怎样做到作文材料的丰富、充实【特级教师告诉你】袖里乾坤,沙中世界——怎样做到作文材料的丰富、充实特级教师郭吉成来源:《语文周报浙江高二版》(暑假合刊)“丰富”“充实”考纲中是针对作文材料的运用而提出的要求,属发展等级要求。
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离不开对材料的使用,或借助材料证明观点,或借助材料来叙述事件,或借助材料引申发挥。
由此可知,材料是作文的重要构件之一。
所谓“材料”,就记叙文而言,指的是用作作文的素材,或构成文章的人、事;就议论文来说,指的是文中用作论证的论据(包括事实、理论、数据等)。
材料的“丰富”“充实”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选好材料,即选择有效的、典型的材料入文,以少胜多;二是用好材料,即多角度、多层次地使用材料。
1.选好材料:选择有效的、典型的材料入文选好材料是作文审题立意后所要做的工作。
当一篇作文确定了写作方向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需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表达思想,阐述主旨的问题了。
这里得先说说对“材料丰富、充实”的认识。
从写作实践来看,同学们对此往往存在着误区,认为材料丰富就是在作文中多用材料,广用材料。
在这种误区的引导下,许多考生作文时不加选择地滥用材料,其结果是材料使用东拉西扯,表面看来,材料是“丰富”“充实”了,其实不然。
因为,这样使用材料不但没有使材料“丰富”“充实”起来,反而会给文章带来两种结果:一是材料臃肿,削弱主体思想的阐述;二是材料使用混乱,使主题漂移。
因此,作文中的材料使用绝不是“多”就好,也不是“多”就丰富充实。
对材料丰富、充实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合适,恰当。
“合适、恰当”就是有效、典型。
“有效”指的是文章中所用的材料能比较充分地表达写作者的思想,能与文章的主旨相吻合;“典型”指的是所用材料能取到以少胜多,由此及彼的作用,能让读者从材料中读出感悟,读出思想。
作文“材料的丰富、充实”不在于材料数量上的多少,而在于材料质量的高低上。
有时一个材料能胜过十个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材料,有时十个材料也抵不过一个材料的说服力。
因此,要做到材料“丰富充实”选好材料是第一步。
请看下面两个片段: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已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爱迪生发明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奥运健儿用汗水换来了金牌、祖国的荣誉;长征的意义换来了中国的胜利;居里夫人用她的生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毛泽东用他的聪明才智创就了一个新中国,邓小平用他的杰出才能富强了我们的新中国,领导我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江泽民用他的才干引领我们走向了富强。
这段文字摘自题为《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作文中,这段文字用了多个素材作为论据,但这些论据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正确度不够,如爱迪生是外国的,用在这里与题目中的“中华民族”不吻合;而是古人的事例用得比较牵强;三是不够恰当,三位当代领袖的材料的立足点不能完全表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因此,这段文字所使用的材料虽多,但也不能说是丰富与充实。
社会上如今流行一句话:出名要趁早。
将这句话做大做响的,是屡见不鲜的小演员、小歌手和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
在孩子尚且稚嫩的时候将其推向光环万丈的明星之路。
看起来是为孩子今后的发展作出强势铺垫——年少时尚且如此出名,今后人气当然越来越旺了!当沉下来心来审视这个舞台时却不难发现,事实上少年出道的明星很快便让我们忘记了。
在许多年前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而一炮打红的“美少女组合”个个年纪轻轻青春无敌。
但今天早以为人所淡忘。
就拿前几天因“超级女声”而为人所熟知的张含韵现在也仿佛沉进了海底。
究其缘由,尚且年少的她们凭一时光辉而崛起,却无法适应人世险恶。
早早走上社会,尚且稚嫩的心无法承受社会压力之重。
这样炫花了眼,也荒废了学业。
试问,社会里的我们该早早成名吗?(摘自湖南一考生《早》)这段文字是对“出名要趁早”的质疑,作者用了两则事实材料,这两则材料分别是“美少女组合”与“为人熟知”的超级女声张含韵的发展状况,她们都是“在孩子尚且稚嫩的时候将其推向光环万丈的明星之路”的,而如今则“早以为人所淡忘”的典型事例。
作者在论述时先从面上说起,再用这来年各个典型事例来作论据论证“出名趁早未必是好事”的观点。
可以说,材料做到了适时而用,为理设例,寓理于例中,素材与说理密切结合,材料不多,但却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与文章的主旨,虽少却丰富充实,做到了以少胜多。
2.用好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使用材料作文有了材料,还要用好材料。
所谓“用好”,就是要合理地使用材料。
高明的写作者,并不是拿了材料就用,而是会对材料作合理的剪裁与编排,即分清材料的主次,理清材料使用的层次,从多个角度选择材料、使用材料,在材料使用的层次性中显现出材料使用的丰富性与充实性。
所谓多角度地使用材料,就是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不同的观点。
即不是一个观点一则材料,也不是角度相同的几则材料的堆叠使用,而是围绕观点多角度地选择材料,其好处是避免材料使用的单一化、平面化。
这是作文材料丰富的重要途径。
请看下面的片段:他是农民的儿子,学习成绩不好,但当他看到第一部电影时,他对这光与影的世界产生了无比的向往,他毅然告别了向土地讨食的道路,是去学功夫,拍电影。
然而现实永远是残酷的,他长得不好看,没有专业培训,甚至没有钱。
去工地打工,一周只吃五个馒头,把剩下的钱拍照片寄给导演。
所有人都嘲笑他,认为他不行,但他从不动摇他永远是北影门口等的最久的人,终于他等到了机会,是的,他就是傻根,是许三多,他更是王宝强。
她四十多岁了,肥胖,有些自闭,命运坎坷,还在靠政府救济金活着,但她觉得她唱歌好听,虽然她不曾受过专业培训,不过这是他一生的梦想,也是她唯一的机会,她站在了英国达人的舞台上,当听完评委略带讽刺的调侃,她展开了歌喉,一霎那间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一曲《我曾有梦》让评委咬断了笔杆,让英国沸腾!是的,我曾有梦,今日梦成真,她是苏珊大妈。
不论是王宝强,还是苏珊大妈,亦或是我们熟知的草根英雄他们每个人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惊人的天赋但他们每个人都有一股子韧劲,他们不管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始终相信自己可以到达梦想的彼岸,他们不自限。
这几段文字作者的中心观点是“成功在于不自限”,作者从两个角度选取人、事材料,来论证。
两则材料有一个共同点“自身的不足与自身的韧劲”,但角度不同:王宝强的材料侧重于坚定信念,战胜自身不足走向成功的角度;苏珊大妈侧重于凭着梦想,抓住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走向成功的角度。
作者利用这两者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观点,将事与理巧妙地结合起来作理性思考,使材料在明晰的层次中收到丰富充实的效果。
3.分析好材料:丰富充实作文的内容有许多作文呈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文中用了一个好材料,但用过以后却没有具体的分析,材料被架空,显得孤零、单薄。
这样的材料使用,即使你用得再多也不能体现出“丰富”的要求来。
其实作文用了材料后,是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的。
通过分析,一方面是充分揭示所用材料的本质意义及其与观点的内在关联性;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深化观点、丰富充实作文内容的作用。
借助不当,让人深省。
当今社会道德伦理问题层出不穷,山西毒筷事件一出,引得公众哗然。
生产者为了降低制作成本,方便快速,借助了有毒的化学物质来制作出一次性筷子,上市场销售。
该行为最终实现了商家追求的所谓“高利润”,但却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丧失了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发人深省。
(绍兴2012年第二学期期末卷作文《借助与实现》)这段文字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1、2两句,作者提出“借助不当,让人深省”的观点。
第3、4句是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性素材,用来作为证明观点的论据材料;第4句用了对比手法对论据进行分析,指出这样的借助是“丧失了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发人深省”。
三个小层次,有观点,有论据,有分析,话不多,但却深刻,将一个道理说得清清楚楚。
【作文题目】温州市2013届高三一模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德国谚语)怀疑中我常常处于迷失的状态,幸亏思考最终让我发现“我是真实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根据上述两段话的含义,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得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套作。
【导写点拨】这道作文题选用了两位名人的话作为命题的材料,属名言警句类材料。
一般来说,名言警句类的命题材料多含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因此,作文前首先是要弄清楚材料本身的含义,如果是多则材料还要弄清楚材料之间的关联点。
材料一年轻人和老年人二者既是对立的关系,又是一种统一的协调关系:青年之与老年是一种成长的历程,成长所带来的变化也是成熟的一种体现;老年之于青年是一种生活的借鉴,丰富的经验留给我们的是思考与质疑。
材料二是笛卡的名言,强调的是基于怀疑之后的思考,尤其是坚守自我的独立思考,是我们求知成长的必要途径。
一般来说两则材料的作文命题材料之间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作文立意时需要对材料本身的关联性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找到了关联性,那么也就找到了作文的切口。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怀疑”“思考”“发现”是这两者材料的关键词。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地分析思考还可以发现这两则材料之间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这个逻辑关系是一个认识上的递进关系。
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和材料间的递进关系,我们可以明白,人生中相信和怀疑是并存的,“相信”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面对生活(世界)的方式,那么“怀疑”“思考”也同样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没有了“怀疑”人生就缺少了“思考”,生活就缺少了发现;没有了“思考”也就失去了独立的自我意识。
以上这些认识是将两则材料综合起来分析而成的,而本次作文的最佳立意角度应该是综合地考虑两则材料的内涵及其联系。
如果选择其中的一则去立意,那也未尝不可,但终究不够全面。
【学生作文】思考的芦苇瓯海中学高三(4)班蔡超静帕斯卡曾说:“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一根芦苇,但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诚然,思考是人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物质的优势,是世间最美的一朵无实花。
唯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存在的真实,才能在高山之巅开出最绚烂之花。
看那古今争霸,多少英雄豪杰,或遗憾千古,或流芳百世。
不可谓非思考之因。
缺乏深思,才会有庞涓轻信孙膑之计的鲁莽,才会有“庞涓死于此树下”的遗憾;缺乏深思,才会有项羽鸿门一宴的优柔寡断与摇摆不定,才会有范增“竖子不得与之谋”的哀叹,才会有乌江自刎留下“时不利兮睢不逝”的惋惜。
他们忘了吗,忘了自己这副皮囊有着一颗纤细敏感的心,忘了身当为人,便是思考的良田耕耘的一世。
不,他们没忘,如何忘,忘不了!行如苍隼腾飞者如诸葛亮,他狭长的眼睛纵观整个三国,那样一颗七窍玲珑心将思考的山头步步垒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