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编制:李德明审核:潘新春第一章:环境及环境问题1、环境的分类(按其属性)天然环境及人工环境2、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3、▲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性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四个矛盾。
5、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
6、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①人地关系:人地对立②基本观点:征服自然③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①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基本观点:保持平衡及协调。
③后果:良性方向发展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及防治一、水污染1、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天然水的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2、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在风力较小,阳光充足,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而导致大量营养物质富集。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农药等(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及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4、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污染物:石油(2)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3)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5、▲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6、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进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二、固体废弃物污染1、城市垃圾的特点:数量大、品种多、变化大2、固体废弃物的危害:①污染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3、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减量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及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三、大气污染1、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1)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2)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及危害主要污染物主要来源危害(1)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弊: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③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2)▲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3)▲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
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3、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1)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2)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3)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损坏⑤在某些情况下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损害。
(4)分布:世界三大酸雨区是欧洲、北美洲和我国南方(有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
南方比北方严重的原因: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⑤南方阴雨天气多(5)我国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及利用4、臭氧层破坏(1)原因:①自然:太阳活动等自然因素②人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例如:氟氯烃类化合物)(2)危害:臭氧层破坏使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3)治理措施: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保护臭氧层的合作。
5、全球气候变暖(1)原因:①自然:全球气温处于波动上升期②人为: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多,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2)影响:①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3)解决措施:①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采用新能源③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6、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及保护一、淡水资源短缺1、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2、淡水资源短缺的实质---供及需的不平衡问题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及非洲。
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及西北地区(一)世界淡水资源短缺1、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国家多年平均径流量排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2、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试分析其原因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②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二)中国淡水供应及需求▲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增⑤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2、⑴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
原因: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
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3、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及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海水淡化――目前,中东一些产油国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工厂▲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②跨区域调水――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问题③合理开发及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二、耕地日渐减少(一)世界耕地需求趋势1、耕地资源供不应求,耕地资源不足。
2、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二)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④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
2、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山地多,平原面积小,干旱面积大3、我国近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灾毁耕地人为原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
4、我国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5、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的利用及保护1、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2、我国土地利用核心问题---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3、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及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