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思想】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

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说明】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教法学法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仪器材料】学具:玻璃板、蜡烛、刻度尺、火柴若干套、白纸。

教具:玻璃板、蜡烛、玻璃杯、水、火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地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引入:“水中燃烧的蜡烛”器材:玻璃板、蜡烛、玻璃杯、水、火柴做法:像图1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

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

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

玻璃杯与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如图2。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积极思考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满怀好奇地进入本节课堂。

图1 图2课前我准备好了这一实验装置,然后问学生“蜡烛在水中会燃烧吗”。

这时教师将预备好的装置搬至桌面,在学生的惊奇中把玻璃板撤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入新课。

二、认识平面镜提问:(1)你知道什么是平面镜吗?(2)生活中你常见的平面镜有哪些?教师总结:凡是反射面是平面的均为平面镜。

经过学生讨论,观察得出:凡是反射面是平面的均为平面镜,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光滑的瓷砖表面等。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进一步说明刚才我们见到的水中的蜡烛是平面镜(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 (在此加重“像”这一词语)。

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平面镜中成的像与物体有怎么样的关系呢?你是从哪几个方面找出他们的关系?(提示:照镜子时,我们发现,像好好象与我们等大,且我们向前移,像也会向镜面移动,那么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与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认真体会“像”这一概念,并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实际经验进行猜想,有以下几种猜要求学生回答时说出理由依据,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

针对以上猜想结果教师进行说明:我们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特点从大小、位置以及虚实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想的结果: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比物体小);像与物体的位置对称;(所谓位置对称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关于像的虚实学生比较茫然。

设计实验方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包括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过程设计、记录表格设计思考问题:(1)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2)像的大小和位置怎么找?在教师的引导下并结合学生们的共同建议最后确定最佳方案。

实验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探究像的大小、倒正及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探究像的虚实。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思考回答:(1)这样既能看到像,又能看到平面镜的后面。

(2)拿一只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蜡烛像的位置。

实验探究1.仍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组长分配好小组成员的职责。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教师要对实验中特别1.各小组积极进行实验,在合作中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

2.小组代表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并与同学共同对结果进行分析。

注意的问题进行强调说明,如:玻璃板要与桌面垂直,否则可能在桌面上找不到像的位置)2.由小组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实验结果,其他组进行质疑并对疑问之处共同寻找原因,最终得出大家都认可的共同的结果。

得出结论由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结果的理解自由发表见解,得出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距等于物距)(2)像与物大小相等;(3)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即:像与物关于镜面轴对称。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完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四、探究平面镜成像原因教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

解释:以点燃蜡烛为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

物点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

人的眼晴会认为光是从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S的像点。

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

结论:平面镜成像原理——光让学生讨论、猜测几分钟。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

的反射。

五、平面镜的应用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平面镜,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平常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拿出潜望镜模型给同学观看,并让学生讨论、猜测潜望镜中光的传播路径。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潜望镜对光路的改变。

总结:平面镜的应用A.成像B.改变光路学生答:练功房中的平面镜。

学生答:潜望镜。

学生答:牙医用的小平面镜。

学生答: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潜望镜多次反射,最后被射入人眼。

六、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反馈练习与教材配套“课堂作业”训练八、课下活动安排1、阅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小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

对教师来说,实验探究课是一节非常难以驾驭的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到进行实验探究,都有相当的难度。

尽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确,无非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但学生初次学习物理对物理中的科学探究过程还不是非常熟习,特别对制定实验计划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认真考虑并进行积极突破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难点。

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

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

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

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的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

还有的学生说,假如能经常地这样去训练,那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必超过对足球、对电子游戏的迷恋。

因为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

所以,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

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

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因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教学,当然,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起到补充和强化物理实验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