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磨料通常以石英、石油焦炭为主要原料。
它们在备料工序中经过机械加工,成为
合适的粒度,然后按照化学计算,混合成为炉料。
磨料调节炉料的透气性,在配炉料时要加适量的木屑。
制炼绿碳化硅时,炉料中还要加适量的食盐。
炉料装在间歇式电阻炉内。
电阻炉两端是端墙,近中心处有石墨电极。
炉芯体即连于两电极之间。
炉芯周围装的是参加反应的炉料,外部则是保温料。
制炼时,电炉供电,炉芯体温度上升,达到2600~2700℃。
电热通过炉芯表面传给炉料,使之逐渐加热,达到1450℃以上时,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化硅,并逸出一氧化碳。
随着时间的推移,炉料高温范围不断扩大,形成的碳化硅也越来越多。
它在炉内不断形成,蒸发移动,结晶长大,聚集成为一个圆筒形的结晶筒。
结晶筒的内壁因受高温,超过2600℃的部分就开始分解。
分解出的硅又与炉料中的碳结合而成为新的碳化硅。
炉自送电初期,电热主要部分用于加热炉料,而用以形成碳化硅的热量只是较少的一部分。
送电中期,形成碳化硅所用的热量所占比例较大。
送电后期,热损失占主要部分。
调整送电功率与时间的关系,优选出最有利的停电时间,以期获得最好的电热利用率。
大功率电阻炉通常选择送电时间在24小时左右,以利作业安排。
在此基础上,调整电炉功率与炉子规格的关系。
电阻炉送电过程中,除了形成碳化硅这一基本反应外,炉料中各种杂质也发生一系列化学的和物理的变化,并发生位移。
食盐亦然。
炉料在制炼过程中不断减少,炉料表面变形下沉。
反应所形成的一氧化碳则弥漫于大气中,成为污染周围大气的有害成分。
停电后,反应过程基本结束。
但由于炉子很大,蓄热量就很大,一时冷却不了,炉内温度还足以引起化学反应,因此,炉表面仍继续有少量一氧化碳逸出。
对于大功率电炉来说,延续的残余反应可达3~4小时。
这时的反应比起送电时的反应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但因为当时
炉表面温度已经下降,一氧化碳燃烧更不彻底。
从劳动保护角度来说,仍应予以足够重视。
停电后经过一段时间冷却,就可以拆除炉墙,然后逐步取出炉内各种物料。
制炼后炉内的物料,从外到里,构成下列各物层:
(1)未经反应的物料
这部分炉料在制炼时未达到反应温度,因而不起反应,只起保温作用,它在炉中所占的位置叫保温带。
保温带炉料与反应带炉料的配制方法、制炼后该部位炉料的利用方法不尽相同。
有一种工艺方法,在保温带的特定区域内装炉时装以新料,制炼后取出配到反应料中去,这就叫做焙烧料。
若将保温带上未反应的料经再生处理,稍加焦炭及适量木屑,配制成保温料重新利用,就称之为乏料。
(2)氧碳化硅层
该层物料实际上是半反应的料,主要是还未反应的碳和二氧化硅,也有一部分为已经反应成的碳化硅(约占20~50%)。
未反应的二氧化硅和碳,其形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此不同于乏料。
氧碳化硅层的二氧化硅及碳已不现原来的外貌,两者结合成为灰色或黄色的无定形物料。
但它们结合的很松散,冷却后轻轻一压就会成为粉末。
而乏料中的二氧化硅,其粒度大小与形状都与投炉前差不多,只不过透明度变化了。
炭粉也只是烧结成较大的粒,并除去了挥发分而已。
因此,氧碳化硅层是很容易辨认的。
(3)粘合物层
粘合物层是介于氧碳化硅与无定形物层之间的、粘结很紧的物料,含有较多的铁、铝、钙、镁等杂质,其量若用金属氧化物表示的话。
可达5~10%。
粘合物的物相组成,主要是未反应的二氧化硅、碳和所形成的碳化硅(SiC约占40~60%)及铁、铝、钙、镁的硅酸盐类。
这层物料有时很难与氧碳化硅及无定形物加以分辨。
但如果炉内杂质多时,此层就很分明,特别是在黑碳化硅炉内。
(4)无定形物层
无定形物层主要是立方碳化硅(β-SiC),其主要成分为碳化硅(约占70~90%),还有较多的反应不完全的碳及二氧化硅,而铁、铝、钙、镁等金属氧化物含量合计可达2~5%。
该层物料较松散,很容易弄碎使之成为粉末状。
黑碳化硅炉内的无定形物通常呈黑色,绿碳化硅炉内的无定形物多数为黄绿色,也有在外部呈黑色而向内则逐渐呈灰黄、黄绿色的。
无定形物层一般较均匀。
当所用原料二氧化硅颗粒太粗、焦炭中固定碳太低时,无定形物层有时有较多的小泡状空洞。
(5)二级品碳化硅
该层已经成α-SiC,但结晶较小,很脆弱,杂质也较多,碳化硅含量只有90~95%,还不能作磨料用。
二级品与无定形物外观上很易分辨。
无定形物层β-SiC如粉末状,无光泽,而二级品为六方结晶体,晶面清晰,有光泽,如镜面反光。
二级品与一级品无本质上的差别,在结晶筒上分为二级品层与一级品层,完全是人为地按用途及质量要求划分的。
而上述的其他料层,有些则是物料本质不同,外观差别很大;有些则自然粘结成层。
与无定形物一样,二级品层有时也有小泡状空洞。
(6)一级品碳化硅结晶块
这是电阻炉的主要产品,是粗大的α-SiC结晶,SiC含量在96%以上。
其厚度视炉功率及部位不同为50~450mm不等。
结晶粗大紧密,有黑色的或绿色的。
(7)炉芯体石墨
紧靠结晶筒内壁的是碳化硅分解而成的石墨,其外形仍保持原来碳化硅结晶的样子。
分
解石墨层内侧是原先装进炉内的石墨炉芯体,它又经过一炉次高温,石墨化程度更加完全。
但形态上已与原先装入时有所不同。
两种石墨混合回收,作为下一炉次的炉芯体材料。
如果把碳化硅各层物料按其制炼后在炉内的位置描绘下来。
可以得到如图2-1所示制炼后炉子的剖面图。
上述各层物料的分析数据如表2-1、表2-2所示。
生产过程中,以上各种物料是在电炉的不同作业阶段中取出的。
取出的先后次序有时与上述
次序也不一致,而且也不完全按照上述分类来收集。
通常作业分类是,乏料与一部分氧碳化硅统一作为乏料收集;氧碳化硅的一部分和无定形物、二级品一起收集,笼统称为回炉料。
粘合物有时归入回炉料中收集之,有时选出其中一部分较大块而粘结很紧的,含杂质明显较
多的抛弃之。
取得的一级品结晶块,要经过分级,然后再经过粗碎、细碎、化学处理、干燥与筛分、磁选,制成各种粒度的黑碳化硅磨料和绿碳化硅磨料。
对于微粉来说,还要经过水选过程,
制得W5~W40微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