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 2 页
共 10 页
12.在一次实验中,小西按照图 8(甲)所示的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 S 后,他发现 两块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相同,都如图 8(乙)所示。分析可知,电阻 R1 与 R2 电阻值之 比为 A.1∶5 B.5∶1 C.1∶4 D.4∶1 图 8(甲) 图 8(乙)
二、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 (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全部选 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13.关于电流、电压和电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一段电路中有电流,其两端就一定有电压 B.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 C.电压、电流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不为零 L2 D.一段电路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电流一定变大 ●A 14.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L1 S3 A.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升高,它一定吸收了热量 S2 C.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S1 D.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内能就会增加 图9 15.如图 9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闭合开关 S2 时,电灯 L1 和 L2 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B.只闭合开关 S1 和 S2 时,只有电灯 L1 发光,电流表测通过 L1 的电流 C.开关 S1、S2、S3 都闭合时形成短路,电流表和电源会被损坏 D.只闭合 S1 和 S3 时,电灯 L1 和 L2 并联,电流表测通过 L1 和 L2 的电流之和。 16.小西同学对通过定值电阻R1、R2的电流I和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U分别进行测量,并根据测 量数据绘制了图线如图10所示,根据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电阻R2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I/A 0.6 B.R1的阻值大于R2的阻值 0 1 0.5 C.将这两个电阻串联接在电压为3V的电源上, R1 0.4 通过R1的电流大于通过R2的电流 0.3 D.将这两个电阻并联接在电压为5V的电源上, R2 0.2 通过干路的电流为0.75A 0.1 U/V
图5
丙 C.甲丙丁乙 L
丁 D.甲丁乙丙
10.如图 6 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当滑动 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B.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不变 C.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 D.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
清 水 硫酸铜 溶液 甲 铅块
乙
图1
丙
丁
A.甲图所示装置是演示液体的扩散的 B.乙图所示装置是演示固体的扩散的 C.丙图所示装置是演示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 D.丁图所示装置是演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 5.如图 2 所示为滑动变阻器的四种接线方法。把它们分别连接在电路中,当滑片 P 向左 移动时,可使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变大的接法是
乙 甲
S
四、作图、实验与探究题。(36 题 3 分,37 题 6 分,其它题每空 1 分,每图 2 分,共 36 分) 24.图 13 中电阻箱的示数为__________。 25.图 14 中电压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V。 26.图 15 所示电路,电压表测量的是 两端的电压。 (填 “L1” 、 “L2”或“电源” )
0 1 2 3 4 5 6
图 10
第 3 页
共 10 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 64 分)
三、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14 分) 17.经验证明,只有________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 18.“花香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 第一句说明扩散的快慢与 有关。 19.1752 年 6 月的一天,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即将到来时将一只风筝放上了天。当风筝 进入雨云而带上电后, 风筝上的一束纤维像刺猬一样竖了起来, 这是因为 阻为________。 21.电阻 R1 与 R2 并联在电路中,R1:R2=1:3,通过这两只电阻的总电流为 2A,则通过电阻 R1 的电流是___________A。 22.如图 11 所示电路,电源两端电压为 18V 不变,用滑动变阻器调节 灯泡两端的电压。已知灯泡电阻为 10Ω 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 阻为 20Ω,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 a 端移到 b 端的过程中,灯泡两 端的电压变化范围是 。
S 图6
11、 如右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 开关 S闭合前, 电压表示数为 6V; 开关 S闭合后,电流表 A1的示数为0.6A,A2的示数为0.5A,A3的示 数为0.9A。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干路电流为1.1A B.通过R1的电流为0.1A C.电阻R2的电阻值为12 D.R2和R3交换位置后,电流表 A1和A3的示数不变
2
A 1.0 1.2 锰铜
B 0.5 0.8 钨
C 1.5 1.2 镍铬合金
D 1.0 0.8 锰铜
E 1.2 1.2 钨
F 1.5 1.2 锰铜
G 0.5 1.2 镍铬合金
34. 如图 20 在一根横跨河流两岸的硬塑料管内穿有三根完全相同的电线。 为了辨别哪两个线头 为同一根导线的两端,可以用图示的测通器来测试,其操作过程如下: ⑴连接 A 和 B,将测通器的 m 连接在 D 上。当 n 连接 F 时小灯泡发光,由此可以确定 (填字母)为同一导线的两端。 ⑵为了弄清另两根导线的两端, 可连接 A 和 C, 测通器的一端必须与 (填字母) 相连时,另一端只需接触一根导线就能将两根导线辨别开。
第 5 页
共 10 页
(1)分析比较_________号两个烧杯的实验记录,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质量和升高的 温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 (2)分析比较 1、2、3 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分析比较 4、5、6 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4)综合归纳上述初步结论可得出:液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 , 和 有关系。 33.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做“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下表给出了实验中所用到 的导体的情况, 选择 C、 F 两根导体进行对比, 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______________ 是否有关;选择 C 和___________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应该选择的两根导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 (填写导体的序号) 导体序号 长度/m 横截面积/mm 材料
⑶改进实验后, 测得一组实验数据如表 2, 请分析表 2 中数据,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表1 次数 1 2 3 R/ 5 10 15 I/A 0.6 0.4 0.3 表2 实验次数 电阻 R/ 电压 U/V 电流 I/A 1 5 3 0.6 2 10 3 0.3 3 15 3 0.2 4 20 3 0.16 5 30 3 0.1 6 50 3 0.06
第 6 页
共 10 页
36.小东用图 22 所示电路研究串联电路特点,闭合开关后,发现 灯 L1 较亮,灯 L2 较暗。他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电流从电 源正极出发,经过灯 L1、灯 L2,电流逐渐变小,所以灯 L1 较亮,灯 L2 较暗。小西认为小东的解释是错误的,他只利用 ... 图 中的器材 设计了一个实验, 并根据实验现象说明小东的 .22 . . .... 解释是错误的。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⑴在右侧方框中,画出小西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⑵根据实验现象简要说明小东的解释是错误的。 图 22 电路图
初三物理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90min 班、姓名 、学号
第Ⅰ卷(选择题 36 分)
注意事项 请按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题号要对应,书写要规范。选择题填涂在机读卡上。 一、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 1.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 A.库仑 B.安培 C.伏特 D.欧姆 2.通常情况下,下列学习用品中属于导体的是 A.绘画橡皮 B.物理课本 C.铅笔芯 D.塑料刻度尺 3.下列实例中,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A.两只手相互摩擦使手掌发热 B.阳光照射下,地表的温度升高 C.水沸腾后,壶盖被水蒸气顶起 D.“神七”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生热 4.如图 1 是课本上的一些插图,对下列插图的说明错误的是
图 20 35.小西同学按图 21 所示的电路探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阻的关系” 。他不断改变电阻 R 的阻值,并将电阻值以及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表 1 中。分析表 1 中的数据可知:电 路中的电流 I 跟电阻 R 不是反比关系,这一结论与欧姆定律不一致。请你帮助小西分析: ⑴结论与欧姆定律不一致的原因是每次改变电阻 R 的阻值后, 没有控制___________不变; ⑵要得到与欧姆定律一致的结论,应该改进这个电路,用 替换 R0; 。
P
的缘故。
20.电阻 R1 与 R2 串联,它们的等效电阻是 9。如果已知 R1=3,则 R1 与 R2 并联后的等效电
L b S
a R
图 11
23.如图 12 所示电路中,设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 S 闭合,甲、乙两表是电压表时,示数之 比 U 甲:U 乙=3:2;当开关 S 断开,甲、乙两表都是电流表时, 则两表的示数之比 I 甲:I 乙=__________。
S S S S
A
L1
B
图3
C
D
8.如图 4 所示的电路中,开关闭合后,三盏灯属于并联的是
L1 L1 L2 S L3 S L2 L3 L1 L2 S L3 S L3 L2
图4
9.如图 5 所示为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示意图,按照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 程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甲 A.甲乙丁丙
乙 B.甲丁丙乙
L1 L2 S L1 L2
现象。
(2)在图 18(乙)中错接导线上画“×” ,用笔画出这根导线改动后的连接位置,排除电路
乙
甲
B
A
S
图 18(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