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教育理论专题优秀课件

教师教育理论专题优秀课件


2、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又叫广域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 材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
核心课程,主张以社会为中心,这个中心 就叫做核心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学校校园中存在三类隐性课程: 物质性隐性课程 制度性隐性课程 心理性隐性课程
4、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校本课程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的组织与构成 1、课程目标 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 教育目的 课程总目标 课程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体系
2、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 教材 一纲多本
(二)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即从各门科学
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 学科 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即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政治民主化 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五)教育目的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 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富勒和鲍恩(F.Fuller& O.Brown)
从教前关注阶段 早期求生阶段 关注教学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叶澜“自我更新”取向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3、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四)当代教学理论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 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 (1)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2)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3)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以讲授法占主导地位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华生,斯金纳 程序教学理论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 (3)程序教学的方法 程序教学法 “直线式 “分支式
教师教育理论专题
内容提纲
一、关于教育 二、教师与学生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四、德育与班主任
一、关于教育
(一)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社会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
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 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 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个体定义 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的实践活动。
3、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
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 教育者 2、学习者(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区别 多功能性; 专门性; 高素质性; 发展性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
的职业
当代教师的职业角色
学习者和学者 知识的传播者 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生的朋友
(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知识的拓展 专业能力的发展 专业自我的形成
价的课程
(三)课程改革 课程的多样化(或微型化) 课程的乡土化(或实用化) 课程的个别化(或个性化) 课程的综合化(或学际化)
我国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促进课程的适应性Βιβλιοθήκη 课程管理的民 主化重建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和谐地、 有个性地发展
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 课程向学校日常生活的回归
学生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 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 课堂的组织环境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 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职业 当代教师和古代教师的本质与
和务实的人生观 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心理问题增多
(四)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和阶段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整体性
(五)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 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 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教师领导方式 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人格因素
教育内容:课程与生活、课程资源 教育形式:教学方法、物质条件
(三)教育的形态
1、教育系统 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2、教育空间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时间 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
息社会教育
(四)教育的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 个体促进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与享用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师范教育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在职培训 自我教育
当代教师应的基本素养
高尚的师德 现代人的素质 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教育能力素养
(三)学生的本质特点
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生理成熟期提前 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