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惨绿少年“惨绿少年”里的“惨”,通“黪”,指色彩暗淡。
惨绿,浅绿,指服色,并不悲惨,如同现在的很酷,也并无残酷之意。
“惨绿少年”本意是指穿着淡绿衣服的少年,后也指衣着讲究的少年。
“惨绿少年”出自张固《幽闲鼓吹》,它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宰相刘晏的女儿嫁给了礼部侍郎潘炎,他们的儿子潘孟阳出任户部侍郎。
母亲不太看得起儿子,说他才干不够,无能这个高位,总有一天要惹事。
儿子不服气,说同僚都跟自己差不多的料,谁也不比谁强。
母亲不信,于是叫儿子请了他的同僚回家吃饭,并躲在屏风后面偷偷看这些少年。
看完了,放下心来,说果然都不是特别出色之人,独独又问,"末座惨绿少年何人?"原来是补阙杜黄裳。
潘夫人感叹,"此人器宇不凡,将来必然成为一代名相。
"这个惨绿少年杜黄裳果然争气,后来荣登宰甫,一反过去朝廷对藩镇的软弱姑息,力主"以法度整顿诸侯",在不长时间内即讨平西川、夏绥诸处叛乱,令唐之威令,几于复振,这就是著名的元和中兴,而唐宪宗都说全是杜相的功劳。
杜相虽然在政治上态度强硬,但在生活上却雅澹宽仁,修养极好。
所以惨绿少年一词用来指风度翩翩、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蹇人上天蹇人,不是指一个寨子的人,它是跛足的意思。
一个跛足的人心心念念想上天,不就跟“夸父逐日”一样,充满美好的浪漫主义色彩吗?其实不是,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五行志一》,故事是这样的:西汉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有个叫隗嚣的人,少年时因为生病而脚跛了,但他的野心并不小。
他在天水起兵反莽想称帝,后来屯据陕甘一带,却被东汉光武帝刘秀率军歼灭。
在他称帝前,天水一带流传着一首童谣:“出吴门,望缇群。
见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这首童谣讽刺隗嚣,你一个跛脚汉,口口声声“要上天”,如果你都能上天去,地上早就走光没有人了。
此后,“蹇人上天”被人们用来比喻不可能之事。
没想到,“蹇人上天”还真的和“你咋不上天”这句流行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博士买驴博士,是古时官名,博士确实去买驴了,但这并不是这个成语要表达的意思。
这个成语出自大名鼎鼎的《颜氏家训》:说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
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
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
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
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
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
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
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
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后来人们便用“博士买驴”来形容写文章或讲话不得要领,虽然写了一大篇,说了一大堆,却都离题很远,这就叫"博士买驴",或叫"三纸无驴",也就是所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冬日可爱冬日才可爱?春日、夏日、秋日表示不服…其实,之所以“冬日可爱”那是有来历的,据《左传》记载:晋襄公死后,公子雍即位,太子夷皋是婴儿,他母亲就找大臣赵盾论理。
赵盾担心秦国会出兵干预,结果还是引发两国战争。
赵盾独断专行引起大夫贾季的不满。
狄国侵犯鲁国,赵盾便叫贾季去责问酆舒。
酆舒便吐槽赵盾道:“赵盾的爹是冬日之日,这小子是夏日之日。
”由于这个槽吐得比较含蓄,后来杜预注解《左传》时在此处补充道:“冬日可爱,夏日可畏”,让赵盾受到了二次伤害。
后来,“冬日可爱”渐渐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余桃啖君余桃啖君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讲的是卫灵公和弥子瑕的故事:说当时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
那时,弥子瑕还很受卫灵公宠爱。
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
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卫灵公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
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
”又一次,弥子瑕陪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
卫灵公笑着说:“ 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
”等过了几年后,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宠爱,一次无意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脱口而出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该当何罪?”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
只在于卫灵公不喜欢他了…所以后世便用“余桃啖君”来比喻爱憎喜怒无常。
八公草木八公草木?为什么不是九公、十公呢?这个成语这是用来形容人的一种情绪——紧张。
“八公草木”出自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东晋时期,前秦苻坚野心勃勃仗着兵多企图灭了东晋,却被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
乱战中,苻坚登上城墙,看见晋君阵容整齐已然有些畏惧。
后晋军设计围攻秦军,秦军大败,损失惨重,余部四散而逃。
忙于奔命的秦军看到八公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可谓是吓破了胆。
所以后世便用八公草木形容一个人的紧张和恐惧情绪。
一龙一猪看到这个成语大家一定很奇怪,龙和猪压根就不是一个层面的物种,怎么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成语中呢?其实,“一龙一猪”是一个劝学成语。
这里的“龙”和“猪”都是一种拟人手法,这个成语的创造者是韩愈:韩愈有个儿子叫韩符,打小就不爱读书,于是,大文学家兼诗人的老爹就写了一首诗劝勉儿子:《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这首诗意思很简单,就说两家都有儿子,长大后一个成为了人中龙凤,一个却是和猪一样依旧好吃懒做。
但这首诗的潜在意思是,儿子啊,你的爹我是“龙”,你的哥哥们也是“龙”,可你怎么却像头猪呢?还不赶紧学习,不然一辈子就都是“猪”了。
韩符也被老爹这首诗给吓到了,从此开始发奋读书。
所以后世便用一龙一猪来比喻同一个起跑线的两人,高下却判别极大。
破马张飞这个成语源自张飞和马超的一场争论,据传,张飞与马超曾有一段经典对话:张飞:“人马并驰,疾而速……”人和马一同飞驰,那速度很快马超:“若人无能,良驹何用?”假如我自己本人无用,那麼好马又有什麼用呢?张飞误以为其意思是:“你这么无能,就算给你一匹好马也无用”,便试探说:“人无用,何人有用?”我没有,谁有用?马超以为张飞是赞叹马超的才能,便说:“人已无用,何人皆有用”我没用,其他人都有用接着,张飞以为意思是:“你没有,其他人都有用”,便一拳打在马超脸上,说道:“此等破马!”这个没用的马超和他的马。
后来,人们用“破马张飞”形容一个人手舞足蹈,张牙舞爪,风风火火的样子。
下马冯妇“下马冯妇”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重操旧业的人,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战国时期,晋国有个猛男叫“冯妇”,虽然名字很女性化,但他却是个像武松一样能赤手空拳打老虎的勇士。
后来他决定要好好读书,做善士,就收山不打了。
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
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
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
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讥笑他重操旧业,又干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
后来,“下马冯妇”用来比喻那些干回老本行的人。
莼羹鲈脍这个成语不简单,短短四个字便囊括了两道名菜——莼菜羹和鲈鱼脍。
可要是因为名字是两道菜,便觉得这个成语“很好吃”的话,那就闹笑话了!“莼羹鲈脍”要表达的感情是十分沉重的,它包含了游子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字季鹰。
他曾多年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
又因官府诸事繁杂,颇多不顺心之处。
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
他曾对同郡人顾荣说:天下战乱纷纷,战祸不断。
凡有名气的人都想退隐。
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对官场难以适应,对时局又很绝望。
看来,也该防患于未然,考虑一下以后的事了。
然而要断然放弃眼前的功名利禄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迟迟未作出最后的决定。
一年秋天,季鹰在洛阳感受秋风阵阵,似乎带来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绪。
接着,他又回忆起家乡吴地莼菜羹和鲈鱼脍等佳肴美味,更觉得乡情无法排遣。
于是,他自然自语地说: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
既然故乡如此值得留恋,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几千里之外,去博取什么名位呢?接着他毫不犹豫地辞了官,千里驱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后人用“莼羹鲈脍”或“季鹰思归”等来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事顺乎自然,或用以形容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