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PPT课件
2、“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
社 会现象是
A、土地高度集中 B、赋税繁重
C、力役沉重
D、贫富分化严重
3、中国古代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A、人头税
B、农户交纳的赋税
C、土地税
D、茶税
4、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 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5、汉代开始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①曲柄锄 ②大镰 ③耦犁 ④一牛挽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 的是
2)春秋战国:牛耕铁器的出现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
(汉代:曲柄锄和大镰)
4)东汉时期: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5)唐朝:曲辕犁
曲辕犁
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
2、水利建设
传说英雄: 大禹治水
早期文献:《河渠书》《沟洫志》
战国工程
都江堰(李冰) 郑国渠(郑国)
汉代水利: 关中人民“井渠” 东汉治理黄河:东汉王景等
农业,成为传说中农业的始祖。
二.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从“刀耕火种”到“以牛 田”
(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2.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事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阶段:“刀耕火种”
(西汉,南方地区火耕水耨)
火耕是使用火去除掉森林来使得这样获得的空地 变成耕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它是一种非常老的技 术,人类使用这个技术来从将森林改变为耕地已经有 数千年的历史了。古代的人使用轮耕的技术,当一块 耕地的营养被耗尽后,这块耕地就被荒芜不用了。农 人开辟一块未被使用的原始森林作为耕地。
探究: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1、分散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 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石锄
凹形铁锄
1.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阶段:“刀耕火种”
(西汉,南方地区火耕水耨)
2)春秋战国:牛耕铁器的出现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
(汉代:曲柄锄和大镰)
4)东汉时期: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耦犁
一牛挽犁
1.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阶段:“刀耕火种”
(西汉,南方地区火耕水耨)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 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 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 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
阅读上述材料,说说神农氏在中国古代农 业中有怎样显赫的地位?
——神农氏又称炎帝,开拓了古代中国的
奴隶社会
国王、贵族 井田制
(商周) 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 君主土地私有制
(战国以来) 体的多种土地 地主土地私有制
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1、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有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④贵族土地所有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自给自足
B、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D、封建政府经常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关注现实 — 今天的“三农”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 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 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以为币用, 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民间俗语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 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 三、不利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黍
稷
麦
粟
稻
猪
马
牛
羊
狗
鸡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2005 年12月29日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 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 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
一是科学技术水平(工具); 二是劳动者的智力因素; 三是管理水平; 四是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三、不利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繁重的赋役
赋税:“泰半之赋” 徭役:水利、交通、国防、城市、
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征战、戍边、守地
2、土地兼并 导致
政府:税收减少 农民:破产暴动
社会动荡 统治危机
2、土地兼并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普遍 富者兼地数万里,贫者无容足之居。--唐 有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宋以后
词目 火耕水耨
发音 huǒ gēng shuǐ nòu 释义 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出处 《史记·平淮书》:“江南火耕水耨, 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
1.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阶段:“刀耕火种”
(西汉,南方地区火耕水耨)
2)春秋战国:牛耕铁器的出现
骨耜
磨制石斧
郑国渠 都江堰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 议开凿。连接泾水和洛水,灌溉关中平原。全长300 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 条灌溉渠道。
井渠法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 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 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至70米, 愈往下游竖进愈浅,间距也愈短,约有10米到20米。竖井是为了通 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的。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 联接,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