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寡头垄断9.1寡头市场1.含义:少数几个厂商控制市场少数:厂商互相注视,这是与垄断竞争的重要区别——厂商间有相互依存性①政府授权2.成因:进入障碍②自然垄断③资源控制另外市场需求小1.纯粹寡头垄断3.分类:产品是否有差别2.差别寡头垄断公开:卡特尔有一个“阿基里斯之踝”。
即致命的勾结弱点。
厂商是否勾结暗中不勾结:∵①SAC、LAC不同②需求不稳定P.Q决定困难∵注视.互相依存性。
不能独立行动9.2寡头垄断厂商行为1.勾结模型(公开)类似于一个完全垄断厂商卡特尔:联合制定P和Q的厂商①e d小条件②遵守规定2.价格领袖制if:所有小厂商追随定价市场)主导厂商小厂商3.折弯的需求曲线if:竞争对手跟P 不跟P提价e d1与降价的e d2不同2预言:P比成本更稳定,P是刚性批评:①为何开始价格为P②厂商跟随P 不跟P 过于简单4.古诺模型(双头模型)假设5.博弈论:Game Theory含义:研究人们在各种战略下如何选择①囚徒困境最优策略:无论他方采取什么策略,自己采取的唯一最优策略博弈三要素:主体、策略选择、报酬(结果)博弈均衡:博弈各方面均不改变自己策略的状态纳什均衡:博弈各方在对方策略给定性情况下所做的最优策略策略(选择)甲犯承认不承认承论 A.每人判8年 B.甲判10年乙判6个月乙犯 C.甲判6个月 D.每人判2年不承认乙判10年②广告博弈万宝路做不做A.每家30亿B.万宝路20亿做骆驼50亿骆驼 C.万宝路50亿 D.每家40亿不做骆驼20亿合作有时也存在①博弈各方关心未来,会放弃一次性好处②违法的处理和惩罚博弈论存在的问题①两个以上当事人两个以上选择②对方行为难于预测9.3四种市场结构比较市场结构特征均衡条件π产量价格效率厂商数目产品特点资源流动价格控制厂商需求短期长期短期长期完全竞争很多同质很易P=MC P=MC=AC≥≤0 =0 高低高MC=MR垄断竞争较多有差别较易较难较陡MR=MC AC=AR ≥≤0 =0 较高较低较高寡头垄断较少有或无较难较易陡MR=MC MR=MC ≥≤0 ≥0较低较高较低完全垄断 1 无完全替代不能完全很陡MR=MC MR=MC ≥≤0 ≥0 低高低技术进步:奥地利Schumpeter:垄断极有力的推动了创新规模经济:广告支出:END附:经济学数理化批评中的几个问题熊毅1969年忧郁的经济学幸运的登上了诺奖舞台,至于设奖的初衷,瑞典银行的解释是:此奖是给予以科学研究与发展静动态经济理论,以及对提高经济分析有积极贡献的人士。
此言表明诺奖的设立实际上是对经济学数理化的肯定,因为发展静态、动态经济理论也好,提高经济分析技术也好,这些都是数学分析的特有专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际通用的基本分析常规,却在国内遭到了众多非议,本来对于分析方法转变存有争论并非坏事。
斯蒂格勒就说过:只有在一种理论受到怀有敌意的评论之后,它的缺点和局限性才能被认识,从而能够对其作出修正[1]。
依此言我们的争论本应是促进完善经济学数理化的,然而纵观人们的批评,从中却难以找出有学术价值的东西。
经济学数理化实际上就是运用数学语言分析经济问题,本来无论什么语言都只是分析问题的工具,文字语言也并非不它与数学语言也存在一定的替代,但是两者相较毕竟数学语言有着无法比拟的优点。
普遍认为的是:一是数学语言更为精确,这有利于分析的清晰;二是可以运用现成的数学定理,这有利于分析的简洁;三是必须明确陈述所有的假设,这有利于分析的严密;四是能够处理N个变量的情况,这有利于分析的广泛。
由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经济学数理化的合理性,当然合理并非意味着不能批评。
一个有效率的学术批评至少要满足三点:一是了解批评对象;二是针对批评对象;三是运用正确的批评方法。
否则批评之声分贝再高也缺乏效率。
然而反观大量批评文章不难发现,批评者对经济学数理化缺乏基本了解,结果只能是误解加误批;而且很多的批评空泛、离题缺乏针对性,结果歪打不着;更有甚者运用错误方法批评,结果起了自我否定的反作用。
大体说来,现存无效批评的问题如下。
问题一:经济学数理化缺乏定性研究这种批评典型的反映出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缺乏了解。
如《经济学应该数学化吗?》(参见《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7一文认为:数学只能进行定量分析,而经济分析应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其实在科学的经济分析中,定性分析有两种含义,在实证经济学中,定性分析主要表现为对被解释变量变动方向、快慢、趋势的判断,在规范经济学中,定性分析则主要表现为对被解释变量变动结果好坏的评价。
清楚了这点我们就知道经济学数理化即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由于理论研究本身具有抽象性和一般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作为理论研究的数理经济学大多是定性研究。
由于追求结论般性,使得数理分析中的模型解较少体现为数据解,相反大多表现为隐式解,这种解主要用来说明解释变量变动以后,被解释变量变动的方向、快慢、趋势。
例如当解释变量A变动后,在静态分析中,被解释变量B是增加还是减少;在比较静态分析和最优化分析中B是递增还是递减;甚至有时模型解本身还不确定,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如在动态分析中当t→∞,模型解中的余函数是发散或收敛?是何种类型的发散或收敛?所以开创动态分析之先的萨缪尔森说:经济学中有用处的定理,在于预测当某些参数沿特定方向变动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变化[2]。
其实计量经济学来说也非全是定量分析,计量经济学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计量经济理论研究,它着重于新方法的开发和性质研究,这部分显然不属定量分析。
二是应用计量经济学,这部分涉及到计量经济工具开发及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它占据了计量经济学的主要部分。
可以不错的说计量经济学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
显然运用数学语言即可以是定性分析也可以是定量分析,现在国际通行的分析方法是逻辑经验主义,也就是先用数理学进行定性分析,这种分析就是运用数学语言进行逻辑仿真,纯粹的逻辑化理论也就是常说的模型,这个模型非“真”非“假”,因此还要借用计量经济学进行数量检验,这种统计假设检验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检验模型中单个参数的统计显著性;二是检验整个模型统计的合理性,只有通过这种检验的理论才是“真”。
所以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经济分析包括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当然数理经济学的定性分析也有“局限”,它不能对研究事物进行所谓的思辨性或贴标签式定性分析,特别是后者。
逻辑一致性号称是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由于数学语言陈述具有逻辑一致性与客观性,研究者很难控制研究结论,这样预先对“姓什么”的贴标签式定性也就无能为力。
而由于文字语言缺乏逻辑一致性,使得无论什么结论都可以找出所谓的理由,或无论什么理由都可以得出所需要的结论,结果经济分析成为了橡皮泥,可以随心所欲的玩弄于股掌之中。
问题二:经济学数理化忽视制度传统文化分析这种批评也暴露出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缺乏基本的了解。
如《反思经济学的数学化》(参见《经济学家》2005年第5期)文认为:制度、文化等等各种非经济因素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量化的,对经济的影响就更难量化。
上述批评实在是对经济学数理化缺乏起码的了解。
在数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包括制度、文化等等各种非经济因素,外生变量在广泛应用的静态分析中被不变,也就是经济学家广泛采用的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方法,正是如此假设造成了数学语言不重视制度等等分析的误解。
其实单就静态分析而言此假设也不无道理,因为一般来说外生变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假设外生变量不变对均衡分析的影响不大。
而在最优化分析中,人们研究的最优选择本身就是既定约束下进行的,这里外生变量保持不变理所当然。
其实经济学家就外生变量对均衡的影响并非不感兴趣,从而就有了分析均衡移动的比较静态分析,在比较静态分析中,通过对假定的修改或外生变量(参数)的设定,可以很容易的就外生变量对均衡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计量经济学中,外生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也可来量化,量化问题是通过设置虚拟变量来解决的,虚拟变量是一种离散型变量,它的设置就是专门用来表示无法量化变量的质变,如制度、法律、性别、学历、职位等等。
所以通过虚拟变量的设置,经济学家完全可以计量出制度等等变量对经济影响的大小。
其实大到一种社会制度,小到一条法律规范或一项文化传统等等变量,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广泛的利用了数学语言分析,如最优合同、委托代理、企业组织理论及歧视、法律经济学等等经济组织和社会制度设计问题,也得出了大量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结论。
所以无论从数学语言分析制度等等变量的可能性方面,还是现实性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批评者的错误。
问题三:经济学数理化无法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这种批评显示出批评者的批评缺乏针对性,因为并没有人声称经济学数理化可以全知全能,然而却有人以此否定经济理化,如《经济数学模型批判与重构》(参见《中国统计》2000年第4期)一文认为:“大西洋上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就引起了太平洋上的一场风暴”。
混沌无处不在,宇宙是这样,地球是这样,经济现象也是这样,因此数学模型无法进行分析。
、一般说来经济理论主要是揭示原因与结果,或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较为稳定就可称之为理论。
对于理论分析如果想简洁、严谨的陈述,最好还是运用数学语言,至于分析理论是否完全可靠,则与语言运用无关。
其实早在1890年马歇尔就说过:所谓“社会规律”一词,只不过是或多或少是明确的、可靠的、倾向性叙述[3]。
显然依照他的观点社会科学里的规律并非一定会发生。
萨谬尔森也说过:经济理论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只是在平均意义上说是正确地[4]。
可见理论的可靠性只是满足大数法则,上述两位大家的观点与计量经济学的回答也不谋而合。
计量经济学家从不简单的以是或否回答问题,而是以一定的置信度或显著性水平回答问题。
显然无论用语言分析经济,理论的可靠性都是有限的,任何理论都不应标榜自己为绝对真理,因此无论是用什么语言来分析研究,都要对理论的可靠性保持应有的谨慎。
这里作者对经济学数理化批评的错误,在于将理论的可靠性与数学语言运用联系起来,然而两者之间实在没有任何相关性。
理论的非完全可靠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有关,经济活动之所以复杂,原因有二:一是行为的主观性。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济学的主观性高于一切,行为的主观性会影响到因果或S-R之间关系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理论的可靠性。
所以当有人把自然科学称之为“难的”科学时,约翰逊却认为自然科学实际上是“容易的”科学,因为他们处理的是无生命的物质,而不是人类社会行为[5]。
二是因素的庞杂性。
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杂多,理论作为一种“信息节约的工具”不可能考虑每一个影响因素,如此也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理论过于复杂,理论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因此,对于上述行为的主观性,经济学家是在集体理性的假设下展开分析,因而其结论也就只具有一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