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一词起源于军事领域,原指赢得战争的谋略,后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谋划、决策。
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万世之谋,全局之谋,就是战略之谋。
战略管理不是一个魔术盒,也不只是一套技术,而是分析式思维,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战略思维是领导者立足现实, 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的问题,作出重大决策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现代领导必备的素质。
它反映的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标志着一个领导认识问题的角度、幅度、深度和广度。
在新经济形势下,领导者不仅要像一个高明的战术家,更应该以一个战略家的姿态,练就谋划全局的领导力,从而在新的变化面前,从容不迫地带领团队抢占行业竞争的制高点。
由《杨乃武与小白菜》说战略企业的战略思维是什么?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或者资产,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在这里面我要澄清几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什么叫战略?第二个是什么叫战略思维?第三个是什么叫战略管理?战略实际上是研究未来的事情。
所以一谈战略,就谈未来是什么事。
战略一般跟一个词关系最密切,这个词就叫“眼光”。
眼光跟一个词有关系,我们称它叫“机会”。
中国人一般用一个词概括战略,就是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战略实际上是干两件事,第一件事看看未来有哪些机会,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个机会发生的时候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怎样抓住这个机会。
所以研究战略,根本上说是研究对未来资源的控制能力。
战略思维就是在研究战略的过程中,你是怎么想的,所以战略思维更多的是跟人有关。
战略管理是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你应该做哪些事。
有人说:“我们平时没有研究战略,但是我们企业做得也挺好。
也没听说什么战略,好像人生过得也可以。
”由此可见,战略分两种,一种叫有意识的战略,一种叫无意识的战略。
有意识的战略就是你主动想一些东西。
无意识的战略往往是被动地接收一些思想。
第二种人的企业要想做得好,他一定要碰到比他强的人。
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未来怎么把握,就去结交那些比你强的人。
和比你强的人在一起,跟他学习,他做什么,你跟着做什么。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叫“学习。
”中国人不知道未来怎么办,就找比自己强的人学习。
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解释一下什么叫战略,什么叫战略思维,什么叫战略管理,战略怎么影响生活?有一个故事叫《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个故事牵扯到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红极一时,但下场非常可悲。
可以说,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举人杨乃武把自己的房子租给一户姓陈的人家。
陈家是做豆腐的,有一个媳妇叫小白菜,长得很漂亮。
小白菜长得很漂亮,上街的时候被县官的儿子给看上了。
县官的儿子想调戏小白菜,就把小白菜的老公毒死了。
县官发现儿子把人家毒死了,就想找一个替罪羊,于是就诬陷房东杨乃武。
后来就开始打官司,打到最后,小白菜和杨乃武都赢了。
这是整个故事。
为什么杨乃武会被诬陷?因为杨乃武比较有爱心。
这个人心眼好,性格耿直,平时又能仗义执言。
小白菜的老公经常到豆腐房去做豆腐,经常半个月不回来。
小白菜一个人在家比较寂寞。
杨乃武发现小白菜从小没读书,就想了个办法,他就跟小白菜说:“你到我家里来读书,我晚上教你识字。
”本来这个出发点蛮好的,但是孤男寡女在一起容易惹事。
没事别人也怀疑它有事。
尽管杨乃武教小白菜的时候,杨乃武的老婆也在旁边。
但是毕竟会引起别人的联想。
小白菜的老公听别人风言风语,有一天偷偷跑回去,看到屋里亮着灯,用手桶破窗户纸一看,果然看到杨乃武在教小白菜识字。
在杨乃武认为他和小白菜很干净,但是在大家的心里他们就不一定干净了。
所以说,一个人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释这个世界,而要学会用大家的想法。
就是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以为身正不怕影斜。
身正有时候影也是斜的。
不要给别人说的理由。
杨乃武的问题就出在这儿。
其实,杨乃武如果仅仅是和小白菜在一起也没关系,问题是杨乃武这个人喜欢管闲事。
杨乃武发现有一个九品的税官,多收税,克扣老百姓,于是就打抱不平。
有一次杨乃武替这个税官去采购。
到了杭州城,他发现他的一个老师在杭州城当知府。
于是,他拜访他老师的时候,说现在贪官横行,他就把那个税官给揭发了。
他问老师:“你能不能写个条给我?回去的时候我按这个交税。
”他的老师就给他写了个条。
回去的路上,碰到这个税官派人来查税,他的路条就被拿出来了。
人家看他有货,马上交了税。
他就拿着这个税单到知府把税官给告了,说:“有路条他也管,他照样收你的税。
”这个知府很生气,一下子把这个税官给免了。
这个税官一打听是杨乃武搞的,他就拿了5000两银子到北京买了一个官。
税官一下成了县官。
这个县官,有个儿子,就是调戏小白菜的主儿。
所以说杨乃武被害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人的命运不是被别人左右的,而是自己把自己逼上绝路的。
只不过你的对手抓住了一个机会害你。
很多时候出现问题,我们自身都有原因。
包括企业处事不当,也会被别人利用。
所以我们要研究战略思维,立足现在,去预知自己的未来。
你能预知现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才叫有战略眼光。
这就叫见别人之未见。
杨乃武被县官诬陷了之后,一下子被打入了死牢。
杨乃武的一个妹妹叫杨三姐,她不服气,就去告状。
她怎么去告状?杨乃武有一条线,他当年一块考试的同学,这些同学会帮他。
所以你们到同济来,你们就叫同学。
所以你以后跟你旁边的人讲:“兄弟,以后帮个忙。
”杨乃武就去找这个老师,因为那个时候曾国藩刚刚把太平天国消灭完了。
曾国藩不是把自己湘军给裁撤了吗?所以大量的湘军弃武从文,这个时候清政府把湘军安排到各地做知府。
这些湘军都是打仗出身,有什么特点?为人比较简单、粗暴。
这个时候县官肯定想办法去贿赂,因为他一看杨乃武的老师没了。
所以贿赂那个知府,说这是什么事。
那个知府也不傻,一定找人去调查。
告诉他药在哪儿买的,最后去毒死了。
全部都对了,知府一看一点没错,核实判处死刑。
杨三姐一看在杭州没戏,就去京城找人。
找来找去找到了胡雪岩。
胡雪岩感觉杨乃武比较冤枉,于是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给杨三姐提供了大量的经费,说:“你上访去吧,去给你哥哥伸冤,我提供经费和住宿。
”同时他给杨三姐引见了翁同龢。
翁同龢是帝师,地位比较高。
翁同龢就把这个案子往慈禧那儿递。
慈禧的过问导致杨乃武翻案。
慈禧为什么会过问?每一个人做的事都跟自己相关。
慈禧能过问杨乃武这个案子,一定有她自身的要求。
慈禧一直有个问题没法解决。
什么问题?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以后,很多武官从政,全国上下就形成了一个“湘派”。
作为统治者,慈禧内心非常紧张。
她一直想把打击一下湘派,但是总归要有个理由。
你做的某件事,得到别人的支持和拥护,一定是你成为别人的工具。
用杜月笙的话:“你要学会被别人利用,你之所以被别人利用,是因为你还有利用价值。
”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被别人利用。
慈禧一看杨乃武的案子牵扯到很多湘军出身的人,所以她就派人去查。
一查不要紧,前后牵扯到一百多个湘军。
到最后,案子牵扯的100多名湘军官员,包括道台、知府、府台都被撤了。
慈禧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县官和县官的儿子也被抓起来了。
但这一切都跟杨乃武的案子没什么关系了。
这就是为什么杨乃武被从监狱里放出来以后,专门到北京去感谢当初帮过他的那些人,结果到谁家谁都闭门不见。
大家闭门不见一是怕被牵连,二是大家都觉得当初不是为了救杨乃武才搞这个案子,而是按老佛爷的意思行事。
杨乃武只是个棋子,所以,人家都没必要见他。
就像我们吃鸡蛋,没有必要看着老母鸡在哪儿。
因为这件事,裁撤了那么多湘军,胡雪岩没有意识到他无形中和湘军结下了怨气。
这时候湘军虽然没了,但是湘军有一个学生,是曾国藩的最好的学生,这个人叫李鸿章。
当时胡雪岩和左宗棠关系很好,李鸿章没机会下手。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20年以后,等左宗棠不行了,李鸿章又指示盛宣怀来收拾胡雪岩。
胡雪岩收蚕丝的时候,李鸿章就指使盛宣怀来对抗。
到最后,盛宣怀把胡雪岩给搞垮了,李鸿章因为这件事报了湘军当年的仇恨。
这就叫战略。
你今天做的事,对未来20年会有什么影响。
战略管理就是你要把每件事做好,让这些事在日后能产生好的影响。
通过这件事,我得出一个结论:杨乃武之所以被别人冤枉,一是因为他惹着别人了,二是他自身有把柄被别人抓住了。
从胡雪岩这个角度来说,搞政治的人有同情心往往是一件坏事。
所以古人讲说:“慈不掌兵,义不理财。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造成的。
有两句话很有道理。
第一句话是,做最好的自己;第二句话是,世界因你而不同。
这个世界因为你而发生改变,你在改变什么?你在家庭里改变什么?你在企业里改变什么?你在社会里改变什么?你在命运里关键的环节改变什么?这个值得大家思考。
战略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明天做什么,明天会对未来产生更大的影响,这是我对战略的一种理解。
一个人命运悲惨一定有他悲惨的理由。
一个人人生得意一定有他得意的理由。
我这个战略思维是希望大家能够思考,你未来的企业能够做好,你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你应该把握什么东西?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渡自己幸福的人生。
佛在哪里?佛在心中。
我们要做自己的佛来度自己。
换一种说法,要做自己的贵人。
每天早晨起来,拍拍自己,“兄弟好好干”。
每天晚上回家以后,“兄弟,今天干得不错,明天接着干”。
要学会欣赏自己,赞美自己。
这样才有正确、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