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痹病当与萎症相鉴别,痹病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病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病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病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2.眩晕应与中风相鉴别,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应与厥证相鉴别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应与痫病相鉴别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头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诞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厥证厥证应与昏迷鉴别: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存在,厥证——突然发生,昏倒时间较短,常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亡血伤津。
胸痹心痛病应与胃脘痛相鉴别;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
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
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应与悬饮相鉴别相同点二者均有胸痛,胸痹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
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是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应与真心痛相鉴别真心痛为胸痹的进一步;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西医鉴别:1.心电图:能反映心肌缺血,饱餐试验、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踏车运动试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等心电图负荷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对劳力型心绞痛有价值。
3.心脏超声心动图:依据节段性心肌动力学异常改变,也可间接判断心肌缺血部位及程度,同时可作为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的鉴别诊断。
4.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观察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和T波改变,有助于诊断、观察药物治疗作用及有无心律失常。
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血管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腰痛病应与肾痹相鉴别,腰痛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5.消渴应与瘿病相鉴别,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次肿大为特征。
其中的多食易饥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
(二)类证鉴别1.消渴与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
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消渴与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
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痩,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6.中风病应与痿证相鉴别;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
单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
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2.中风与口僻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人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3...中风与厥证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4.中风与痉证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
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
痉证患者无牛身不遂、口眼喁斜等症状。
5.中风与痫证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
与中风相似、但癇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寸常门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五四肢抽搐及U吐涎沫的表现.痢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寸可自行为;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
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症,亦与痼证不同。
西医鉴别: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近,临床可作脑脊液、眼底及CT、MRI等检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尢明显异常。
局限性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压力不高,常见在正常范围,蛋白质含量呵高。
头颅CT和MKI可显示梗塞区;;出血性中风在起病后1周CT能正确诊断大脑内直径在[厘米或更大的血肿,对于脑千内小的血肿或血块已变为和脑组织等密度时,M刚的诊断比C1,可靠。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和动静脉血管畸形,早期CT扪描,可显示破裂附近脑池或脑裂内有无疑血块,脑内或硬膜下血肿及是否合并脑出血。
MHI肘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并不可靠,无CT条件下,可谨慎进行脑脊液检查。
瘿病应与瘰疬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但二者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正如《外台秘要·瘿病》说:“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
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胡豆大,个数多少不等,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瘰疬沦》说:“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
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下连缺盆,皆为瘰疬,”《外科正宗·瘰疬论》言:“瘰疬者,累累如贯珠,连接三五枚”。
瘿病与消渴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应注意与消渴病鉴别。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肿。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瘿囊与瘿瘤瘿囊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瘀血内停者,局部可出现结节。
肿块光滑,柔软,主要病机为气郁痰阻。
瘿瘤表现为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如桃核,质较硬。
病情严重者,肿块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主要病机为气滞、痰结、血瘀:西医鉴别: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W3)和总甲状腺素(W真)升高,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外)和游离甲状腺素(n4)升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15H不升高,甲状腺摄,l,碘率增高,可确定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功能检查,Tr,、W4,rl,n4一般正常,血清TSH值亦正常。
甲状腺B超和甲状腺核素扫描检查,有助于确定甲状腺的位置、外形,大小及结节性质。
胃痛应与真心痛真心痛胃痛疼痛部位左胸膺部心下胃脘疼痛程度剧烈多轻,疼痛时间短,多为发作性长,多呈持续性疼痛性质刺痛、绞痛隐痛、胀痛兼症胸憋汗出,心悸气短多伴胃肠道症状预后病情危急,预后较差病情多缓,预后好 2.胃痛(肝气犯胃)与胁痛胁痛——以胁肋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面目肌肤发黄,或胸闷善太息,少有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胃痛(肝气犯胃)——也可攻痛连胁,但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3.胃痛与腹痛联系——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也可牵连及胃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部位疼痛为主症胃痛——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痞满1.痞满与胃痛共同点——病位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胃痛——以疼痛为主,痛势多急压之可痛胃痞——以满闷不适为主起病较缓压无痛感2.痞满与鼓胀共同点——均为自觉腹部胀满鼓胀——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在大腹按之腹皮绷急胃痞——自觉满闷不适,外无胀形为特征在胃脘按之柔软3.痞满与胸痹共同点——均可有脘腹不适胸痹——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疼痛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痞满——以脘腹满闷不适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偶有胸膈不适,但无痛4.痞满与结胸共同点——病位均在脘部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痞满——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征5.西医鉴别: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可确诊慢性胃炎,并排除溃疡病和胃肿瘤,病理组织活检可确定慢性胃炎的类型以及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X线钡餐检查协助诊断慢性胃炎、胃下垂等,胃肠动力检测胃肠测压、胃排空试验、胃电图等可协助诊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
5.幽门螺杆菌(Hp)相关检测是否为Hp感染。
B超、CT检查可鉴别肝胆病和腹水等眩晕综合征主诉:间断性头晕、头昏6月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自述6月余前无诱因出现头晕、头昏、站立不稳、恶心呕吐,视物旋转,无头痛、黑朦、耳鸣的症状,头晕、头昏与体位变化有关,患者为治疗就诊于西安医学院附院门诊具体检查结果、诊断不详,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具体用药、用量不详),口服“强力定眩片”等治疗,上述症状改善;此后反复发作,于1周前患者再次头晕、头昏,经休息及口服定眩片无明显改善,今为求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遂来我院,门诊以"眩晕综合征"收住入院。
入院症见: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头晕、头昏、视物旋转,颈部强痛、腰痛,饮食差,夜休欠佳,二便调。
颈椎病“,腰椎”脊椎生理弯曲存在,无畸形,腰部叩击痛,腰椎四、五椎体棘突压痛明显,双下肢无浮肿,颈软无抵抗,颈椎四、五椎体棘突压痛,压顶实验阴性,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阴性,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腰部叩击痛,腰椎四、五、六椎体棘突压痛,直腿抬高实验阴性,股神经牵拉实验阴性,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高血压主诉:间断性头晕4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昏,恶心欲吐、视物旋转,无头痛、黑蒙,无肢体活动不灵,头晕与体位变化无关,患者就诊于当地诊所,测BP:180/110mmHg,给予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及静滴(具体用药不详)治疗大约6天后症状缓解,与2015年自觉头晕、双侧肢体活动无力,就诊长安航天医院,以"脑梗塞、高血压病"住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未遗留后遗症,出院后一直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1日1次、"拜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日1次、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1日1次控制血压,血压维持在120-150/80-105mmHg,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头晕头昏,经口服降压药及休息症状改善不佳,今为求进一步中西医综合诊疗,特来我院,门诊以"高血压3级(高危组)"收住入院,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一般,头晕头昏,右侧肢体无力,记忆力下降,颈部不适,腰部酸困,口渴欲饮,纳差,夜休差,小便正常,大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