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短句中,语气词“啊”读成“哇”(wa)音的是()。
A.好像啊B.好有才啊C.多不安啊D.真热闹啊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是()。
A.振撼草菅人命震撼B.沧茫不假思索苍茫C.熨帖欢度春节D.缱绻剑拨弩拔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徜徉在校园,我仿佛听到了莘莘学子琅琅的读书声B.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D.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4.下列全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
A.体/情B.从/怡C.炎/缸D.武/伐5.下列诗人中,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
A.骆宾王B.韦应物初唐四杰:王卢照王勃炯卢照邻骆宾王C.王勃D.卢照邻6.下列作品中,属于讽刺文学的是()。
A.《西游记》B.《聊斋志异》C.《儒林外史》D.《红楼梦》7.我国新文学的第一部小说是()。
A.《狂人日记》B.《差不多先生传》C.《为奴隶的母亲》D.《华威先生》8.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作者是()。
A.艾青B.顾城C.舒婷D.海子9.下列作家中,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
A.列夫·托尔斯泰B.加西亚·马尔克斯C.川端康成D.海明威10.下列批评家中,提出文学艺术“境界说”的是()。
A.金圣叹B.毛宗岗C.竹坡D.王国维11.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三百千”的“千”指的是()。
A.《千字文》B.《千家诗》C.《千金裘》D.《御制千字诏》12.下列人物中,不属于人们常说的语文教育界“三老”的是()。
A.叶圣B.朱自清C.吕叔湘D.志公13.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的“课标”经历了前课标时期、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和()。
A.教学大纲修订时期B.后教学大纲时期C.新课标时期D.后课标时期14.学生到小学毕业时,常用字识字量应达到()。
A.1600个左右B.2500个左右C.3000个左右D.3500个左右15.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A.学法指导B.积累情感C.语感训练D.语文实践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成子弑齐简公,孔子告于鲁哀公,请讨之。
公日:“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左传》日:“孔子请伐齐,公日:‘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日:‘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伐也。
”’说者以为孔子岂较力之强弱,但明其义而已。
能顺人心而行天讨,何患不克?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
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
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欲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
孔子为此举,岂真欲以鲁之半,力敌之哉?盖是时2.q-无君与氏等,孔子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
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国,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
使三子者警,必将日:鲁小于齐,齐臣弑君而欲致讨,吾三臣或如是,彼齐、晋大国,肯置而不问乎?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
自是二年,孔子亡。
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容斋随笔·孔子欲讨齐》16.给画横线字注音(2分)①成子弑齐简公shì②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feǹ17.解释下列画横线词(2分)①之三子告,不可之:动词,到……去②哀公竟逼于三子而于越:同逊,逃,流亡18.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
(2分)至于鲁国能不能战胜齐国,在孔子看来是不重要的。
②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
(2分)可惜鲁国的君王和臣子都不能领会孔子的深意。
19.洪迈认为,成子杀齐简公后,孔子向鲁哀公报告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分)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寂寞的稻草人汉荣播种时节和谷豆熟了的日子,田地里就会站起一些稻草人。
它们大都头上戴一顶旧草帽,身上穿着破旧衣服,有的扬起手臂,仿佛正在用力抛掷什么厉害物件;有的手举竹竿,仿佛正向可疑的目标用力挥去,却迟迟没有挥下去,那竹竿,就那样被费劲地举着,倾斜着悬在半空,让过路的好心人看了,都有点同情那一直举着而不能放下去的手臂,它太辛苦、太疲惫了。
人这么一想,就为自己悠闲的手感到不好意思了。
我家地里的稻草人,与别人家地里的稻草人一样,总是穿着父亲穿过的破旧衣服,戴着一顶破草帽,不论白天黑夜风吹日晒,都寂寞地站在田头,守护着我们的庄稼和日子。
我们的父亲勤劳,清贫,但他很善良,有着柔软的心肠。
他不忍心让忙里忙外、缝衣纳鞋的妻子,再穿着旧衣服,戴顶破草帽,以稻草人的形象,站在田野里受日晒雨淋,受鸟儿嬉笑。
他更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以稻草人的样子去开始生活,他不让孩子在烈日下暴晒童年。
所以,那时,在我的家乡,田野里站着的稻草人,几乎都是男人的形象,都是父亲的形象。
我们的父亲,他坚决地做了稻草人的原型。
我们的父亲,他有着比稻草人还柔软、温和的心肠。
被父亲们守护的田野,笼罩着丰富的氛围和意境。
他们破旧的衣服和草帽,让人感到一种辛苦和清贫;他们的坚持、忠厚和习以为常,却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宁。
有一次,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忽然看见田地里同时出现几个真人和稻草人,都像是我的父亲。
一个父亲正在坡地上弯着腰为豆子除草,那是真的父亲,我看见他在豆子地里起伏和移动着的身影。
另外还有三个父亲,他们都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父亲的破旧衣服,一个站在稻田东边,一个站在稻田中间,一个站在稻田西头,他们手里都举着竹竿做着赶鸟的动作。
我幼稚的心里,竞忽然涌起一种辛酸的感情。
我寂寞的父亲,劳苦的父亲啊。
恍惚间,我感觉满田野都是我的父亲,都是我劳苦的父亲,满田野都是我穿着破旧衣服的父亲。
不知不觉间,我的眼睛湿了。
我不忍心我的父亲是这个样子。
我的父亲,即使化身为三,即使化身无数,难道都是这劳苦寂寞的样子吗?我流着眼泪,走到三个稻草人——三个父亲面前,向他们一一鞠躬,并轻声问候:“辛苦了,爹爹。
”忘不了,田野里的稻草人,我们的父亲,我们辛劳的父亲,我们清贫的父亲,穿着一身旧衣服的父亲,戴着旧草帽的父亲,被寒风吹彻烈日暴晒的父亲,越走越远的、我们务农的父亲,我们忠厚的父亲。
每当看见头顶飞来飞去的鸟儿。
我都忍不住想问它们一声:你们,还记得那些稻草人吗?还记得我们的父亲吗?那些手总是举着,却从来没向你们抛掷过厉害物件的、那些田野里站立着的父亲,你们还记得他们吗?20.如果将这篇文章作为六年级的课文,请你按照“三个维度”写出具体的教学目标。
(7分)(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寂寞”“恍惚”等词语的释义;基本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稻草人形象的相关语句,并交流讨论,概括出稻草人的特点;学习作者借稻草人赞美父亲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共鸣,激发热爱父母的情感。
21.读完全文,有同学质疑,文章写的到底是稻草人,还是父亲?经过课堂讨论后,教师做了总结。
假如你是这位教师,请用简明的语言做总结述。
(8分)学完本文后,我们发现作者虽然表面上在写稻草人,实际上实在写父亲,因为不管从外在(衣着、动作)还是在品格上,父亲都是稻草人的原型,也就是说,作者是在借赞美稻草人来赞美父亲,写出了父亲的勤劳、清贫、忠厚、善良,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怀念。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阅读《伯牙绝弦》教学片段实录,完成22—23题。
师:我们从课文哪些句子中能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你是怎么理解的?(生说出大意)这位同学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就借助注释,没注释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
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和第一句“善鼓琴”“善听”中的“善”意思一样吗?生:“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善鼓琴”“善听”的“善”是“擅长”的意思。
师: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是常见的。
“善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生:“好啊”。
师:谁来读一读?(生读,很有韵味)善哉!“哉”字后面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当你读到“峨峨兮”的时候,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生:我眼前出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
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江河”又指什么?读到这里,你脑海中跳出什么画面?生: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生:我想到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师:有这样的积累真了不起!无论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里的“念”与前面哪个字的意思一样?生: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想”的意思。
师:对,有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现代词语代替文言文词语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那么,钟子期必得的是什么?生:是伯牙的想法。
生:是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是怎样的志向和胸怀?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宽广的胸怀。
师:这样看来,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之“志”不仅是“想”的意思,更是“志存高远”的“志”啊!22.简析案例中的教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7分)(1)设置疑问,启发思考。
材料中的教师采用了问答法,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地进入对课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认识和理解。
(2)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字词。
前后连贯,师生互动如行云流水,流畅生动,效果绝佳,不仅实现了课堂讲授新词的目的,也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畅快的学习乐趣。
(3)善于利用联想和想象,促使学生发散思维。
课堂上多处提问都采用了联想的句式,让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画面,讲课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23.概括并分析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的两种做法。
(8分)(1)教学过程中适时点评和总结,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比如赞扬学生的回答:有注释就借助注释,没注释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
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又比如赞扬学生的回答:我们就可以用现代词语代替文言文词语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2)教学过程中有技巧地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脑海中产生联想,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
比如课堂中教师多次向学生提问想到了什么画面: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你脑海中跳出什么画面?五、作文题(3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美两国课堂大异其趣。
中国的小学生端端正正排排坐,满满一教室;课堂有很多规矩:上厕所要征得教师的同意,发言要举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