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2What should I do?》(Period 1)
教学反思
深圳市海滨中学黄慧
-----------------------------------------------------------
一、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从易到难
在给学生上的这堂《Unit 2What should I do?》中,主题是让学生能够陈述自己的问题,并能对别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上课伊始,学生先是唱英文歌曲和比赛读绕口令,充分调动起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为接下来的英语学习做好准备。
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和教师亲身示例来引进新单词和为课文的学习做铺垫;再者是听录音和回答问题、看图俩俩对话操练基本句型;接下来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加强口头练习;最后是读和写的巩固练习。
只有足够的听说输入,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读和写的输出。
所有的操练和练习都是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是一个从教师完全控制到教师半控制再到学生的自由发挥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活动形式多样,多角度进行练习
整堂课基本都是在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展开的,譬如,竞赛读绕口令、男女朗读、师生对答、游戏等,尤其是小组活动、俩俩合作等形式运用得比较多。
这对于一个有58名学生的教学大班来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大面积练习方式,能让班上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操练基本句型后,教师发给学生事先印好不同问题的纸张,这些问题都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
Problem1:Linda always has too much homework to do and she often gets
stressed out. What should she do?
Problem 2:Ken is not good at math. He failed the math exam again. What
should he do?
Problem 3:I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But my parents don’t want me to do it. What should I do?
教师要求学生四到五人一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其中一位学生执
笔写下组员对这个问题的建议。
然后以游戏的方式抽到哪一个问题,
就由拿到这个问题的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时
学习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所以他们回答起来都非常主动,拿到相
同问题的组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尤
其是一些学生在发表自己的建议时,其风趣的回答让大伙发出阵阵会
意的笑声。
由始至终,课堂的教与学都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穿插中实
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洋溢着友好、轻松的互动合作气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这堂课的主体内容基本都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呈现,如新单
词和短语的学习(视觉效果直观),练习朗读的听力录音稿(节省纸
张的印刷),俩俩对话的练习(帮助学生造句),小组合作学习(水果
转盘的超级链接设计令课堂增添了欢快的游戏气氛)等,从而大大缩
短了需要教师过多解释的时间,使得课堂教学节奏更加明快,环环相
扣,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所吸收的知识容量明显比单纯用常规教学
方法增大许多。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听说读写活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结合自身实
际陈述问题的方法,锻炼了为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同时训练
和培养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说比较好地达成了这节课的
教学目标。
四、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
学习英语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非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实施,教师可以
利用一切可能让学生在课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行延伸和扩展。
如
在教授本节课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用几句话把自己生活中存在的一
些问题写下来,此举是为课堂上让学生写短文积累素材。
上完课后并
不是简单的结束,而是让学生展示写有问题的便签,去征求大家的帮
助。
在给别人提建议、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会得到来自别人的帮助和
建议。
五、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的差异
在各个教学步骤进行得非常顺利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
曲。
问题是这样设计的:Sue got a letter from a handsome boy. He
wanted to make friends with her. What should she do?按照教师事先的
设想,学生大体会回答She could /should say sorry to him and tell him
或类似的
that her parents won’t let her do so because she has to study .答案。
可是学生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She should call him and
tell him that she wants to be his friend. She should say yes.我马上意识
到是设计的问题有了歧义。
老师所说friend的是男女朋友,而学生认
为的friend则是普通朋友。
如果不是出现了这个小小的插曲,这堂课
应该说是比较完满。
正是这个小插曲,也因此引起了我的思考。
教学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发展的复杂过程,而这一过程具有确定性和非确定性、预设和生成的双重性。
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但课堂不是教学设计的简单复制。
一堂课准备得再周详,设计得再完美,也会有其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出现。
这是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个人独特思想的个体。
教师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而不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想“当然”答案。
其次,对于学生的不同答案,尤其是一些属于扩展性可以发表不同见解的问题,即使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所预想的不太一致或大相径庭,教师也不必强求学生一定朝着自己的设想答案去靠近,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讨论或留白以待课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