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第90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总览——核心素养解读一、史料实证的基本内涵1.学习历史的方法人类对于历史的了解、认识与研究基本上都来源于史料,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
2.认知历史的途径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3.论证历史的依据史料实证要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并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
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1.以史料实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高考历史的常态。
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考查问题理解能力高考考查侧重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3.以史料实证考查观点论证能力依据史料给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考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示例——高考命题解说一、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不同史籍有关唐末统一战争的历史叙述【示例1】(2017·全国卷Ⅰ)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命题立意]本题以表格材料切入,命题形式新颖,以史料实证的视角考查考生甄别史料的能力。
并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
题干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和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考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
[解题思路]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
《旧唐书》提及“我师败绩”“不利而旋”,《新唐书》谈到“败绩”“诸将为举所败”,二者在此问题上相互印证。
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C项为正确答案。
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A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排除B项。
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D项可排除。
[答案] C二、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有关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史学价值【示例2】(2017·全国卷Ⅱ)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命题立意]以《赫鲁晓夫回忆录》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认识能力。
材料所述的回忆录属于二手史料,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事人的历史史实,但受时代阶级立场等方面的影响。
[解题思路]“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为正确答案。
回忆录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且版本内容受时代局限,A项表述错误,可排除。
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均带有主观性,无法判断哪个可信度更高,B项可排除。
不能以版本的新旧作为判断接近历史真相的尺度,C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答案] D分说——三大角度突破一、科学性原则——史料的可靠性“论从史出”1.史料来源的辨析(1)我们一般所说的史料,就是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的一些民间传说。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2)史料实证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懂得论从史出,要学会用历史证据说话,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
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懂得和学会辨别各种史料的真伪,辨析史料作者的意图,并且分析其来源和价值。
2.推出结论的依据(1)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
一般来说,史料愈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全面。
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2)高考历史不需要考生再去搜集史料,它只需要你对命题专家提供的史料加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运用其中的史料对专家设定的问题加以论证而已。
3.论从史出的例证(1)探究史料论从史出史料达·芬奇指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现象服从客观的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的意志,他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启示就能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
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深广渊博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论从史出: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倡开拓冒险精神。
(2)高考真题论从史出[示例](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点拨]本题提供的史料是“到1952年底,我国出现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要求推断出这种现象是哪种需要的结论。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A 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答案] D二、典型性原则——论据的充分性“史论互证”1.史料具有典型性高考命题史料的选择,都是命题专家反复斟酌,精挑细选的。
史料可大可小,亦可远可近。
“大”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诉求,“小”指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远”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近”指为高考综合能力的考查服务。
2.论据具有充分性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材料隐含着重要历史信息,再加上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特别是很多字词古今差别很大,还有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译文”材料,保留了西方人“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幽默性的“欧化语言”技巧。
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应注意对材料的巧妙辨别,获取有效信息,论据要充分,体现史论互证。
3.典型性原则例析(1)以图证史准确取舍图像不仅仅被合法地纳入新的史料范畴中,更在方法论意义上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自主性诉求。
“以图证史”,人人都可以成为时代历史大事件的叙事者。
解答“以图证史”类试题应注意三点:(1)抓图片信息:仔细看图片,概括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并分析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走向。
(2)看文字:图片型选择题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息,千万不可遗漏。
(3)重联系:将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以图证史:“攀梯摘棉花”反映了“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吃饭不花钱”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大办公共食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经典示例思考感悟[示例]下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点拨]本题体现了“以图证史”的命题立意。
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只符合材料“‘历’者,过也,传也”的意思,属于片面性理解,故A项错误;“‘历’者,过也,传也”是指过去的事实,而“‘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结合两者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的原意是对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不是只限定在书籍上,故C项错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不能反映“历”与“史”两者结合的本意,即对过去事物的记载,故D项错误。
[答案] B三、系统性原则——论证的完整性“史论结合”1.有效信息的获取(1)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
“题眼”是题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
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
在诸多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
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信息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环节:(2)从材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每则材料后,一般要注明该史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
引文出处是对所引(选)用材料(史料)的来源进行的说明(解说),材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包括引文的出处、作者、文章写作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等。
这些出处(说明)对于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
直接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材料出处—在材料的诸多信息中有效信息最重要,“材料出处”往往包含着时间、时代背景,结合材料出处大体可以了解人物或事件,掌握材料的内涵和外延,以界定考查意图,弄清考查的知识点。
材料注释—“注释”则对事件或事物进行进一步阐释,获取信息是解读的前提,通过对有效信息的解读,准确回答问题。
(3)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近几年各地高考题都紧扣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彰显了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