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起学《论语》16.1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一起学《论语》16.1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一起学《论语》16.1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一起学《论语》16.1
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接上篇。

【原文3】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白话】
孔子说:“冉求,正人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贪求其利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诸侯卿大夫,不担心人少却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财少却担心不安定。

因为分配均就不会贫困,和睦团结就不会人少,安定了就不会倾覆。

只有像这样,当远方之人不归服时,就应该修养文德使之主动来归服。

已经来了,就该让他们安下心。

现在子路和冉求辅佐季氏大夫,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来之,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之,反而谋划在国内发动战争。

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朝廷上啊。


【释词】
疾:厌恶。

舍曰欲之:舍,舍弃。

欲之,贪其利,想占有颛臾。

为之辞:找借口。

唐文治:“舍欲利之说,而更作巧辞,天下贪者往往如此,所谓借端以借口也,故君子疾之。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寡指民少,贫指财乏;均指各得其分,分配均;安指上下相安。

朱子:“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

”包咸:“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

”李光地:“与其不均宁寡,与其不安宁贫也。


按:《群经平议》等依《春秋繁露》认为此两句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然而定州汉简写作“不患贫而患不安”,与今本同,故而从今本即可。

和无寡:既均平,则上下和协,民皆思归也。

安无倾:倾,倒、倒塌。

周宗建:“无倾句极重,正为后萧墙之变张本。

要隐隐关切下意看,故此处无倾全是无内变意。


文德:文治之德,区别于征伐武事。

《周语》:“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

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

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来之:修文德使之来。

来,招来之、使之来。

“来”亦可直接看作归附。

按:远人当修德使之来,何况颛臾乎?朱子:“内治修,然后远人服。

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勤兵于远。


安之:施以养教之术,使之各得其所、各遂其生。

分崩离析:分,民有异心;崩,民欲去;离析,不可复合。

阎若璩:“四分公室,季氏取二,孟孙、叔孙各一。

此时赋用益繁,诛求无已,上下相猜,将不能守其邦也。


干戈:指战争。

周宗建:“谋动干戈句,盖指出萧墙之变所由根也。


萧墙之内:指朝廷之上。

朱子:“言不均不和,内变将作。

”《读训》:“所谓‘萧墙之内’者言鲁国朝廷之内也。

”钱穆:“臣朝君在萧墙之内,此指哀公言。

”按:季氏贪远利而忽近防,上下离心,内乱将作,何暇远及?
【本节精义】
程石泉曰:孔子历言治国之道在“均”,在“和”,在“安”。

朱子曰: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

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

《论语注疏》曰: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小大安宁,不倾危矣。

政教均平,又须上下
和睦,然后国富民多,而社稷不倾危也。

孔子,圣人,有先见之明。

《四书解义》曰:孔子因冉有之饰辞,既喻之以理,又晓之以祸福也。

今季氏伐颛臾,是其欲之也。

夫季氏之患,亦特患寡与贫耳。

惟均与和,则未有不安者。

夫为国而至无贫、无寡、无倾,则内治既修,外患自息,近者悦而远者自服矣。

设有不服,亦不必劳师动众,但当修其文德,广布教化,以怀来之,使之相安则已耳。

刘沅曰:远者不能来,近者不能守,而反谋动干戈于邦内,是(季氏)自启祸端。

东溪刘氏曰:均则无贫,不必利颛臾之有以为己富也;和则无寡,不必兼颛臾之土地人民以为己益也;安则无倾,不必去颛臾以忧子孙之不支也。

周宗建曰:无贫、无寡以至于无倾,此国家久安长治之福,而要非可以不均、不和致也。

陈祥道曰:政之不均而患民寡,民之不安而患国贫,非知本也。

孟子言地利不如人和,又言货财不聚非国害,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是故患在民之不安,而不在国贫也。

然均则得民财,故无贫;和则得民心,故无寡;安则其本固,故无倾。

孟子言“得道者多助”,此和无寡也;《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此安无倾也。

戴溪曰:既说近费,便是要广费地,此其真情也。

圣人却不甚责子路,盖辅成季氏之恶者大抵多是冉有。

故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又曰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圣人逆知三桓之子孙微矣,故曰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也。

江谦曰:远人不服,而修文德以来之,此正本清源之化。

若弃文德,而黩武功,近人不服,况远人乎?故国家之忧,不在远人,而在萧墙之内也。

【附录】
《论语读训》曰:邾原为鲁之附庸,以鲁之贪欲侵暴,故世为鲁仇,今则欲加罪于颛臾。

郑康成曰:萧之言肃也。

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