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二、子项名称及工程代号:三、设计依据:1、遵循的规范、规定:(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0);(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9)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1)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12)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补充规定(DBJ/T15-46-2005);(13)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14)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2);(15)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97);(16)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1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结构)建设部。
广州市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2、建筑等相关专业提供的文件、图纸;3、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四、结构体系及抗震等级:1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2 本工程结构体系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建筑重要性为丙类,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BA0501034地块:塔楼抗震等级为二级。
地下室:-1F抗震等级同塔楼,-2F~-3F抗震等级为三级●塔楼框架剪力墙的框架部分的承受的地震倾覆弯矩应小于50%。
●本工程地下室顶板做为上部塔楼嵌固端,负一层地下室相关范围内和上层刚度比值应不小于2倍(剪切刚度)。
塔楼计算带周边地下室三跨及20m计算。
五、结构布置:BA0501034:-3F为无梁底板,-1F,-2F以空心楼盖为主,空心楼盖板厚控制在350 mm,局部跨度比较大的可做400mm.开洞,楼梯周边做梁板结构,梁高控制在600以为内。
首层塔楼范围外为空心楼盖,板厚控制在400~450mm,柱帽处控制在550~600mm。
地下室顶板为梁板结构(塔楼范围),主框梁高控制在800mm,局部跨度比较大的做900,次框梁及次梁为700mm,柱帽按4000x4000考虑。
1 核心筒剪力墙厚度及框架柱截面应自下而上逐步递减。
核心筒外墙厚度不小于400。
2 核心筒剪力墙角部不应开洞,当不可避免时,筒角内壁至洞口距离不应小于500mm和开洞墙厚度的较大值。
3 连梁应通过设置水平暗撑减小梁的高跨比,设置水平缝等来增加延性。
4 各层应注意进行框架剪力调整。
5 注意地下2层,地下3层柱的轴压比只需满足3级抗震。
六、变形缝和后浇带设置:地下室顶板、底板及侧墙和架空层顶板由于防水的要求,未设变形缝。
每隔30~40米设一道伸缩后浇带。
七、活荷载取值:注:1、水箱间、水池、设备荷载按实际荷载作用,设备是否需要安装通道,与设备专业协商;2、室外车道不考虑消防车;3、板上砌墙处墙重面载数字应取砌体墙线载的1/3,加在楼板恒荷载上,其值不宜小于1.0kN/㎡。
屋面、楼面恒荷载标准值(分项系数1.2):1、平屋面取值为:板厚自重+42、公寓楼面取值:板厚自重+1.52、商业楼面取值:板厚自重+2.03、卫生间取值:周边按虚梁输,考虑整层的墙重。
4、地下室顶板:板厚自重+覆土+0.5-2,-1层,:板厚自重+2.5梁荷载取值:(KN/M)幕墙按1.2X层高。
如4.5层高:1.2x4.5=5.4KN/m砌块重度为10KN/m3,如:分户墙:10*0.20+0.02*20x2=2.8kN/M2八、结构参数的选取及指标控制:2 指标及结果的控制各构件满足规范强度及配筋率要求周期比 < 0.85位移比全楼刚性板假定下,不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小于1.2全楼刚性板假定下,在规定水平力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小于1.35承载力突变:相邻层受剪承载力变化不大于80%轴压比根据各栋抗震等级及相关规范(短肢墙轴压比按省补充规定6。
03执行)层间位移角1/1000 位移角控制在(1/1000~1/1300)甲方要求刚度比满足高规3.5.2要求。
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除应满足高规3.5.2的第二条规定外,地下一层与首层剪切刚度比应大于2.侧向刚度比大于1.5.九、地下室设计:1 本工程设三层地下室。
抗浮设计水位见地质报告。
地下室外墙、顶板、底板掺高性能膨胀抗裂剂(具体型号待定)。
2 地下室荷载取值的有关规定:(1)顶板顶板荷载应包括施工堆载;覆土荷载;活荷载;消防车荷载等;具体如下:顶板考虑10kN/㎡的施工堆载(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0)。
施工堆载不与顶板覆土荷载同时考虑,即施工时为:混凝土楼板自重(恒载)+10kN/㎡(施工活荷载),平时使用时为:{混凝土楼板自重+顶板覆土荷载}(恒载)+4.0kN/㎡(活荷载),取其中的大值。
覆土荷载按恒载考虑(分项系数取1.2)消防车荷载16kN/㎡考虑,沿消防车道布置。
(2)外墙外墙荷载应包括水及土体的侧压力及地面荷载等。
具体如下:土体侧向力按静止土压力计算。
(计算时应考虑顶板的覆土高度)。
当回填土无确切物理指标供设计参考时,静止土压力系数可近似取0.50。
土容重取18kN/m3,土的浮容重取10kN/m3;土压力的荷载分项系数取1.2。
当考虑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其荷载分项系数取1.35。
水压力按抗浮水位计算(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0)。
地面荷载取5kN/㎡((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4)计算裂缝是保护层取30mm.(3)底板底板荷载应包括水压力及底板自重及建筑做法重量及底板上使用活荷载等。
具体如下底板按向上及向下荷载分别计算并取最不利情况为设计依据。
向上荷载为水浮力,减去底板及建筑做法重量;(水压力按抗浮水位计算且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0,底板及建筑做法重量分项系数取1.0 )向下荷载为底板自重、建筑做法重量(分项系数取 1.2)及底板上设备及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4),不计地下水浮力的有利作用。
底板各截面按最不利配筋.底板不考虑人防荷载.3 外墙计算简图可取底部固定端、楼板处为铰支座的单向受力板。
4 外墙及底板应分别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迎土面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0.2mm,室内面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0.3mm。
荷载均取标准值(分项系数取1.0),且不计人防荷载。
5 地下室外墙的砼强度等级C35,厚度初定500mm,400mm,300mm。
迎土面受力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50mm,室内面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20mm;外墙分布钢筋放置在受力钢筋外侧。
分布钢筋直径取10mmm,配筋率按照0.15%.垫层的砼强度等级C15,厚度取100mm。
6、应进行整体抗浮验算,验算时,不计活荷载或施工荷载的有利影响。
仅考虑结构自重(恒载分项系数取0.9)和水的浮力(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0)。
以确定是否需要设置抗拔桩或采取其他抗浮措施;十、结构构件材料:1、混凝土强度等级:(1)基础垫层: C20;(2)基础梁及承台,底板,侧壁: C35;(3)地下室顶顶板、水池: C30,(4)墙柱由底层C50 向上依此递减至 C30(5)纯地下室墙柱 C35(6)塔楼梁、板: C302、钢筋:板钢筋:采用HRB400钢筋(1)标准层楼板均采用HRB400钢筋.主要钢筋直径为6,8.(2)地下室顶板钢筋按0.25%的配筋率双层双向,配筋不够处附加钢筋。
(2)梁纵向受力钢筋采用Ⅱ级钢或Ⅲ级钢。
(纵筋直径12,14采用二级钢,箍筋采用8,10,8为一级钢,10为二级钢)(3)柱,剪力墙暗柱纵筋采用2级及3级钢;剪力墙竖向及水平分布钢筋采用Ⅰ级、Ⅱ级钢(计算时为Ⅱ级钢);暗柱箍筋采用二级钢或一级钢,8为一级钢,10,12,14采用二级钢。
16及16以上为三级钢,暗柱配筋尽量采用12,14,16.,箍筋采用10,12.3、墙体材料:(1)填充墙重度为8.0kN/m3。
十一、结构构件截面配筋:1、剪力墙:本工程底部加强区范围1/10总高度(顶板结构面~屋面高度)地下一层要求同首层(1)截面:1) 墙配筋:底部加强区配筋率为0.3%.按下表采用墙厚配筋拉筋200 8/10@200 6@600x600250 10@200 同300 10/12@200350 12@200400 12/14@200450 14@200非底部加强区配筋率为0.25%.200 8@200 6@600x600250 8/10@200 同300 10@200350 10/12@200400 12@200450 12@200(2)轴压比:1)底部加强区剪力墙轴压比限值:二级0.6;(3)边缘构件:(4)墙体:1)墙柱平面图中应标注沉降观测点。
2)墙竖向钢筋不小于10mm。
5)连梁梁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大于100mm,腰筋不小于10mm,间距不大于200。
上下纵筋不小于16mm。
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面积不应小于0。
3%。
跨高比小于等于2时,设置交叉暗撑,或交叉暗筋。
2、框架柱:(1)截面:1)不宜小于350mm,高宽比不宜大于3;2)剪跨比宜大于2。
(2)轴压比:1 框架柱为三级:0.95。
二级0.852)当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大0.10。
当剪跨比不大于2但不小于1.5时:轴压比限值降低0.05。
(3)纵筋:柱底部楼层纵筋按计算配筋且配筋率较高时(计算配筋率超过1.5)应该适当增加截面,降低轴压比及配筋率。
1)最小配筋率:三级:角柱0.9%、中柱边柱0.7%(三级钢);角柱0.85%、中柱边柱0.65%(Ⅲ级钢);二级:角柱1.0%、中柱边柱0.8%(Ⅲ级钢);角柱0.95%、中柱边柱0.75%(Ⅲ级钢)且柱截面每一侧纵筋的配筋率大于0.2%;2)纵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纵筋净距不应小于50mm;3)柱内全部纵筋配筋率不大于5.0%;(4)箍筋:1)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小于8,间距取8d或100(150三级)的较小值;2)当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体积配箍率不小于1.2%;3)加密区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按照高规6。
4。
7执行;二级抗震的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小于0.4%。
4)加密区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每隔一根纵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5)柱非加密区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间距不应大于加密区的2倍,且不应大于50倍(三级)纵筋直径;6)短柱及二级框架角柱应全高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