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市轨道交通2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市轨道交通2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市轨道交通2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筑专业第12章车站建筑 (2)12.1 车站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2)12.2 车站主要功能组成及规模 (3)12.3 车站形式研究 (4)12.4 重要车站方案设计 (11)12.5 车站特征表 (12)12.6 车站站位与站型综述 (12)12.7 车站建筑防火与防淹设计 (16)12.8 车站无障碍设计 (17)12.9 车站建筑装修和环境设计 (17)12.10 车站图纸详见表12.10-1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2章车站建筑(地上、地下建筑)12.1 车站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12.1.1 主要设计原则(1)车站设计应以人为本,满足客流需求,确保乘客乘降安全,疏导迅速,环境舒适,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施工技术和运营管理要求。

(2)车站是乘客集散和乘降的场所。

站址应选在客流量大并且便于乘客乘降的地方,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

不但方便轨道交通各线之间的换乘,也能方便与其它公交系统的换乘。

车站布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条件下,应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车站设计及各部位通行能力除满足远期或控制期高峰小时预测客流集散量和运营的需要外,还应满足事故发生时乘客紧急疏散的需要。

换乘站应根据远期客流要求,工程分期实施的条件,近远结合,合理选择车站形式、换乘方式及其规模,为旅客创造良好的换乘条件。

(4)车站规模应以远期超高峰小时客流量为依据,满足列车长度和限界要求、乘客集散和乘降的安全要求、各种设备安装和管理措施的要求、各部位的合理面积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的要求,同时应根据车站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车站的性质等综合因素进行车站总体布局,最终确定车站规模。

(5)车站平面设计力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紧凑,满足系统功能要求,合理布置设备与管理用房,宜采用标准化、模块化、集约化设计,同时便于运营管理,车站内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照明、卫生、防灾等条件。

(6)车站建筑装修,应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

满足防火、防潮、防腐、耐擦洗、便于维修的要求。

车站立面造型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街道景观影响。

(7)全线考虑无障碍设计,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

(8)车站设计应满足城市规划、抗震、人防设施等要求。

(9)车站设计应充分考虑工程实施的可行性,通过技术、经济、环保及使用功能的综合比较,合理确定施工工法,尽可能采用先进、安全、成熟可靠的施工方法、结构型式,并尽可能降低工程投资。

12.1.2 设计依据(1)《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GB50458-2008(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等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12.1.3 主要技术标准(1)站厅层1)站厅层地面装修完成面至吊顶底净高≥3m2)站厅层(高架站)地面装修完成面至上部结构梁底距离≥3.3m3)站厅层(地下站)地面装修完成面至顶板底高度≥4.8m4)站厅层地面装修厚度150mm(2)站台层1)站台计算长度45m2)站台宽度:最小侧站台宽度 2.5m岛式站台最小宽度(无柱)8m3)侧式站线间距:车站前后无道岔时,正线线间距: 3.8m车站前后设置道岔时,正线线间距: 5.2m站台边缘距轨道梁中心线距离: 1.69m4)站台面至轨道梁顶:0.47m5)线路中心线至侧墙净距离:(直线段,不含设备) 2.10m6)站台轨行区:(轨道梁上空净尺寸)≥3.5m7)站台层地面装修厚度100mm8)站台公共区地面装修完成面至雨棚底≥3m(3)设备和管理用房1)防静电架空地板厚度(楼板结构面~装修面):300mm~500mm 2)内部管理用房室内净高:≥2.5m3)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1.5 m(单面布置房间);≥1.8m(双面面布置房间)。

4)内部管理区走道净高:≥2.2m5)设备用房按有关专业技术要求执行。

(4)出入口、通道1)公共区主要出入口通道宽度≥6.0m2)通道或天桥最小净宽≥6.0m3)通道或天桥地面装修完成面至吊顶面净高≥3.0m4)通道坡度≤5%5)出入口防淹平台长度≥2.7m,高度300~450mm,坡度≥1.0%6)室外踏步宽度350mm(5)自动扶梯1)自动扶梯倾角30度净宽1m2)自动扶梯踏步面至上部吊顶的净高≥2.3m3)1m宽自动扶梯(V=0.65m1s)通过能力:7300人/h (6)垂直电梯1)电梯井道尺寸≥2.8×2.4m2)额定载重量1000KG(13人)3)额定速度1m/s4)电梯开门方式为中分双扇,门净宽 1.2m(7)楼梯1)踏步踏步高:乘客使用135~150mm 工作人员使用150~180mm 踏步宽:乘客使用260~340mm 工作人员使用250~280mm 室外踏步宽度350mm2)车站公共区楼梯每个梯段的踏步级数3步~18步3)楼梯休息平台宽 1.2~1.8m4)楼梯宽度:单向通行楼梯净宽1.8m;双向楼梯净宽2.4m;当楼梯净宽大于3.6m时,应设中间栏杆扶手。

5)楼梯梯段栏杆高: 1.05m6)楼梯踏步面至上部吊顶净高: 2.3m12.2 车站主要功能组成及规模12.2.1 车站主要功能组成车站由售检票区(站厅)、站台、管理及设备用房、通道和出入口、楼、扶梯和电梯、风道和地面风亭、疏散及导向标志等组成。

(1)站厅站厅公共区是乘客集散和售、检票的场所,应合理组织人流,避免相互干扰;管理区是布置车站服务设施以及相应管理用房的区域,其布置应满足各系统设备的功能要求。

(2)站台站台是列车停靠、乘客等候、上下车的场所,站台宽度主要由高峰小时的客流量、发车间隔、楼扶梯宽度、结构布置等确定,并且应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站台宽度要求,站台计算长度45m。

站台形式有岛式站台、侧式站台。

(3)管理及设备用房设备及管理用房是满足轨道交通运营及各设备系统工艺要求的用房。

(4)通道和出入口人行天桥、通道、地面出入口是乘客进出站所需的空间,也是车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应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方便乘客的出入及与其它公共交通系统的换乘,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

各车站出入口数量和宽度应根据车站的规模和客流量来考虑,并结合周围环境来布置。

当条件许可时,车站出入口应考虑与周边建筑物合建。

(5)楼、扶梯和电梯楼、扶梯是联系地面至站厅、站厅至站台的设施,其数量、宽度和设置位置应满足远期预测客流进、出站及紧急疏散的需求。

(6)风道和地面风亭由于地下区间隧道和车站环控需要,在车站两端设置风道、风亭,风道、风亭应结合地面环境合理设置;当条件允许时,风亭应考虑与周边建筑物合建;当风亭单独设置时,应保证与周围建筑的防火距离不小于相关要求。

(7)疏散及导向标识疏散及导向标识是指示人流流向及辅助组织人流,并在灾害情况下指明疏散方向的设施,应与车站内部环境协调,一旦发生灾害能引导乘客尽快疏散。

12.2.2 车站规模(1)站台计算长度45m(2)车站站台宽度站台宽度计算标准站台宽度应根据远期或客流控制期高峰小时最大客流、列车编组长度、发车对数及站台与站厅之间楼扶梯布置形式等因素计算决定,并满足最小站台宽度。

岛式站台宽度:Bd=2b+n×z+t侧式站台宽度:Bc=b+z+tb=Q上、下×ρ/L+M式中:b——侧站台宽度(m)z——柱宽(m)n——柱数Q上、下——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下车设计客流;L——站台有效使用长度(m);ρ——站台上人流密度0.33~0.75㎡;取0.5㎡/人M——屏蔽门所占宽度,取0.46mt——每组楼扶梯宽度之和表12.2-2 车站内设备用房面积汇总表路侧站较多,故选用路侧站作为标准站进行方案比选。

Array选用合理的标准车站形式有利于形成成熟模式、缩短工期和节省投资,并便于运营管理等。

(1)主要环境控制因素分析标准车站设于路侧,路侧既有建筑对车站规模、出入口位置有一定影响,其它基本没有制约车站方案的因素。

(2)客流及客流特征分析由于1号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为1.35万人次,从客流规模来看,1号线属于中运量系统。

本线作为XX市西北川至南川主干线,建成后可有助于疏解城区交通压力以及加强各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

(3)主要设计思路1)根据线路条件和环境条件选择路侧高架岛式车站为标准车站;2)结合设站条件、使用方便性、中高运量客流特征以及景观影响,对路中高架岛式和高架侧式车站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4)标准车站站型技术方案比选详见表12.3-1岛、侧站型比较表。

表12.3-1 岛式、侧式站型比较表左右线站台共用、使用方便、管理集中、联系方便利用率高,能很好的解决客流潮汐现象车站主体规模为15X76.7m 车站两端须设喇叭口过渡段。

过渡段长,体量大,对道路条件要求高轨行区在悬挑梁端部,荷载不利布置,柱底弯矩大,偏心较大。

震动时,悬(5)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因XX 轨道交通全线车站多沿河道一侧敷设,城市现状道路宽度较窄,结合车辆编组、客流预测、城市景观效果、路侧征地拆迁等因素综合考虑,高架岛式车站主体体量较窄,规模较小,对道路压迫小,推荐采用岛式车站作为标准站站型。

(6)路侧标准车站车站主体位于路侧河道或绿化范围内,为高架三层岛式单柱结构,车站偏于道路交叉口一侧设置。

首层为架空层,二层为站厅层,车站一端布置付费区和非付费区,付费区内设无障碍电梯及楼扶梯。

非付费区两侧设置过街天桥作为车站出入口与道路两侧联系。

车站另一端布置设备用房及管理用房。

三层为站台层,站台上设进出站楼扶梯两组,无障碍电梯结合空调候车室统一布置。

车站地面出入口设在道路两侧,根据客流性质和规模配置一定数量的站前广场和自行车停车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