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三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观是(D )A.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B.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C.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D )A.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B.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C.哲学就是世界观 D.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A.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D.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B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5、尼采哲学是(D )A.经验论 B.唯理论C.唯实论 D.唯意志论6、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C )A.唯物主义观点 B.实践第一观点C.经验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B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世界的存在性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D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1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联系问题上的(B )A.唯物论 B.辩证法C.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13、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B )A.肯定和否定 B.量变和质变C.运动和静止 D.同一和斗争1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15、现象和本质是揭示(A )A.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B.真象和假象关系的一对范畴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一对范畴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1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C )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知识的17、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是(B )A.唯物论B.唯理论C.诡辩论 D.经验论18、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这种观点(D )A.只是唯物主义观点B.只是唯心主义观点C.只是不可知论观点D.既可以是唯物主义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观点19、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B )A.是否对人们都有用B.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C.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所拥护D.是否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20 哲学基本问题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A.是同一个问题B.没有必然联系C.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D.哲学基本问题是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具体化二、多项选择题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BE )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的时代B.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D.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E.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22、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有 ( BCD )A.重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B.社会历史根源C.阶级根源D.认识根源E.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BE )A.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的还是凝固不变的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还是不可以认识的E.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 ABCD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D.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E.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25、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在( AB )A.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B.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C.本质能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D.现象只能用抽象思维把握E.本质与必然性、规律不是同等程度的范畴26、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ACDE )A.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为它服务B.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内容为它服务C.适合内容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D.不适合内容的形式阻碍内容的发展E.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因为( ABCDE )A.没有脱离理性的纯粹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和飞跃C.没有脱离感性的纯粹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E.认识的真正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BCD )A.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E.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29、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ABDE )A.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C.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D.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史的钥匙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3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AB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继承性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1、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是( CDE )A.阶级斗争已变成人民内部矛盾B.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C.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D.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E.阶级斗争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极少数敌对分子的斗争三、名词解释32、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3、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34、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35、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3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级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四、判断说明题37、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答:错误。
人的价值主要包括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
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所尽责任和义务的多少。
38、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
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者骗局。
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39、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40、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学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41、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该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五、简答题42、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从物质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之所以具有这种机能,是与人脑是高度发达、严密组织起来的物质分不开的。
人脑是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2)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只有当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再经大脑改造制作后,才能产生意识。
(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正确或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认识形式还是理性认识形式,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4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具有一致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由它所认识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否定真理的多元论。
(2)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社会实践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确认,具有客观性、直接现实性和惟一性。
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惟一性决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