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化学面试真题汇总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化学面试真题汇总

初中化学面试真题一、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一)真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平均温度逐年升高……全球变暖与大气中哪种气体浓度的上升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回答】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大气中CO2来源与哪里,为什么会引起全球变暖,这对于我们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这节课共同学习《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环节二: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图【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哪些产生二氧化碳的行为、有哪些消耗二氧化碳的行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二氧化碳的生成途径和消耗途径:人和动物的呼吸,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多媒体播放】实验:“模拟生物圈的实验”。

【学生回答】地球在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的同时也会向外辐射热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吸收地球向外辐射的部分热量,也会将部分吸收的热量辐射回地球,这样就不会造成地球表面的温度过低。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稳定,地球表面的温度恒定或者变化不大。

但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之后,这种效应会加强,因此会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提出问题】温室效应加剧,对我们生态环境的有哪些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海平面上升,部分岛屿、居住地会被淹没;2.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3.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4.动物们失去栖息地。

【提出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小“温室效应”的危害?【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2.使用清洁能源;3.植树造林;环节三:练习巩固1.导致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是( )。

A.制冷工业B.森林遭破坏C.大量使用矿物能源D.新能源的使用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的生成途径以及消耗途径;温室效应的危害以及措施。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都有哪些。

【板书设计】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一、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生成途径2.消耗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温室效应1.危害2.防治措施答辩解析:1.让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和消耗途径,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煤、是由、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含碳物质)的燃烧,消耗是微生物对动植物尸体的分解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

其二就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危害和措施。

2.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可以采取如下方法鉴别CO和CO.:2方法一:分别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沉淀产生的是二氧化碳,没有沉淀产生的是一氧化碳。

方法二:气体通过灼热的CuO黑色粉末,能发生反应的是一氧化碳,没有发生反应的是二氧化碳。

二、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一)真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故事导入【教师讲解】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04年道尔顿已系统地提出了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汤姆森提出枣糕式原子模型。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环节二:新课讲授1.原子的结构【展示视频】展示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让学生仔细观察α粒子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实验中大多数的α粒子能顺畅地穿透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极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反弹回来。

【提出问题】已知α粒子带正电,原子中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

大部分粒子可以顺利通过金箔,可以说明什么?【学生回答】说明原子内的大部分空间被电子占据。

【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少数粒子发生偏转;而极少部分粒子被反弹回来?【讨论交流】说明在原子中有一个原子核,它的体积与原子比小很多。

【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一下在原子内部,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提出问题】教师展示原子结构动画示意图,并提问原子核是否还能进一步分为其他粒子?【学生回答】原子核可以进一步分为质子和中子。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原子中各粒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科学家经过不断研究证实了原子显电中性。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68页拓展视野思考可以得出核外电子数与核电荷数怎样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教师补充】原子核中子不带电,故核电荷数所带正电荷数等于质子数,故可得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环节三:巩固提高【学生活动】活动要求: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寻找同学扮演的角色,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他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作业:本节课已知道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课后预习课本或查阅资料看看有关原子质量是如何表示的?【板书设计】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电子和原子核(质子和中子)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答辩解析1.如何讲好较为抽象的、微观的化学知识?【参考答案】中学化学中,像原子等微观粒子的构成及相关规律、物质结构等内容,都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时也会比较枯燥所以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能有畏难情绪,我们应该及时进行鼓励和疏导,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学习。

2.请说出氢的三种同位素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分别是多少?【参考答案】一个氢【氕】原子—H,含有1个质子,0个中子,1个电子;一个重氢【氘】原子—D,含有1个质子,1个中子,1个电子;一个超重氢【氚】原子—T,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1个电子。

三、初中化学《溶液的配制》(一)真题回顾(二)考题解析(一)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溶液、溶质、溶剂等这些概念,老师这里有一杯盐水,谁能来给老师说一下盐水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盐水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为溶液。

【教师总结】那如果老师告诉大家这杯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10%,总质量是80g的话,如何准确的配制这样一杯溶液呢?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实验前准备【教师提问】如果想要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大家猜想一下,我们需要准备哪些实验用品以及实验器材呢?【学生回答】需要托盘天平称取溶质的质量。

【学生回答】玻璃棒进行搅拌,烧杯进行盛装液体。

【学生回答】药品氯化钠、蒸馏水。

【教师总结】大家总结的都很好,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包括,托盘天平(或电子秤)、烧杯、玻璃棒、氯化钠以及蒸馏水,量筒、钥匙。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使用之前,先回顾一下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学生回答】(1)左物右砝(2)使用前调节平衡,调节游码、指针都归零(3)取用砝码用镊子(4)物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需要放在纸上或者烧杯中(5)称量完毕将砝码放入盒内,将游码归零。

2.动手实验【教师提问】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学生回答】需要先计算出所要称取的氯化钠的质量,也就是80g×10%=8g。

【教师引导】现在同学们可以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下配制80g 10%氯化钠溶液的流程及步骤。

【学生回答】(1)取氯化钠药品(计算);(2)称量;(3)溶解。

【教师引导】那同学们根据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始动手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小组之间的合作分配。

【教师提问】同学们说一下在量取蒸馏水以及搅拌中注意的事项?【学生回答】本次实验所需蒸馏水是72mL,先用100mL量筒量取70mL 蒸馏水,其次再用10mL量取2mL蒸馏水,在量取中要注意将量筒放平,视线与刻度线保持水平;搅拌过程中要边加水边搅拌,而且搅拌时候尽量不要使玻璃棒触碰容器的器壁。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刚刚的实验中操作都很规范。

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中,第一步是计算溶质、溶剂的质量;第二步是称量药品;第三步是加水搅拌溶解。

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提问】(1)称量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但是没有使用游码,对结果的影响是什么?(2)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3)在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造成结果偏大还是偏小?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教师补充。

作业:与同学间交流本次实验的经验和教训。

【板书设计】溶液的配置一、所用仪器:托盘天平(或电子秤)、烧杯、玻璃棒、氯化钠以及蒸馏水,量筒、钥匙。

二、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四、初中化学《如何从大豆中提取油脂》(一)真题回顾1.题目:如何从大豆中提取油脂2.内容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中。

用有机溶剂把植物果实,如大豆、花生中的油脂提取出来。

在通风良好的场所,用以下实验 (见图8-9) 可以从犬豆中提取豆油。

1 用研钵把5g大豆研碎,放到试管中,加入10mL己烷(一种有机溶剂),振荡后,静置几分钟 (图 8-9a,b),2用过滤器过滤提取液 (图8-9c);3把提取液放在小烧杯中,用热水浴蒸发掉己烷 (图8-9d)4观察得到的大豆油。

把油移入试管,向试管中加入10mL水,振荡静置后,豆油和水分层,豆油浮在水面上 (图8-9e)。

人体内的脂肪储备着丰富的热能。

一个人如果活动量小,热量消耗就少,体内积累的脂肪就多。

如果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过多,剩余部分也会转化为脂肪。

如果摄入的食物提供的熱量不足以供给活(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第一环节:生活导入多媒体展示大豆油的图片,提出问题:如何从大豆中提取大豆油?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豆油的图片,提出问题:如何从大豆中提取大豆油?2.探究新知(1)提取原理【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大豆油具有哪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提取大豆油?【总结学生回答】①不溶于水;②易溶于有机溶剂;……【讲述】可以利用有机溶剂—己烷,把大豆的油脂提取出来(2)提取过程【多媒体展示】实验用具:大豆、己烷、研钵、过滤装置、烧杯、试管等。

【多媒体展示,教师演示】提取步骤:研碎→加己烷→静置。

【提问】油脂已经溶在了己烷中,接下来应该如何去做?(固液分离)【教师演示】①过滤器过滤提取液;②用热水浴蒸发掉己烷。

【进行实验】学生实际操作,用己烷提取大豆中的油脂,观察得到的大豆油。

(巡视指导:注意通风,禁止明火。

)【提出问题】除去己烷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热水浴的方法,原理是什么?【学生回答】热水浴的条件下,己烷会蒸发,油脂不会蒸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