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2

人教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2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
第二课借物寓意
上课教师:正则中学曾艳
指导教师:张华丽
以及正则中学美术组同仁教材分析:通过本课对花卉蔬果写意画的学习,了解中国画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的方法,借物寓意。

进一步体会中国画家在运用笔墨技巧描绘物象的同时,借助作品抒发自身情感,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同时了解书画一体,布局设计。

本课通过欣赏、实践与评述,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运用中国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国画中的借物寓意,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同时表达自己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评价总结几个环节,完成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画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画的借物寓意,明白物体的寓意,理解借助作品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超越形式的艺术。

教学难点:把借物寓意运用到绘画创作中,运用于生活,同时注意中国画的技法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老师作品范例。

学生准备:毛笔(大小各一支)、中国画颜料、墨水、生宣纸、笔洗。

教学设计:
一由吕凤子导入,引学生进入名人会客厅。

我叫曾艳,是你们的燕子姐姐,今天上课,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名人。

他,是我国与徐悲鸿、齐白石齐名的画家、书法家、教育家。

他,是我国近代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的创办者。

他,是一位把“生死刚正”、循“常理”而求“变则”的“正则魂”融入艺术的艺术家。

他,执教一生,在艺术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培育,播扬芬芳,鞠躬尽瘁,功在国家与人民,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

他,与我们璧山有着一段美丽的渊源: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

他带领妻子和儿女及艺专部分教师,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重庆,在偏僻的璧山现在的正则中学创办“正则蜀校”。

他是谁呢?(吕凤子)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但都表现在无私、爱国、忠诚上。

他的品质,不仅表现在行动上,还表现在他的画上面。

大家看,这三幅画就是吕凤子先生的作品。

问题:1同学们看看,这三幅画画的是什么?
2 这三种植物在中国画中称为“岁寒三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属性?
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

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

岁寒三友的气节、品质,正是吕凤子先生鞠躬为教育事业的写照。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课:“借物寓意”。

二教学过程,进入第一欣赏屋。

1问题:我想请同学说说,什么是借物寓意?(让学生随便说说)答案是什么呢?
先到我们的第一欣赏屋,欣赏完了,老师再揭晓答案。

出示齐白石作品《祖国万岁》,引导学生欣赏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我们先介绍下这幅画的创作背景:1955年,90余岁的齐白石老人,为了庆祝国庆,以真挚的感情画了这幅《祖国万岁》。

2问题:大家看看,画面上画了些什么?
3问题:画面是一株果实饱满的万年青,题字是“祖国万岁”,这其中有什么联系?补充:画面以一棵果实累累的万年青作为象征物,加上‘祖国万岁’四个篆书大字强烈地表达了老人的爱国之心。

齐白石在这幅画中通过谐音万年青,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这就是中国花鸟画常用的手法“借物寓意”。

总结:《祖国万岁》通过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了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知趣,画家将个人之“意”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由此,“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作者的个人之“意”,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完美、充分。

三欣赏屋二。

除了在“岁寒三友”上表现借物寓意外,还有四君子,四君子指的是什么?在我们美丽的璧山,有个地方画了很多这些画,想知道是哪里吗?我们看看。

想不想看仔细点:
问题:称其为君子,这种植物与人的哪些品格相似?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兰,花朵色淡香清,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菊,清丽淡雅,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兰花色淡清香,多生于幽谷,是画家常自喻之物,下面我们来到欣赏屋二,欣赏一下郑思肖的《兰花图》。

展示《兰花图》(郑思肖南宋)
问题: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两幅兰花,有什么不同的?看谁的眼睛最先发现。

问题:作者为什么不画根呢?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呢?这就要从他的生活时代和背景中找答案。

郑思肖(1241~1318)南宋福州人,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先历经家门之变,又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不北向,意在不忘赵宋。

问题:寄托了画家怎样的思想?
兰本扎根于土壤之中,然而郑思肖画兰却连根带叶飘到空中,根象征自己的祖国,失根寓意宋朝沦亡,家国破碎,而兰叶象征身世飘零的自己。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国,怀念故土的深切感情。

由此表现出画家以画无根兰来寓意宋人土地已被掠夺,以及寄托他对南宋的思念之情。

右侧题诗,诗画结合,表现出中国画的特色,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

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题诗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虽然不能看到真正的兰花,但仿佛可以闻到四处飘动的兰香,作者就是以兰花来比喻他的故国,表达了他对南宋的思念之情。

这种以诗配画的表现手法,借物寓意,托物言志,是中国画常用的手法,也是中国花鸟画的灵魂和精神所在。

中国画中,除了用一个物品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外,还可以用多个事物托物言志。

下面我们就进入欣赏屋三,欣赏这幅《蔬果图》。

四欣赏屋三。

出示:《蔬果图》(吴让之清代)
4问题:大家看下,画面上画了什么?
5问题:题字“士大夫不可一日无此味”,跟这幅画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这幅画中作者借用了汉字的谐音“柿子”,寓意“事事”,白菜寓意“清白”,题款士大夫不可一日无此味”。

作者着意之处在于,通过蔬果形象表达一种士大夫应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乐道”的清廉品质和精神。

整幅画清新淡雅,简洁概括,寓意深刻。

与这幅作品相类似,欣赏屋四的齐白石老人的《茶具梅花图》,更是寓意绝妙。

白石老人1952年(92岁)为感谢毛泽东邀他到中南海做客而作。

作品仅以简练的笔法画了一个茶壶,两个茶杯,一支梅花。

貌似平淡,但匠心独具,寓意绝妙。

1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的内容,来尝试分析一下这幅画的寓意。

因为茶和梅花都寓意君子,梅花是君子之一。

毛泽东也非常喜欢梅花,他曾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等诗句。

茶寓意清廉,我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茶就是水。

因此,这幅作品寓意着一位绘画大师和一位政治伟人之间的友情如君子之交。

同学们看看这个茶壶画的像不像?茶壶带有明显夸张的之处,但是非常生动有神,这也体现了齐白石的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艺术主张。

大家能理解这个意思吗?请同学来讲一讲。

这就是中国画注重的形神兼备。

中国画除了讲究借物寓意,还追求笔墨情趣,因此,笔墨情趣是形成写意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所谓:“有笔有墨谓之画”。

而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取其清廉,老师非常喜欢荷花,他虽然不是“四君子”之一,但
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让人敬仰。

同学们看看这是老师自己画的荷花。

你们想看看老师怎么画吗?
五示范馆
大家画的时候可以有创意的运用笔墨,出示教师示范视频。

六创意屋
看了那么多作品,也都跃跃欲试,下面我们就请你们用手中的笔,创作一幅吧。

作业:运用所学知识,画一副花卉或蔬果的写意画,注意借物寓意。

七展示台:
谈谈在作画过程中的体会与感受,并用一段文字讲解一下你所表达的意图,教师点评。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借物寓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造型上,重视形神兼备,要求似与不似之间。

绘画时,讲究笔墨情趣。

希望在以后的美术学习中,同学们能熟练的运用这些,能用笔墨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八课后拓展:查看近代画家的作品,了解更多的借物寓意,比如齐白石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