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酸和碱反应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加热液体
D.
闻气体的气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量筒不能做反应容器,故 A 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必须是密封体系,图示中导管与外界通着,故 B 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 C 错误; D、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扇着闻,故 D 正确。故选 D。 【点睛】
【详解】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选项正确;B.应先开 始加热,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使收集的气体纯净,选项错 误;C.收集 O2 后,应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否则收集的气体会逸 散,选项错误;D.停止加热时,应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使水槽中的水 倒流到热的试管中,砸裂试管,选项错误;故选 A。
11.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实验相关实验内容和结论说法错误的是
①具有可燃性;②通常为无色无味气体;③有氧化性; ④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瓶底必须放少量
水吸收产生的气体;⑤食物腐败与氧气无关 ⑤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瓶内水的主要作用是吸
收热量,防止瓶底炸裂 ⑦木炭燃烧生成 CO2 和 H2O
A.2 个
B.3 个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 两个符号都表示质子数为 53 的碘元素的原子。此项正确。B 两原子的质子数
相同,但左上角的数值不同。所以它们的中子数不同。此项不正确。C 在原子中,核外电
子数=质子数,所以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此项正确。D 元素的种类是由其原子的质子 数(核电荷数)决定的。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此项正确。所以应选 B 项。 考点:原子的构成
8.如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匙中的红磷可用木炭代替 B.红磷点燃后,慢慢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C.红磷燃烧停止后,立即打开铁夹 D.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 1/5,可能是红磷量不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造成进入瓶中的水不足瓶容积的 1/5,甚至水不 会进入瓶中,选项错误; B、红磷点然后,应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避免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冲出瓶外,造成 实验结果偏大,选项错误; C、红磷燃烧停止后,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铁夹,避免气体膨胀造成实验结果偏小,选项错 误; D、红磷量不足,则瓶中的氧气会有剩余,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会不足瓶容积的 1/5,造成测 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 1/5,选项正确,故选 D。 【点睛】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除去氧气的物质在与氧气反应时不能生成气体,避免生成的 气体对实验产生干扰。
16.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在试管中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随着反应的发生,纵坐标表
示的是( )
A.高锰酸钾的质量
C.4 个
D.5 个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错误;②氧气通常为无色无味气体,正确;③氧气具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氧化性,正确; ④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瓶底必须放少量水是为了防止瓶底炸裂,故错误;⑤
食物腐败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的过程,故错误; ⑤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瓶内水的 主要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故错误; ⑦木炭燃烧生成 CO2,没有 H2O,故错 误。故错误的有 5 个。故选 D。
6.化学实验离不开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加热铜片,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在空气中加热铜片,会观察到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故 A 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 B 不正确; 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 C 不正确;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 D 正确。故选 A。
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化学式书写方法是各元素化合价总和为零书 写。 【详解】 A、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能表示微观概念,表示几个该原子,2 个氢原子可以写成 2H,故 A 正确;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在数字前,正负号在后,带 1 个点电荷时,1 要省略;3 个亚铁离子应该写成 不正确;
7.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
与质子数之和,如 136C 表示核内有 6 个质子和 7 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 13153I 和 12753I 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属于同种元素
4.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 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13.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下图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 B.b 导管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的输气管 C.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b 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a 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有氧气输出时,会有气泡冒出,使用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氧 气输出的速率,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 a 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有氧气输出时,会有气泡冒出,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氧气 是否输出及输出的速率, b 导管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的输气管,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 意;; C. 使用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的化学式是( )
A.N2 【答案】A
B.NO2
C.NH3
D.N2O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 在
N2H4+2NO 2X +2H2O 反应中,反应前共有氮原子 4 个、氢原子 4 个、氧原子 2 个;反应 后的原子为:氢原子 4 个、氧原子 2 个,则 2X 中含有氮原子 4 个,故 X 的化学式为 N2, 故选 A。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
9.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2 个氢原子——2H
B.3 个亚铁离子——3Fe+2
C.氢氧化铝——AlOH3 【答案】A
D.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解析】
【分析】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在数
字前,正负号在后,带 1 个点电荷时,1 要省略;化合价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5.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合理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变成了水分子 C.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分裂成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热胀冷缩﹣﹣分子间隔的变化,而非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 A 错误; B、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隔了,故 B 错误; C、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合理,故 C 正确;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隔变大,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 D 错误。 故选:C。
D. a 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 O2 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故 B
C、化学式书写方法是各元素化合价总和为零书写,氢氧化铝应写成
,故 C 不正
确;
D、化合价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氧
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 。 【点睛】 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10.火箭常用联氨(N2H4)作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NO
2X+2H2O.则 X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3.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 B.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32.06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氟元素和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就属于第几周期。 【详解】 A、氟原子是 9 号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核外电子数为 9,故 A 正确;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32.06,故 B 正确;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 C 正确; D、氟元素和氯元素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不同周期,故 D 不正确。故选 D。 【点睛】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