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书票一般的规格

藏书票一般的规格

藏书票一般的规格、格式和用法如下:
一、一小张纸,不能太大,在12—17平方厘米以内;二、多是木刻画,木刻便于自己拓印;当代也有其它画种,用印刷制版;三、要刻上“EXLIB?RIS”字样,原为拉丁文,是某人的藏本或某人书斋的书的意思;四、要刻上票主的名字;五、贴在书皮或扉页上。

什么是藏书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是:“一种用以表明书的所有权的图案标志,通常贴在书的封里。

”它一般是版画形式,多采用木刻、铜版、石版等方法印制,彩色、黑白兼有。

藏书票通常10厘米见方,小的犹如邮票。

国际通用的体例,要标明拉丁文EXLBRIS 字样,中文意为“我的藏书之一”,并有藏书者的姓氏。

藏书票的内容无一定限制,大都由藏书人的兴趣自由选定。

它一般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

藏书票以画为主,藏书印一般只是文字的印记,相比之下,藏书票的内容更加丰富。

为什么国外多用藏书票,而我们多用藏书印。

这和过去中外书籍所用纸张及装帧的不同有关。

我国传统书刊的纸张质地柔软、透薄,并带有涩感,这就便于吃印油,钤印效果好。

国外书刊用纸质地厚硬,尤其是封面、封里多用道令纸、铜版纸,不便钤印。

我国传统书籍装帧主要是线装,可以曲卷,国外书刊多是“皮靴硬领”(鲁迅语),封里粘贴藏书票,是比较适宜的。

藏书票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初传入我国。

30年代,鲁迅大力倡导版画,藏书票也随之兴过一阵。

以后几十年,却只有很少一部分美术家主要是版画家偶尔有些创作。

一直到80年代初,在李桦、杨可扬等老一辈版画家倡导下,藏书票艺术在中国重新兴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作为一种高雅的收藏品,藏书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同时,随着藏书票作品大量涌现,围绕藏书票艺术的活动和研究也十分活跃。

从1986年第一届全国藏书票展开始,至今已举行了8届。

1986年3月10日,中国藏书票研究会成立。

一批学术刊物和专著也相继产生。

《中国藏书票》于1984年创刊,1990年出版的《藏书票艺术》汇集了108篇关于藏书票研究的文章,前年李允经先生著《中国藏书票史话》问世。

香港出版的《东方藏书票》也于去年创刊。

藏书票的制作与镌刻藏书印章不同,印章镌刻相对要简单一些,你标准不高的话,找一家刻制印章的小铺就能弄一枚。

藏书票的制作要复杂一些。

有些是画家手绘的,大都是版画拓印,一般的读书人没有条件去委托版画家制作自己的专用藏书票。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按国外的通行做法,就要大力发展通用藏书票。

所谓通用藏书票,就是藏书票的票面上没有票主的姓名,画面上留有使用者签名的空白处,也可以在画面下方空白处签名,并可以标上进行编号的NO字样,供使用者作为藏书的编号用。

这种藏书票印刷制成,印量可大一些,还可以借鉴邮票的印制方法,打上齿孔,背面附胶,这样使用起来会更方便。

你买回来,撕下一张,贴在书上签上名或盖上章就行了。

藏书票还可以作为图书的附页,随书赠送。

近期出版的《中国藏书通史》、《中国藏书楼》扉页上就粘贴有藏书票。

三联书店最近出版的《钱钟书集》限量典藏版,随书推出三枚藏书票,很受读者欢迎。

一册图书在手,可以得到一枚精致的藏书票,对藏书人来说不啻一种喜悦。

另外,说不定就他就冲这枚藏书票而买你这本书,这对扩大书的销路也大有好处。

还有,一些文化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都可以印制一些纪念性的藏书票。

笔者在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买到一套《文化名人藏书票》,十枚书票才几元钱。

小有名气的浙江嘉兴秀州书局,经常会向读者赠送一些印制古色古香的书票,去年的《旧书信息报》合订本也附送自制的书票,这实在是很有趣味的雅事。

藏书票赢得众多的爱书人的青睐,搜集、展出、交流蔚然成风,必然带来藏书票创作的繁荣。

藏书票艺术的发展一定会迎来一个绚丽的春天。

藏书印是中国人发明并发扬光大的“文房雅玩”之一。

始于东晋,滥觞于西汉,盛于唐、兴于宋。

至明清两代图书日富,藏书日繁,更替日频。

历来藏书家无不好古敏求,每得好书,把玩珍赏之余,多在自己的藏书上钤藏书印,相与流传,及至朱痕累累,藏者因此可以播名垂远,日后书亦身价百倍,使藏书印的艺术欣赏价值大大超越实用价值。

藏书印一般钤在书
用是易于分类和保管书籍。

中国传统的藏书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与中国文人“尚雅”的契合上。

印章通过文字组合,在方寸之间以刀代笔,凝聚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藏书印则将中国文字书法美与字符义韵味结合,展现藏书者的人格抱负。

藏书印五花八门。

从普通的名章,到书斋、堂名印、金石书画鉴藏印、抒情言志印,甚至类似遗嘱的垂诫子孙印,风骨尽显,真、草、篆、隶,各体皆精。

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中期的德国,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藏书票是一种带有藏书者名称和藏书标记的微型版画艺术品,通常在票面上印有拉丁文Ex-Libris,意为“我的藏书”,被人们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树上蝴蝶”“微型艺术”。

15世纪的欧洲,书籍都是在修道院或寺庙里由僧侣手抄的原稿。

一本书的制作过程漫长而又艰辛。

图书馆的建立是在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机之后,工程造价昂贵,在启蒙运动开始之前,只有教会和皇室成员拥有足够的财力支付如此高的制作成本,彼时,一座图书馆同样是显示自身价值和实力的最好体现。

重要的手稿上都会贴有纹章式藏书票作为标记以防被盗。

中世纪以来牧师、僧侣、神父、教主都是藏书票的拥有者,他们私人的宗教书籍和大量
教会的馆藏书籍需要书票标号记录,从而代替早先的铁锁、链条,藏书票也自此开始在这一领域流传。

藏书的主人都希望把自己的名字标注在藏书上,因此,一枚藏书票制版可以印制出多枚复品。

有着版画鼻祖之称的丢勒是最先开始制作藏书票的艺术家之一。

他曾为朋友和资助者先后共印制了20多种藏书票。

德国和瑞士的版画家在本国开创了藏书票制作的先河,自16世纪起他们先进的技术理念逐渐普及到了欧洲各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藏书票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对于很多忠实的藏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把藏书票从书中揭下据为己有简直就是一种犯罪。

这也是学者和普通收藏家的区别。

但是,在那个时候很多不为人知的书被处理掉并加工成纸张再利用,大量粘贴在书里的藏书票被细心的藏家收藏整理。

今天,它们中的大部分都陈列在大型图书馆和博物馆当中。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印制线装书使用宣纸,成书不易,藏书艰难,但钤藏书印易,借以表达珍爱之情。

外国印书多用道林纸、铜版纸等,纸质光滑,不适于盖印,所以他们只能用藏书票,贴在书上。

藏书印与藏书票的使用、流行,固然与中外书的材质不同有直接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有关。

中国的汉字,本身具有结构之美、书法之美,篆刻藏书印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形式讲究章法,别具一格,自成艺术,耐人寻味。

西方的文字就难以做到仅以字入印,形成变化万千的艺术效果,于是只能以图为主。

欧洲早期藏书票爱用藏书家的族徽作图案。

族徽是一种家庭世代相传的图案化的徽号,欧美的族徽多用“盾牌”为图案,这种文化传统是西方特有的习俗。

清末民初,藏书票传入中国。

迄今所知最早的中国藏书票“关祖章藏书票”贴在1910年出版的《京张路工摄影》集中,画面为一古代书生在满室书卷中夜读的情景,具浓厚的书香之气和中国古典文化神韵,是一枚构思巧妙与藏书主题紧扣和契合的书票。

图画工致精美,上方“关祖章藏书”五字,秀逸刚劲。

同样的“关祖章藏书票”还出现在1913年出版的一本《图解法文百科辞典》中,为台湾出版人吴兴文发现并收藏。

及至今日,藏书票收藏在中国可说是蔚为大观,这大抵也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明证吧。

一般是边长5-10厘米见方的版画作品,上面除主图案外,要有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斋名等,国际上通行在票上写上“EX—LIBRIS”(拉丁文)。

这一行拉丁文字,表示“属于私人藏书”,藏书票一般要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