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液碱安全操作规程(新版)

液碱安全操作规程(新版)

( 操作规程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液碱安全操作规程(新版)
Safety operating procedures refer to documents describing all aspects of work steps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that comply with production safety laws and regulations.
液碱安全操作规程(新版)
备注:安全操作规程表达的是根据物料性质、工艺流程、利用设备或工具进行
生产工作时,就如何使用和材料准备,环境安全,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工作步骤
进行描述的文件和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操作程序。

一、液碱分类与特性概述:
外观与性状纯品为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

中文名氢氧化钠;烧碱
分子式NaOH
相对分子质量40.01
CAS号1310-73-2
危险性类别:8.2类碱性腐蚀品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接触。

最高容许浓度: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5mg/m3 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或烟雾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危险特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

二、液碱储运条件及方式: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注意防潮和雨淋。

远离火种、热源。

库内湿度最好不大于85%。

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

应与易(可)燃物、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雨天不宜运输。

三、装卸液碱的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上岗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操作卡。

远离易燃、可燃物。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酸类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机动送风
过滤式呼吸器。

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耐酸碱橡胶胶靴,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耐酸碱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

饭前要洗手,工作完毕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四、废碱处理方式:
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

由于呈碱性,对水体可造成污染,对植物和水生生物应给予特别注意。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中和、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废弃注意事项:注意防止发生环境污染。

五、出现紧急情况处理预案
1、人员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
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应急电话:120
2、消防措施: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

灭火措施:最早发现者应立即向生产部报警(并播119),并马上组织本部门车间人员灭火;生产部接到报警后,立即通知指挥部成员和各救援队伍迅速赶到现场,并将本岗位的灭火器材送至着火车间;医疗救护队到达后将重伤人员转送医院或现场进行紧急救护;要迅速控制现场治安,分散人流,保护好重要物资。

灭火注意事项:避免水流冲击物品,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量发生喷溅而灼伤。

应急电话:119
3、应急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