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体中的刻板印象

媒体中的刻板印象


基模的定義
基模有時也稱為認知基模。皮亞傑將其視為人類 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 Rumelhart 和 Norman 定義基模為「存在記憶中 表徵類種概念 (generic concept) 之資料結 構」。Anderson 又補充說明,認為基模提供一 種「登錄規則於範疇內之方法,無論這些原則是 知覺性的或命題式的」。 基模屬性的特質包含下述幾項︰ 1.基模是有變異性的。 2.基模是可以被階層化組織的,也可以鑲嵌於 彼此之間。 3.基模可以幫助人們做推論。
刻板印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
有社會學家認為可以是正面的,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語言已經 內涵著各種價值,絕大部分的情況 是負面的。
刻板印象的形成
根底 根底: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 根底 我群(we group)∕他群(they group)的劃 我群(we group)∕他群 他群(they group)的劃 我群 分:將他群劃歸不同種類-最常見的就是 「動物化」(異類) 過度概括(over generalizing) 過度概括(over generalizing):忽視一個 過度概括 團體中個別差異,而以某個或某類標記附加 在這群人身上標籤中隱含著負面意義,因此, 負面的刻板印象往往也意味著「污名」 (stigma) 。
兼論 媒體中的刻板印象
主 講 : 林 武 佐 助理教授
中臺科技大學 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2009.11.18
甚麼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 甚麼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
Vinack:把各種概括化的(generalized)特徵用語文 標記(verbal label)加在各種團體身上(也就是說, 這是一種分類方式),並根據這些標記產生相對 應的行動傾向。 刻板印象是指:憑個人知覺給予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的判 以偏概全 斷。所以: 這是一種化約的描述 化約的描述 其可信度不大 可信度不大 有著牢不可破的信念或態度 牢不可破的信念或態度
框架和刻板印象的關係
Goffman 認為,吾人對周遭事物、行為的 觀察,只能置於框架內才能理解。換句話 說,框架是社會中習以為常的分類人和事 物方式。但框架也同時是「簡化」,必然 忽略個別事物之間的差異。 長久以往,框架就和刻板印象分不開了。
媒體中的框架和刻板印象之影響
影響層面: 影響層面: 個人層面 個人層面:個人的文化陶成、觀念(但這 個人層面 又來自社會文化層面)。 組織層面 組織層面:組織的制度、規章、人員比例、 組織層面 運作模式等組織文化。 教育層面 教育層面:有教無類的理想無法實現。 教育層面 社會層面 社會層面:整個社會文化中對某些類別 社會層面 (categories)的標籤。

框架理論(Frame 框架理論(Frame Theory)
在談論刻板印象時,通常都會運用到「框架」這 個概念。何謂框架? 「框架」指一套處理人類資訊、組織事件的心理 原則和主觀過程。 社會學家Goffman的定義:框架是「一種組織經驗 的方式」,人們藉此知悉正在呈現的活動屬於 「哪一類」(kind of activity)。譬如親吻,可能代 表情愛、安慰、請求諒解、不必要的狂獻殷勤等 等。框架就是讓人可以分辨正在發生的活動屬於 哪一類。框架可以說是一種主觀分類工具。 往往每一種框架都蘊含著「價值判斷」 。
刻板印象的定義
刻板印象慣例上定義為對於一個團體及其成員 的心智表徵。 它們源自於社會團體的文化建構,被團體確實 的社會位置所定型,並反省團體確實的社會位 置,同時以基本的、心理的方式進行運作。 刻板印象正如基模 基模一般,指引著心智資源,引 基模 導著訊息的編碼與蒐尋。與基模相同地,刻板 印象可使行為預期和自我實現預言一樣得以普 遍化,並提供事件解釋時社會環境的考量。刻 板印象既是偏見的原因,也是偏見的結果。 偏見被定義為對一外在團體及其成員的評價。
結論:刻板印象對教育的影響 結論:
除了無法達到有教無類的教學目標外, 社會的公平正義無法落實,階級現象 將牢不可破、天下為公將是口號,無 法實現。
The End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區分偏見和歧視
偏見(prejudice) : 偏見(prejudice) 偏見 一種態度。以某種特定的價值概括對象,或如 一般講的「以偏蓋全」 歧視(discrimination) : 歧視(discrimination) 歧視 涉及行為。對某團體或個人作出不利的行為。 歧視往往是制度性的:譬如過去美國對黑人的 歧視往往是制度性的 歧視、南非的隔離政策,或台灣某些職場規定 女性員工懷孕生子將遭解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