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选考访谈类题及答案(20200426091942)

高考语文选考访谈类题及答案(20200426091942)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一、陈以胜:培养创新型人才重在“长板效应”陈以胜,1972年出生于重庆,1993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创业。

历任广州新太信息产业公司运营总监、滚石移动中国区助理总经理、亿友网副总裁。

现任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前一段时间,所有高校、职校的毕业生都忙于应聘,有些人参加了很多面试,但至今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近日,就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应聘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以胜。

“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记者:作为企业负责人,您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什么?陈以胜:以我个人而言,招聘时一看品德,二看悟性,三看经验,四看学历。

记者:为什么把学历放在最后一位呢?陈以胜:从多年的用人经历来看,正规高校特别是名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聘来就能用,但并不好用。

他们在工作中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但思考问题往往局限于书本上学的内容,创造性不突出。

所以有时候我们宁肯招聘中专生和职高生,只要觉得这个学生有潜力、有悟性,就会培养他。

这样由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是实用,二是忠诚度高。

记者:品德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短短的面试中能考查出来吗?陈以胜:这个确实有一定难度。

不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

比如面试的时候我喜欢和应聘者拉拉家常,问问他父母的情况。

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

”记者:那些应聘失败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陈以胜:在面试中被我们淘汰的毕业生,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个性和特长。

我经常问应聘者一个问题:“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身边的人表扬你最多的是哪个方面?”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应聘者答不出。

这就说明他在个性上没有突出的特点,我们就很难判断应该安排他到哪个部门工作。

有些企业强调“短板效应”,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

因此,他们很重视发现员工的缺点。

而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

至于他所欠缺的素质,可以通过企业培训来弥补。

记者:您能举例说明这种“长板效应”吗?陈以胜:有一次在招聘中,一个女孩来应聘客户服务主管。

通过交谈,我发现她有很强的洞察力,沟通和应变能力也不错。

于是,我建议她担任销售人员。

她当时很迷惑地问我:“销售就是卖东西吗?”这说明她对销售部门一点也不了解。

但这不重要,洞察、沟通、应变是一个优秀销售人员最可贵的素质,而这些素质她恰恰都具备。

只要有了合适的“长板”,专业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培养。

一年以后,这个女孩果然成了我们公司业绩最好的销售人员。

“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犯错误,说明他在稳妥地沿用旧的工作方式。

”记者:您对初踏社会的毕业生有什么建议呢?陈以胜:您知道在企业里什么样的员工最容易被提拔吗?那就是工作主动性强的员工。

这一点听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近几年我们招聘的毕业生几乎有同样的特点——大气、看问题有高度,但懒散、不屑做具体事。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在做基层工作的时候就要思考部门经理应该做什么,做到部门经理就该思考总经理应该做什么。

一个员工,最可宝贵的素质就是主动去发现企业的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之道。

这样的员工一定会得到提拔。

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犯错误,说明他在稳妥地沿用旧的工作方式。

我倒宁肯看见员工为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而犯些错误。

在我的企业里,从没有员工因为创新中犯错误而被淘汰,相反,被淘汰的倒是那些优柔寡断、因循惯例的员工。

语丝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跟我一样穷的孩子不要自卑,保持阳光的心态,能够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我清楚地记得给我机会的每一个人——为了供我上大学而早早辍学当保姆的姐姐、教我计算机知识的老师、给我第一个工作机会的厂长、把我领进IT大门的总经理……我永远对他们心存感恩。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句很害人的话。

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学会主动思考。

一个人是应该有点爱好的。

如果生活中没有一件事能点燃你的热情,让你全情投入,那很难想象你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

19.统观这篇访谈的思路,记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三个方面?(4分)20.从全文看,陈以胜认为一个优秀的员工要具备哪些条件?(5分)21.这篇访谈的记者主要采用了哪两种提问方式?请举例分析。

(6分)19.(4分)①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条件;②应聘者失败的主要原因;③对初入社会的毕业生的建议。

(答对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20.(5分)①品德良好(答“懂得感恩”“忠诚企业”等不得分);②优势突出(答“个性突出”不得分);③勇于创新;④工作主动(答“会犯错误”不得分)⑤充满热情(“心态阳光”不得分)。

(答对一点1分)21.(6分)①采用对比式提问,如先问“招聘时最注重的是什么”,再问“应聘失败的最大问题在什么地方”,两相对比,引导对方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②采用追问,如“为什么把学历放在最后一位”,使访谈得以深入展开。

(提问方式各1分,具体举例各1分,效果分析各1分)二、、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创能力,如老子、庄子、朱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这样的人物。

就批判能力来说,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就是明证。

深受康德影响的马克思的大部分著作的标题或副标题,都有“批判”这个词。

比如,马克思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我们还可以追问:为什么现代俄罗斯文学会出现大家辈出的繁荣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俄罗斯的四大批判家——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留波夫斯基。

由于他们的批评,才会孕育出像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莱蒙托夫这样的文学巨匠。

一般说来,真正的思想家都拥有高度自觉的批判意识,决不会成为对前人观念亦步亦趋的“应声虫”。

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1964年出版了一本广有影响的著作《单向度的人》,批评发达工业社会的人在思想上只剩下了与实际生活相认同的向度,即把存在着的一切都理解为合理的,而失去了第二个更重要的向度——批判的向度,即对实际生活进行质疑、提问和批评的能力。

看看今天这个商业社会,广告铺天盖地。

在这种环境的浸润下,人们很容易丧失独立思考和怀疑的能力。

也许,这就是工业文明的代价吧。

所谓原创能力,乃是在批判旧观念的基础上,构建新观念和新观念体系的能力。

老子写下的《道德经》不过5000字,但其思想上的原创性却为全球的学者所公认。

据我所知,光在德国,《道德经》已有70多个德译本。

又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尤其是他的理念论,对西方思想发展史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甚至有人认为,西方思想史不过是“柏拉图思想的注脚”。

这些例子表明,思想家同时也是思想上的伟大的建设者。

记者: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的形势来看,现在都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是一个出思想家也呼唤思想家的年代,但为什么又是一个缺少思想家的时代?俞吾金:当今确实应该是一个出大思想家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航空、电脑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球已经变为村落。

无论是当代人所了解、所经历的东西,还是他们所思考探索的问题,都比以前的任何世代都要多得多,也要深刻得多。

无疑,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当代生活为伟大思想家的诞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但在我看来,思想家的诞生仍然需要一些重要的助力。

我觉得学术探讨需要自由探索。

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从1780-1820年这40年间,德国出现了以康德、歌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

为什么德国的天空突然间群星灿烂?在海涅看来,正是学术探讨上的自由空气使然。

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不仅在时间上要付出重要的代价,而且也需要对探索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采取宽容的心态。

马克思之所以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因为他意识到,惟有在大胆的探索和深入的讨论中,新思想、新真理才可能应运而生。

另外,还要学会与寂寞结伴。

思想家们巨大的原创性从来都是与寂寞结伴而行的。

只有在寂寞中,才有可能透彻地、系统地思考,并构建起背后的思想体系。

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在菩提树下深思了6年;康德在撰写《纯粹理性批判》前,沉默了12年;歌德创作《浮士德》,前后花了60年时间;而马克思撰写《资本论》则参考了1500种著作,前后花了40年时间,而最终完成的也只有第一卷。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真正的思想和思想家都不可能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中产生。

(节选自2011年3月1日《解放日报》)26.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思想家同时也是思想上的伟大的建设者”?请结合文中内容回答。

27.这篇访谈在思想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受到好评。

请分析访谈成功的原因。

(5分)28.结合文本,说说当代中国要产生伟大思想家需要哪些条件。

(6分)26.(1)思想家对传统观念拥有高度自觉的批判意识。

(2)他们能够在批判旧观念的基础上,构建新观念和新观念体系的能力。

27. (5分)(1)文章的现实性很强,集中围绕“这个时代为何缺少思想家”的问题(专题性强),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深度。

(2)采访者列举的人物具有典型性,所提的问题紧扣热点,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大思想家的期盼。

(3)采访者设疑引导,由浅入深,步步追问,层层深入。

(4)受访者问题的回答针对性强。

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分析具体而有深度。

(5)受访者为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回答旁征博引,观点具有权威性。

28.(6分)客观上:(1)当代生活要为伟大思想家的诞生提供更合适的土壤;(2)学术探讨所需要的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氛围;(3)思想交流所需要的更广阔的平台;(4)前辈丰富的思想成果。

主观上:(1)思想家的诞生仍然需要一些重要的助力;(2)思想家个人的原创能力、批判能力;(3)思想家能够学会与寂寞结伴。

(三)回不去的故乡——对话梁鸿: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记者: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梁鸿:是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

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

现在的中国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的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

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就会强烈的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

记者: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梁鸿:乡愁已经不再是李白的乡愁,也不再是唐诗宋词的乡愁,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中国的乡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