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思潮,它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

19世纪现实主义的发展,一个是现实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关注现实。

资产者或者是商人,他们要想从事商业贸易、工商业发展的时候,不能够有半点浪漫。

因为他们需要关注市场,市场是非常现实的。

在这一时期,文学也已开始讨厌那种缺乏现实的浪漫。

这跟人认识事物是相关的。

批判现实主义刚出现时候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现实主义作家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一味地以批判为主的作家,一种是在批判指责的时候,还给出一条路,但这条路带有猜想性、不确定性。

第三类作家是认识把握现实是前提,他们批判社会是未来改造社会,是为了指出有效改造社会的途径。

一、现实主义中描写现实的问题何为现实?现实分为现实的现象和现象的本质。

我们关注现实时,关注现象还是本质?这个问题很重要。

人们往往存在误解,将现象作为本质。

例如,追逐资本主义追逐金钱?这到底是现象还是本质?这是现象,因为追逐金钱、财富,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人们从出现那天至今天,仍然追求财富。

人们发展要进步,主要的标志就是物质的丰富。

物质一丰富,人们的生活目标才能更高远一些。

现象:现象反映本质,但是现象并非是本质。

第二个反应现象是现象背后起作用的东西。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一个时代中,这个时代独特的人与人时代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现象的本质。

任何时代的变动,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关系。

社会的变动必然引起人与人关系的变动。

这就要求我们找出引起关系变动的内涵出来。

看一个时期的现实,要看背后的东西,背后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动,正是因为这些变动才形成各种矛盾和斗争。

下层劳动者愿意起来反抗斗争,就是因为反抗斗争就可以获得有利地位。

最好的例子就是《红与黑》于连。

所谓对现实的描写也就是对现实中人与人关系的深刻描写。

在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中,对现实的描写就是对现实中人与人关系的精准把握。

而这个现实关系中所体现时代的价值和取向等等,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氛围。

我们要把握了解一个时代,看一个作家对现实描写的深不深,不是对现象描写的深不深,要害是是对现实中人与人关系的描写深不深。

对这个时代关系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洞察。

描写现象要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要害是竞争关系。

这里,竞争,并非恶性竞争,而是从哲学概念,不带价值评判。

这个竞争关系来自于人们深刻的需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希望的更好,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竞争。

以前的竞争靠力气,而19世纪的文学讲求的就是思想、智慧的竞争.于连想往上爬,就是因为他的思想智慧。

贵族是依靠自己的家庭。

于连依靠自己的智慧去挤入上层社会。

社会已经发生变化,贵族退出历史的舞台。

资产者成为社会的主人是由于他的竞争意识比其他人都强,资产者的凶残、暴力只不过是他的手段。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竞争关系,不同的竞争关系就形成不同时期人与人关系的特征。

把握这些特征就能把握这一时期的本质。

19世纪现实主义,他们看到了拜金的罪恶,以及金钱带来的灾难现象,他们也对这些灾难现象进行了描写,那这些现象的本质是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激情。

每个人想生活的更好的这种激情本身并没有毛病,有毛病的在于这个激情和贪婪的结合。

所以,就变成了一种无度的贪欲和激情,这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

追求金钱、财富本身没有错误,但是要害在于财富得来是正当的,不是靠贪欲而来的激情。

所以这个激情应当得以遏制,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却保护、鼓励了这个贪欲和激情。

社会原本应该调整这种贪欲和激情。

但是资本主义却用它的私有制,保护这种贪欲和激情,助燃了这种贪欲。

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所在于它保护、鼓励和助燃了这种无度贪欲和激情。

现实主义作家的伟大就在于它揭示了这样的现实本质。

所以现实主义作家才批判这个社会的制度。

人的贪婪和激情是都存在的,但是社会是让他们分离而不是让他们结合在一块。

这个时期人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变成了恶性竞争、无度竞争,它发展成为恶性的情欲当成了人们所肯定的东西,这就是资本主义对现实的描写。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中,追逐金钱、追逐财富本身没有什么错误。

他批判的是那种不择手段追求金钱和情欲的问题。

巴尔扎克不是遏制人们需要金钱、财富。

他遏制的是恶劣的情欲。

他所批判的一个是王权,一个是宗教。

宗教就是让人们没有欲望的。

宗教的唯一价值就是控制人的恶劣情欲。

放弃才是宗教的本意。

真正的教徒是彻底的放弃。

无求是真正的教徒。

真正的高僧大德没有求什么。

巴尔扎克希望用放弃弃绝那种贪欲之心。

这也指出当时现实是恶劣的情欲和竞争关系。

除了这个这个,他还发现最受害的是青年一代。

19世纪受害的作品当中都是青年,于连、安娜、奥涅金、波留希金、卡门等,都是一代青年。

他鼓励起来了恶劣的情欲,更要命的是他鼓励起来青年一代恶劣的情欲。

青年是未来,当青年都成为恶劣情欲的载体的时候,那这个社会就没有希望了。

并且这些青年他描写的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譬如于连,普希金,奥涅金等这。

他批判这个社会的第二点就是批判这个社会把未来的希望都成了这种罪恶的载体。

连他们都成为这样的人。

那么的社会就完蛋了,不仅现在完蛋了未来也完蛋了。

所以他对这个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就更加深刻。

所以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论,大家要注意刚才我说的逻辑。

现实、现象是拜金主义横行,这只是现象,人之常理。

本质是恶劣情欲的竞争,而这个制度有加剧这个欲望之火。

而这个欲望之火毁灭的又是青年一代。

因此恩格斯才说,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注意理解,第一描写的细节的真实,在细节中才能发现本质的东西。

细节常常更能反映本质。

看作品分析作品不能平地拔高,不要生硬的抽出几条。

要从细节中生出几条。

譬如,《安娜卡列尼娜》在开篇便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小说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一个哲理。

我们从这个细节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这部小说本质特征就是有强烈的教诲的。

托尔斯泰的小说都带有教诲性。

看他的小说,他教诲的是什么?是从小说中细节中生发出来的,而非找出几个例子生拔出来,而不是从细节中生拔出来的。

推荐北大刘意清教授的《圣经的文学阐释》,学习他分析故事的方法。

第二建议(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怎么写分析故事。

只有生发出来的才是好样的。

所以恩格斯所写的不是细节的真实不重要,而是强调除此之外,第二点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我们现在正好颠倒了,先典型性格,却忽视了他的典型细节。

把所有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都忽略了。

二、现实主义作家的立场或使用武器如果中世纪思想是人神冲突,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是善恶冲突。

那么从康德开始便是道德哲学。

19世纪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时,思想体系的巨大进步的便是从天神、人神的斗争转移到人内心的深处,变成善恶的斗争。

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以善恶为特征的斗争体系。

所以资产者用善恶斗争,从道德领域来解释世界就构成资产阶级体系的基本内核。

马克思主义他抛弃了人神,抛弃了善恶,他走向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基本是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客观存在、意识形态。

这样,这些作家在认识社会批判社会的时候其实主张的是善恶论。

所以资产阶级社会,这些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在认识社会、批判社会,不是他们要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出发点,而是他们必须接受的就是这种体系。

这就决定这些现实主义作家他们认识社会的方式、解决社会的方式必然不能超脱他的资产阶级和思想体系的制约。

所以他们使用人道主义既是他们的原因也是他们的结果。

所以这个人身上有多少善的成分有多少恶的成分,这就是他们看问题的方式,这就反映他们看问题的局限。

我们不能一说到人道主义思想的时候就是落后的。

应当具体分析。

在一个人遭受同情的时候给它一点同情,这样的人道主义并没有错误。

我们对人道主义的批判要看条件,不能不分是非。

在一个条件下,人道主义是合理的,在另外一个条件下人道主义是不合理的。

人道主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譬如无产阶级要革命要斗争的时候,提到人道主义是不合理的。

这阻挡人们的革命热情,当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的时候,我们应理性看待人道主义的优缺点。

我们现在的这个人道主义不再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而是我们共产主义的革命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它与生俱来,是时代的规定,他们使这个东西是历史的必然,他们不使用这个要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要么就是历史的倒退的人神论者,。

除此之外还要看他们人道主义的具体内涵。

我们永远需要人道主义,但是人道主义有不同层次的内涵,一个是政治上的人道主义是什么?生活中的人道主义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道主义是什么?我们没有对他们进行区分。

我们所看到这些作家他们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是不同的。

托尔斯泰《复活》中的人道主义表现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他这个人道主义就比较复杂,他到农村去,他看到了农村的破败现象。

一个细节描写:农夫的怀里抱着的孩子拳头就像蒜头那么上,蒜头长在麻杆上。

这里的人道主义是不要再剥削人民。

这样的人道主义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对的。

但他的人道主义还有不对的地方,譬如:人不要革命,不要使用暴力。

沙皇使用暴力给人们带来灾难。

革命者不能使用暴力,革命者应当互爱。

这是一种政治主张。

他将这种人道主义变成一个政治主张,这就是错误的。

所以对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要进行区分。

狄更斯的小说《奥利弗托里斯特》讲了这个小孩的悲惨遭遇,讲述资产者对他的救赎。

这种人道主义也并没有错,我们不能说这是个虚伪的资产者,他要靠这个来实现他的救赎。

这种人道主义不能轻易的指责。

这种人道主义是我们需要的,去帮助需要的人。

而狄更斯的问题在于他将这种人道主义极端化。

他告诉资产者和劳动者要互爱,这就是问题,这个解决不了。

这个成为一个社会的政治主张就不行,但是作为具体的行为和实现的人道主义,是值得提倡的。

因此,我们对人道主义思想,我们要注意人道主义自身的这种差异。

我们不要轻易的说人道主义是错还是对。

人道主义还有一个问题典型化问题。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典型环境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典型化就是这一个,典型化的前提是个性化。

我们指的是文艺创作中。

典型化只能用在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中。

典型化要害就是个性化。

我们在作品创作中,出现有印象的人物都是个性化的人物。

是恩格斯所讲一个,我们寻找典型化要寻找到这一个典型化的特征。

安娜就是安娜,安娜不能成为娜拉。

个性化是典型化的前提和要害,作家创作中,要是想一个人物典型化,一定要先让这个人物个性化。

典型化首先是个性化,这个个性化不是怪、丑、极端,而是所塑造的人物是一个完整的性格,是这一个性格,是这一个人物。

人物要能够存活在我们的脑海的,我们记住的不是他的怪、狠,是有其主导性格并且鲜明的单独人物,这样的人物便是典型的人物。

所谓的典型化是个完整的、丰满的人,他越圆润,性格越多方面,这样的人物所饱含的内涵便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