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知应会的基本常识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知识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
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目前现实教育问题的新举措,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农村学校建设问题;二是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薄弱学校建设问题;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公平。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了“有学上”之后,逐步解决“上好学”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校际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
2.推进教育公平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机会均等,教学过程均等,教育结果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均等。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本质属性的要求,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法定职责,更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四)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作用
1.督促地方政府进一步落实国家法律的政策要求,切实履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
2.帮助各地进行自查自评、自我诊断。
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及早实现。
(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指导思想
1.强化政府责任。
明确督导评估对象是地方各级政府,并且要求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督促政府切实履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中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2.注重实效。
评估认定以结果性评估为主,即以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距的评估为重点。
同时,评估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引导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积极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资源。
3.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把行政性评估与广大群众的实际感受结合起来,将公众评价作为评估的重要参考。
努力缩小校际间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回应社会关切。
(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标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1.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入学机会、保障机制、队伍建设、质量与管理;
2.标准化学校建设:学校管理、教育质量、校舍建设及教育装备;
3.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情况。
评估验收结果按合格、不合格认定。
合格标准为: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得分达85分以上,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得分达85分以上,小学、初中教育资源均衡配置8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和0.55,公众满意度高于85%。
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达标、三个增长近三年中有指标不达标、教育系统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的县(区)实行一票否决。
(七)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程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程序,主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分为区级自评、市级复核、省级评估、国家认定四步。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相关标准
1.班额要求:小学45人,初中50人。
2.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12班:≥2.94㎡, 18班:≥2.51㎡,24班:≥2.31㎡,30班:≥ 2.18;初中12班:≥
3.17㎡,18班:≥2.83㎡,24班:≥2.65 ㎡。
(根据学校班级数记标准)
3.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12班:≥10.87㎡,18
班:≥7.25㎡,24班:≥11.67㎡;30班:≥13.56;初中:12班:≥9.78㎡,18班:≥13.08㎡,24班:≥10.5㎡。
(根据学校班级数记标准)
4.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2班:≥1706.76元, 18班:≥1373.39元,24班:≥1251.12元,30班:≥1156.94元;初中12班:≥2833.84元,18班:≥2101.23元,24班:≥1738.39元。
(根据学校班级数记标准)
5.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14台;初中14台。
6.生均图书册数:小学30册,初中40册。
7.教师编制(师生比):小学1:19,初中1:13.5。
8.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0.047;初中12班:0.058,18班以上0.059。
9、生均中级及以上教师数:小学0.040-0.042,初中12班0.058,18班以上0.059。
10.在校生年辍学率:小学无辍学,初中低于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以上。
12.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90%以上。
13.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85%以上。
14.校长和教师交流: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每年交流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不低于20%,符合交流条件的校长三年内全部交流。
三、学校基本数据(以基报表为准)
1.本校学生总数、班额、班级数(男生数、女生数、各年级学生数、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数、农村留守儿童和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人数、巩固率、毕业生人数)。
2.本校2016年教职工定编数、现在实有教职工数(男、女平均年龄、退休教师)、本学年专任教师总数、正副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初级、中级、高级教师人数及比例及教师岗位设置情况、教师培训、教师交流情况(流入教师和流出教师人数)。
3.校园面积、校舍面积、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绿化面积、现有图书册数、生均册数、生均资产设备值、本校现有功能室间数及教学仪器配备情况、计算机台数(教师使用计算机台数、学生机台数、多媒体室计算机)等。
建议将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的8项内容列表对照记忆:
本校创建指标值
序号评估项目评估标准
2014年2015年2016年
1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2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3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4 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5 生均图书册数
6 教师编制(教职工与学生比)
7 岗位设置(中级及以上教师所占比例)
8 学历结构(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所占比例)
备注:评估标准根据学校类别和班级数填写,2014、2015、2016年的指标值以基报表数据为准。
要能体现逐年增长。
四、校长还应熟知的情况
1.课程标准执行情况。
主要查看课程表中教师的任教科目安排是否符合课程
标准,是否存在挤占课程情况,尤其是英语、体育、音乐、信息技术、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学科课程是否开齐开足,各校自主安排的三类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否存在挪用现象。
2.教师有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3.三残儿童三免两补项目:
减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交通费、补生活费。
4.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政策落实情况。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所规定的作息时间,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每天不超过6小时,初中生在校学习时间每天不超过7小时;不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组织补课。
严格按照要求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将责任教师、具体活动内容、活动地点和活动班级等内容纳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表并上墙公布)。
严格控制考试次数、试题难度和作业量(小学低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小学3-6年级课外作业不超过1小时,初中不超过1.5小时)。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实行“零起点”教学。
严格执行“一科一辅”规定和教辅材料家长自愿购买原则,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教辅材料,学校统一代购,做好服务,不得从中牟利。
5. 控辍保学工作落实情况。
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机制(即“双线四包”,即县、乡镇、村一条线,实行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包户;教育部门、
学校、班级一条线,实行教育局领导包学校、校领导包年级、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人),每年3月和9月开展学期初的控辍保学月活动。
6.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校园文化构建思路和表现形式,“一训三风”的主要内容。
7.课程改革执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