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毒:烧煤如吸砒霜在交乐乡,人们清楚的是,48岁的砷中毒患者龚光能已因肺癌去世,正病入膏肓的55岁的邵先进也将步其后尘。
但人们不甚明白的是,在交乐乡的街道上,前来赶集的人中有多少将面临相同的命运2月22日正逢赶集的日子,贵州省黔西南兴仁县疾控中心的黄建香和朱爱华陪同记者来到砷中毒最严重的交乐乡。
1976年,朱爱华作为知青曾在这个乡劳动了3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在交乐乡,中国确诊了第一例砷中毒病例。
由表皮角化发展成皮肤溃烂,最终可能导致皮肤癌,许多砷中毒患者面临这样的命运。
“交乐乡本地的小煤窑产的煤含砷量极高,这里的人用敞炉的方式取暖、烘干粮食,砷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造成砷中毒。
”朱爱华边走边向记者说。
中科院贵阳地化所曾做过试验,分别用普通煤和含砷煤将玉米干燥一个星期,然后再将烘干的玉米给小老鼠喂食。
由使用普通煤烘干的玉米喂食的小鼠未出现死亡且生长正常,但是,由含砷量高的煤烘干的玉米喂食的小鼠在15天内全部死亡,并且出现明显的肠道、肝脏及肾脏损伤。
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又湿又冷,但来赶集的人却是摩肩接踵,朱爱华在街上不断遇到熟人,他和他们打着招呼,询问他们的情况。
“他就是一个砷中毒病人。
”朱爱华停了下来,拉着一位中年汉子说。
患者叫黄金书,43岁,正在叫卖他的两捆甘蔗。
他把手伸开给记者看,那也是一双癞蛤蟆皮一样的手,长满了玉米粒一般大的痱子,黑黑的一片。
“已经有20多年了,痒的时候我就用指甲刀把痱子剪掉,剪的时候要流好多血,过不了多久又长出来了。
”黄金书笑着,对满手的疙瘩已经习惯了,“脚上也是这样,身上长的是白点。
”除此之外,吃饭不香,走路酸痛是黄金书感觉到的症状。
“我爱人也有。
”他指着不远处正在忙着卖小商品的妻子说,他的父母、岳父母也都中了砷毒,都已去世。
“他也是。
”没走几步,朱爱华又找到一个砷中毒患者段正强。
56岁的段正强除了具有黄金书同样的症状外,他已感觉到左边肋骨部位开始变硬。
朱爱华介绍说,砷中毒的常见症状为皮肤损伤,包括手和脚的角化症、躯体色素沉淀、皮肤溃烂、皮肤癌等。
内脏器官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很明显,包括肺部机能障碍,神经疾病、肾毒等。
肝硬化、腹水及肝癌是砷中毒后造成的严重后果。
砷中毒是不可逆转的,一旦患上即永远成疾,药物只能减缓病情加重,并且因为没有市场,几乎没有药厂生产这方面的药。
“我到兴义的医院去照片,照片后医生也没有告诉我是怎么回事,什么原因。
”段正强说,他心疼他做检查花费的两百多元钱。
告别段正强,我们遇到了年轻的唐建琴。
36岁的唐建琴除了手掌和脚掌长了大颗的痱子外,还没有感觉到其他症状。
将来会发展到什么状况,她不知道,也不敢想。
“兴仁县有2000名砷中毒患者,但这是以前粗略的统计数据,现在到底有多少,我们还没有做细致的调查。
”同行的兴仁县疾控中心副主任黄建香说。
而中科院贵阳地化所研究员郑宝山估计,贵州西南地区自1976年以来确诊的慢性砷中毒患者至少有3000例,仅兴仁一县就有约2000例,另有6个县大约7万到20万人口因使用含砷量高的煤而受到砷毒威胁。
除了砷中毒外,氟中毒是另一个由燃煤带来的威胁。
在氟中毒最严重的荷花村,随处可见弯腰驼背的人,即使是骨头还没受到损害的年轻人。
村里几乎没有身高达到 1.7米的,并且大都干瘦。
这里没有活到70岁的人,一般是五六十岁的时候就死了黄褐色的氟斑牙,是氟中毒的典型症状之一。
全省一半人口氟中毒“贵州的地方病主要有三种:碘缺乏病、地砷病和地氟病。
碘缺乏病是全球性的疾病,基本已得到控制。
地砷病主要在黔西南地区,而地氟病是全省性的疾病。
”贵州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安冬说。
他对贵州氟中毒的情况也熟烂于心:“贵州有1000万氟斑牙患者,64万氟骨病人,以县为单位,氟中毒的人口1900万,占贵州人口的一半。
”氟中毒的严重性要远远高于砷中毒,贵州氟中毒最严重的地区是位于黔西北的织金县。
春节后,记者来到离织金县城10公里的荷花村。
荷花村的村名,据村里的老人说源于民国十五年,当时村里人从江南一带带回荷花的种子,在村前的池塘里种下,荷花成活了,每年夏天都开出洁白的荷花。
荷花村周围郁郁葱葱,空气清新,但是荷花村的人们长期以来都认为这里“风水不好”。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怪病笼罩了这个山村,得这种怪病的人,都有牙齿变黄变黑、腿呈X形或O形、躬腰背驼或者下肢瘫痪、手臂只能弯不能伸出去等等症状。
“每次记者来都要去荷花村。
”织金县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科科长王德顶说。
他接待过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正是媒体的报道,织金的地氟病才引起省、中央和人们的关注。
”在荷花村,随处可见弯腰驼背的人,即使是骨头还没受到损害的年轻人。
村里几乎没有身高达到 1.7米的,并且大都干瘦。
“我们这里的人到外面去打工,人家都不要。
”侯基文对记者说。
他今年35岁,身高1.6米不到,腿向外弯曲。
只要上了点年纪,身体的残疾就会让这里的人丧失劳动能力,行走困难。
并且如果摔了一跤,往往就爬不起来,只有卧床等死。
“非正常死亡的人很多,一般都是摔倒之后死亡的。
”王德顶说。
据村里的人说,这里几乎没有活到70岁的,一般是五六十岁的时候就死了。
村民杨正权的父亲去年夏天在屋外摔倒之后就不能行动。
杨正权曾到外省打工,感觉到自己干活越来越吃力后他不得不回到家里,“我早晚都会像我爸一样。
”他显得无奈而又麻木。
32岁的他还没有娶到老婆,因为流行怪病,村里的姑娘都想往外嫁,其他地方的都不愿嫁过来,婚嫁成了氟病流行区的年轻人的一大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氟中毒以来,荷花村的人口越来越少。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怪病?1979年,贵州省防疫站、中科院地化所到荷花村进行调查,发现当地8岁以上的人群氟斑牙患病率为100%,氟骨症患病率高达77.6%。
调查组对当地群众食用的粮食、生活用水及煤炭、土壤、岩石等进行氟含量检测,发现煤的氟含量为598mg/kg,土壤的氟含量为903mg/kg,而生活饮用水和新鲜粮食的氟含量都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当时得出结论,荷花村氟中毒是由燃煤引起。
“农村的粮食主要是玉米,秋天收玉米的时候,天气潮湿,为了避免发霉变质,人们都要用煤火烘干玉米。
辣椒是主要调料,人们也用同样的方式烘干辣椒。
农村都使用敞炉,这样粮食和人都直接暴露在含氟量极高的煤烟中。
”王德顶说。
经调查,当地经烘烤的玉米、辣椒等农作物的含氟量超过国家标准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
这和砷中毒一样。
据中科院地化所的检测,兴仁县砷中毒流行区居室内空气含砷浓度要比中国的空气质量允许标准高出5-100倍,空气中的砷在被烘干的食物表面形成覆盖层并渗入食物,使得辣椒和玉米的砷浓度比普通食物要高出30-70倍。
艰难防治路屋内烤火、屋上炕玉米,是贵州农村常见的生活场景。
正是这种没有烟囱的敞炉,使得燃煤中的氟和砷悄悄侵入人体。
贫穷是和砷毒、氟毒一样严重的顽疾。
贫穷的地区,人们居住条件差,健康意识差,所以更容易患上氟病砷病。
现在人们已知道,这并不仅仅是个医疗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对于砷中毒和氟中毒,政府曾做过免费医疗试验,效果都不好。
这两种病,一旦得上就无法治愈,救助工作主要在预防。
要预防砷中毒、氟中毒,最简单最先要做的方式是烟囱出屋,避免人和粮食在高砷、高氟环境下直接暴露,于是改炉改灶的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
“我们在70年代发放了第一批炉子,作为试点,国家先后3次为荷花村进行了改良炉灶,改敞炉为回风炉。
”织金县疾控中心主任张晓东说。
贵州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安冬介绍说,贵州省需要改良的炉灶有300万个。
但是,每年疾控中心能够得到的用于改灶的经费只有二三十万元,而到目前为止,贵州省财政投入改灶的数量也就是5万户左右,如果按这个速度计算的话,全省需要六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整个病区的改灶任务。
如果要一次性完成全省300万户的改灶任务的话,需要拿出7.6亿的资金。
然而,即使是改好的炉灶也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回风炉在荷花村很多人家中成了摆设。
“回风炉不顶锅,只能做饭,不能煮猪食,还是敞炉好用。
”村民们这样说。
即使是使用回风炉的人家,回风炉也只是用来取暖做饭,煮猪食、烘粮食还是用敞炉。
并且,回风炉一两年需要换一根烟囱,一根烟囱要100元,很多农民都不愿出这笔钱,烟囱坏了之后,回风炉也就成了敞炉。
单一的改炉灶也不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式。
研究人员发现,改用回风炉后,室内空气的氟浓度确实大大降低,但干燥粮食的效率也降低了,延长了干燥所需的时间,结果是玉米和辣椒的氟污染没有得到同步的降低。
这样虽然可以避免重度氟骨症的发生,但不能避免氟斑牙的流行。
在改良炉灶的前提下,改变燃料和食物结构才是有效的防治方式。
作为防治地方病的一项措施,政府关闭了当地的小煤窑。
近年来,煤炭资源大省贵州煤炭供应出现紧张,煤价飞涨,织金、兴仁地方病流行地区的人们又开始使用当地的煤炭。
为改变氟中毒病区的燃料结构,政府曾为村民修建沼气槽,打算用沼气来代替煤。
但沼气槽也基本上是摆设,要让沼气槽发生作用,一个家庭需要养6头猪2头牛,这对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的织金山区的村民来说,几乎是不能做到的。
自己家的玉米全部用来喂猪,购买大米作为主食,是防治氟污染的一个有效方式。
但这对于荷花村以及其他受氟威胁的贫困地区,是很难做到的。
荷花村主要种植玉米,以玉米为主食,多出来的玉米都卖不出去,因为人们都知道里面有氟。
贫穷是和砷毒、氟毒一样严重的顽疾。
贫穷的地区,食物结构单一,房屋居住条件差,厨房和居室合为一体,健康意识差,所以更容易患上氟病砷病,而一旦患病,就会更加贫穷。
现在人们已知道,砷毒和氟毒并不仅仅是个医疗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同样需要改变的还有生活习惯。
记者曾问兴仁县疾控中心的朱爱华是否有砷中毒,朱在交乐乡当知青3年,与当地居民面临同样的生活环境。
朱爱华笑笑说:“并不是用含砷的煤就一定会中毒,还要看营养状况和生活习惯。
”相比于当地居民,朱爱华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都要好得多。
“贵州农村,玉米、辣椒都是不洗的,如果吃之前像大米一样洗洗,情况也会好得多。
”朱爱华说。
针对此,贵州制订了一个综合防治氟中毒的方案,即“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先导,以改炉改灶为主线,配套实施改厕、改水、修建沼气池、路面硬化、退耕还林还草、帮扶经济等措施,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在荷花村,处处看到“要想不得氟中毒,烟囱要出屋”的标语。
“我们在全县的中小学开展氟中毒教育课,每周要有一二个课时,…小手拉大手‟,教育孩子,让孩子传输给父母。
”张晓东说。
地方病考验政府在乡村的墙壁上,处处可见这样的宣传画。
“烟囱出屋”被视为解决煤毒的出路之一。
几十年过去了,对于氟中毒的认识和研究仍需要深化。
“这是一件苦事,没有人愿意去做。
”一位研究人员说针对地方病患者的种种措施不易落实,深层次的问题更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