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
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 身。 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 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 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 段。
家庭礼仪篇
起居礼仪
按时作息 睡前要向父母道声“晚 安”,有顺序的脱鞋解衣, 并摆放整齐。如果夜间起来 上洗手间,要尽量轻手轻脚, 以防打扰大家休息,不要纠 缠他们陪自己。
这些问题我知道
1.如何称呼别人的父亲、母亲? 答:叔叔、阿姨、伯伯、婶婶 2.日常宴请时的基本礼仪是什么? 答:斟酒水在客人的右侧,上菜则从客人的左侧,分菜从客人的左侧, 而餐中撤盘则从客人的右侧。 3.在家接待客人时,要做哪几点? 答:一起立、二请坐、三倒茶、四交谈、五送客。 4.请描述正确的敲门方式。 答:用食指敲门,力度适中,间隔有序敲三下,等待回音,如无应声, 可再稍加力度,再敲三下,如有应声,再侧身隐立于右门框一侧,待门 开时再向前迈半步,与主人相对。 5.给客人泡茶以多少为宜? 答:以茶杯的2/3为宜。 6.请描述告辞时需要的礼仪。 答:起身告辞时,要向主人表示“打扰”之歉意。出门后,回身主动伸 手与主人握别,说:“请留步”。待主人留步后,走几步,再回身挥手 致意:“再见”。
春节
【来历】春节原名为元日, 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 开始。作为岁首大节,它确 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公 元前104年),汉武帝颁 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 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每年的 最后一天,就是除夕。 【内涵】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 节,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春节蕴涵的辞旧迎新、合家 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为 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 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在外的游子 不远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来。
就餐礼仪
进餐前要先请长辈或者客人就坐。 主动把合长辈或者客人口味的菜摆在他 们面前。 进餐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不口含食 物讲话。 夹菜时不要用筷子在盘中挑拣,尽量 不要起身。
如有公筷或者公勺,要尽量适用公筷和 公勺。 自己用完餐后,尽量不提前离席,如果 确实需要提前离开,应该轻声向家人以 及在座的客人有礼貌地打招呼。
五、社会礼仪
1、要他人帮忙,说声“请您”或“麻烦您”,得到别人帮 忙后,说声“谢谢” 2、不小心影响别人休息或工作时,说声“对不起”、“请 原谅”;别人不小心影响了你,并诚恳地向你道歉时,应宽 容地说“没关系”。 3、与人交谈,态度要真诚,说话要和气。听取他人发言或 说话时,要正视对方,不能漫不经心,不能随便插话。 4、在公众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不能挖耳、抠鼻、剃牙、剪指甲等。 5、遵守交通法规,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6、遵守公共秩序,应排队购票购物,对工作人员有礼貌。 7、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惜庄稼、花草树木,保护 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8、慰问病人时,要说:“您好好休养。”并带上慰问品或 鲜花。
学校、社会礼仪篇
一、同学交往礼仪
1、同学交往要学会使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 没关系、别客气、再见”等礼貌用语。 2、同学间相见要互相问候、招呼或点头。 3、与同学说话语调要平和,听同学说话要专心,不 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4、向同学请教问题,问前要用谦语,问后要道谢。 5、不给同学取绰号,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和身有残 疾的同学。
考考你:
1、中国传统节日小年是哪一天?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2、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 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饴糖 烧饼
3、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 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 光而成。这指的是: 景泰蓝
4、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黄河流域
5、微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
京剧
6、我国古代历法中的24节气中“立夏”这一
节气大约是现行公历的什么日子: 5月5-6号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 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 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 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 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我们尤 其是年轻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国自 己的传统节日。
客人在家时,自己确实 有事不能陪伴或者暂时 离开,应该主动向客人 打招呼并说明原因。 客人告辞时要等客人起 身后再随家人相送,并 主动同客人说再见。 客人离开时,应该礼貌 目送。不要立刻关上门。
文明用语歌
初次见面说“您好”,请人解答说“指教” 客人来了说“欢迎”,麻烦别人说“打扰” 表示感谢说“谢谢”,向人祝贺说“恭喜” 白天分别说“再见”,晚上分手说“晚安” 请人勿送说“留步”,交往“请”字记心 间
清明
【来历】清明节是传统节日 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 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 日前后。清明节举行的扫墓、 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古代 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内涵】每到清明节,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 公祭,海内外华人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 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时 节,上坟祭扫先人显示了“慎终追远”的传统,大批旅居海 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 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清明还有植树的习惯。
谢谢大家!!
保持家里卫生,注意保持地面和墙壁的清洁。吃食品 时把骨、刺等物,放到盘中或桌上,不随手丢到地下。 零食袋、果皮、纸屑应丢入垃圾桶,不随地吐痰。咳 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捂住口鼻,面向一旁,避免 发出大声。
交往礼仪
更不能以不礼貌亚尼代称, 要用准确的称呼。 与家人交往常用 “请”、“谢谢”、“对不起”、“没 关系”、“再见”等礼貌话语。出门要主动向家长说再 见,回家要主动打招呼。 由室外进入屋内,应先在门口踏擦鞋底再进入。雨、雪 天应把雨具放在门外或前厅,不要把雨水、雪水、泥巴 等带入室内。 到家人房间应该轻声敲门。经同意后再进入。不乱翻家 人东西。
四、 乘车礼仪
1、上学放学自觉排队候车,注意维持候车地 点的整洁,有秩序地上下车。 2、在校车内不吃东西,文明乘车,自觉保持 车厢洁净。 3、乘坐校车不抢座位,主动给小同学和有困 难的同学让座。乘坐公共汽车、船应主动给 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 4、在车上不做危险动作,注意乘车安全。
二、穿着礼仪 1、仪表整洁大方,着装朴素得体,不穿奇 装异服。 2、女同学提倡理短发,不烫发;男同学理 发理学生头,不留长发,不理分头。 3、不化妆,不佩戴饰物,不穿中高跟皮鞋, 不穿背心和拖鞋进学校。 4.按学校规定穿校服。
三、行走礼仪
1、走路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 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2、上下楼、过楼道靠右行,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 指定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功能室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 3、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需要交 谈,应靠路边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 的地方。 4、行人互相礼让,主动给长者让路,主动给残疾人和有需 要的人士让路。 5、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 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 “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 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 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我不知道, 请再问问别人。”
端午
【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 午节、盂兰节、蒲节等。关于端午 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五月 初五,人们用彩色的丝带系在手臂 上,用来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 瘟疫。吃粽子、划龙舟则是后来不 断形成的风俗。 【内涵】围绕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源,形成了一些影响很大 的民间传说,并为端午节增添了新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吃 粽子、划龙舟等习俗,较通行的解释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增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而在此基础上衍生 出的赛龙舟等多种体育竞技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7.请描述向他人介绍朋友时的礼仪。 答:介绍顺序一般是把地位低、年纪轻者介绍给地位高、年纪大者,把男士介绍 给女士,把客人介绍给主人,介绍时一般应起立。 8.请描述拜访相邀的礼仪。 答:事前应与被访者电话联系。联系内容主要有四点:(1)自报家门;(2) 询问被访者是否有时间或何时有时间。(3)提出访问的内容使对方有所准备; (4)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定下具体拜访的时间、地点。注意要避开吃饭和休息、 特别是午睡的时间。最后向对方表示感谢。 9.请描述送客时应注意的礼仪。 答:当客人准备告辞时,应待客人起身后,主人再起身相送,再一次提及对礼物 的感谢或回赠礼物,并提醒客人是否有东西遗忘,或有什么事需要帮忙,送客应 送到大门口或街巷口,切忌在门槛上向客人告别或客人前脚走就“啪”地关门。 10.请描述与客人一同乘坐电梯时应注意的礼仪。 答:上电梯时主人应先入内,客人后上;下电梯时请客人先下。 11.在处理邻里关系中应注意哪几点问题? 答:环境保持安静、爱护居住地的公共部位、邻里团结互助。 1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家庭美德的内容是什么? 答: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简介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
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先 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 及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 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 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 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民间 文化的保护。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 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