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一:国学知识概述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大学》全文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大学》篇主要阐述一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弘扬的君子修德之学。
三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诗经的基本知识概述《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总共三百零五篇。
所以《诗经》又称“诗三百”。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大家。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三:史传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史著卷帙浩繁,按编撰形式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大史体。
编年体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其中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善的编年体通史,《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一部自称体系的详尽而周密的编年体史书。
二十四史都属于纪传体史书。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属于纪事本末体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四:唐诗知识概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五:元曲知识概述元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
散曲绝大多数属北曲,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人比喻为“天下夺魁”之作。
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六:散文知识概述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七:新诗知识概述新诗发展的历史分为:初创期,探索期,成熟期和深化期。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徐志摩象征派代表:李金发抒情诗代表:冯至散文诗代表;鲁迅八:行政公文写作行政公文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
它具有政治性,权威性,时效性,规范性的特征。
根据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行政公文有上行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呈送的文书),下行文(上级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发送的文书)和平行文(向同级机关或不隶属的机关送交的公文)三种。
行政公文有统一的,规范的格式,具体格式规范参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它规定了公文的构成要素及表达原则。
二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它规定了公文各个要素的排列位置,字体字号等。
通知是下行文。
主体结构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四大部分。
通报是下行文。
根据通报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三类。
主体结构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四大部分十:《春江花月夜》《全唐诗》仅存张若虚诗作二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少妇思春之情,艺术水准一般。
另一首便是这首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语)“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闻一多语)而传诵千载的抒情杰作《春江花月夜》诗篇题目通过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中常用的良辰美景意象的连缀,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朦胧空灵的美妙图画,强烈地刺激读者不得不去探索这个奇妙的艺术境界。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字中读xiá,xié是近代编入的声调)。
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jié)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如何看待“月”在全诗中的统筹作用?全诗以月为主题,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的纽带,统筹全诗。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场景,表现了一种执着的憧憬和谈谈的忧伤;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忧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正是这种轻快和轻盈,使全诗透露出一种空蒙,迷茫,柔和的情调,像清梦飘过,却又时刻笼罩心头。
诗人是怎样将诗情画意哲理融合在一起?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诗人就江月即景抒情,发出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的人生浩叹。
又由离人思妇德感慨抒发因江天月色之美所引起的闺恨离情。
诗情,画意,哲理融合自然。
具体分析诗歌中烘托,铺垫手法的运用文章第一层次就江月即景抒情,发出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的人生浩叹。
为下文写离人思妇德感慨做了铺垫。
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艺术结构完整,语言清晰,韵味婉转。
2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典故及作用:1 吴钩;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
后也泛指利剑。
2,季鹰: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
于是,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3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房舍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去拜访陈登时,陈登不理睬他,自己上大床躺下,让许汜睡下床。
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言无可采。
如果是我,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
这里是指那些只知道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4,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
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粗过十围,便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光阴的感慨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三个典故,将作者的愁情逐层剥开,递相展示出来,极尽沉郁雄浑之美,堪称辛词中的精品十一:《长恨歌》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向来难以理解,你赞同那种观点,理由是什么?诗的主题是“长恨”。
先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接着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最后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并非纯粹叙事,还有机融合了那些创作手法?《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情节生动,语言优美,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且叙事,抒情,议论得到完美结合,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对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十二:小说知识概述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理论上通常认为,借助于艺术虚构,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活动环境进行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小说的分类有不同的原则,按用语来分,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按文体来分,有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等等;不过现在通行的分类是分成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三种。
一 ·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1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 、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