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周易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

浅谈周易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

浅谈周易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徐丞彰摘要:《周易》认为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阳的互动。

阴与阳的矛盾,反映自然力最重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事物的生机与活力,都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相融相生。

在书法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着阴阳辩证关系,可以说,周易的思想是深刻影响书法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周易阴阳书法艺术传统文化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家居装饰中挂一些书画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在家中挂上几幅装饰书画可以改变一下家庭的格调和为家中增添福气磁场,并且还可以改变房屋的风水,增添文化气息。

本文从周易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书法艺术与周易阴阳的“同源合一”关系。

探讨书法艺术与周易的阴阳的关联,首先要了解一下阴、阳。

因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源于远古的卜筮,成型于《周易》。

《周易》认为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阳的互动。

阴与阳的矛盾,反映自然力最重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事物的生机与活力,都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相融相生。

书法的起源发展与变革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字演变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的艺术种类。

汉字书法为中国汉族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中国的文字始于书法艺术始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书法艺术也从甲骨文开始。

历经2000多年的沿袭和发展,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表现着不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书法的发展变革与周易的理论相联相关。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安吴论书》说,“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代书法家张怀灌在《文字论》说:“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代书法家项穆在《书法雅言》说“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综观古今书法大家的优秀作品,不管是“雄强”的还是“秀丽”的,不难发现都是由“阳刚”的线条和“阴柔”的结构构成,同时又是“阳刚”、“阴柔”的结合的高手,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从此再次证明了书法艺术是阳刚与阴柔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是不能分离的。

书法形式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渗透了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

由此可见,在书法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着阴阳辩证关系,可以说,周易的思想是深刻影响书法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阴阳理论是书法发展变革之本中国书法起源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天地精神。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其《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意思是说,书法的起源是从自然开始的。

自然是由各类物象组成的,万物生存的共同依据是阴阳两种属性,这就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法则。

书法也是具有阴阳法则这一哲理的,从而使优雅美妙的字形和风韵神气的笔势随之产生了。

当我们看到一幅书法作品时,细细品味。

提与按,迟与速,轻与重,动与静,方与圆,藏与露,俯与仰,疏与密,开与合,虚与实,浓与淡,枯与润等相辅相成,相互生发,作品其中在黑与白,点划,结构与章法等形式的自由运用中,处处表现出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实际上这正是宇宙中万象阴阳调和的抽象再现,也可以说阴阳调和是书法之本。

书法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汉字和书法是受到宇宙自然及其阴阳作用的启发而产生的,二是书法的创造和发展必须遵循自然之道,即阴阳运动的规律。

蔡邕《九势》中提出的“书肇于自然”的美学命题,与王充的自然观、阴阳观如出一辙。

蔡邕把书法纳入阴阳并与之结合,不但提升了书法美学的哲理高度,也给后世书法家以深刻的启示。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经这样论述:“书画以韵为主”“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有时会赞美其有“韵味”。

有“韵味”、“韵致”,这是一个很高的审美标准。

但究竟什么是“韵”,很难下定义。

因为“韵”本身似乎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里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就是说“韵”的表现很隐晦,隐隐约约而不露痕迹,是暗示的而非和盘托出的。

刘熙载《艺概》曰:“大凡沉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这说明书法作品从整体的艺术风貌上即可显现出阴阳的基调。

就微观而论,从用笔方面来说,书写中各种线条形式,虚实、动静、刚柔等,其中的虚、静、柔为阴;实、动、刚为阳。

执笔的松紧、运笔的提按,笔锋的中侧、方圆;笔势的收放与擒纵;效果的肥瘦与滑涩;笔速的疾徐以及线条的直曲,刚柔、枯润;墨色的浓淡对比等都体现了书家创作过程中运用的阴阳关系。

所谓书艺之道,乃悟道之道,只有心有道气,才能使书法成为形神兼备,以书传神的艺术。

而只有深刻理解了书法艺术中的阴阳合一的内在规律,才能不断提高作者进行书法创作的能力。

如何把握和运用好阴阳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关键是能否产生书法作品艺术形式上千变万化的审美效应,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就是阴阳互根。

从《易经》上理解,阳刚是雄强、博大、力度的象征。

阴柔是秀美、小巧、柔和的象征。

故在书法中即要表现出阳刚的雄强、又要表现阴柔的美丽,使书法艺术作品达到“炉火纯青”、“刚柔相济”境界。

从宏观上讲“阳刚”、“阴柔”、“刚柔相济”是书法艺术中的三种境界,有的追求“雄强”、“博大”;有的追求“秀丽”、“小巧”;“刚柔相济”则是书法的更高的追求。

从微观上讲、我们知道汉字是由:“线条”、“结构”构成的,“刚柔相济”是“线条”、“结构”的结合。

“线条”是汉字的根基,任何汉字都是由“线条”组成的。

故“线条”是汉字的框架或者说是骨架,要硬朗、才能支撑着汉字,故“线条”要表现出力度、表现出“阳刚”的美。

如“线条”没有力度,则表现出“软骨病”态,那是不健康的。

“结构”是汉字的造型,每个汉字都有不同的“结构”构成。

但“结构”一定要严谨、要符合自然规律,一定要“美”、要“漂亮”,体现柔和、弹性和韵味,展示“阴柔”的美,使相遇的人能有“回头率”,不看则是有病。

这如同唱歌,好的歌曲一定要好听的,其声音要圆韵、要美,以吸引欣赏者。

“刚柔相济”是阳刚的“线条”和阴柔的“结构”的柔合,达到的一种完美。

“刚柔相济”这四个字说起来很简单,但做好却很不容易。

这依靠长时间的积累、柔合才可能达到,这也是书法“功夫”的体现。

如阳刚的“线条”做好了,未必阴柔的“结构”就做好了。

反之,阴柔的“结构”做好了,未必阳刚的“线条”就做好了。

这就需要一步、一步地、长时间不断地练习、磨合,逐步达到“刚柔相济”。

传承中国书画传统文化与应用书画艺术,其实是一种符号艺术,起源于《周易》卦爻符号。

符号从无到生,生之始为“一画”。

这“一画”就是“太极”。

《周易》中的八卦,从画卦成象,到奠定中国的象形文字的基础有一条历史轨迹。

汉字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灵,之所以亘古不变,弥久而长新,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符号,而且其中蕴含着使人类思维不断升华的“生生之谓易”的易理阴阳之道。

它不仅负载着古代科学技术信息与文化哲学观念,而且是高智能思维的产物。

中国书画在“穷知神化”上,把汉字符号的艺术功能发挥到极致,典定了它在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中国书画,都是以线条来构建艺术形象,表现情态物理,抒寄心志胸襟,传达对宇宙与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书画之笔墨线条,都是从“太朴”这“道”、“根”上来,它在书法中可以作篆、作隶、作楷、作草;在画中可以状山川人物之秀错,拟鸟兽草木之性情,表人心胸臆之幽微,集浩瀚宇宙之底蕴。

书画的挂处是一门学问。

空间的高度是否适当,光线的选择是否合理,色彩的搭配是否协调,材料的选用是否精确,书画数量的多少是否合适,以及是否符合室内环境空间的安排等,这些都将影响到挂书画的效果。

书画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居室主人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室内环境的要求来做出选择。

书画的选择,要求与室内气氛和谐,与环境、情调和谐,还要考虑整体效果的和谐。

书画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需要我们去传承的。

通过这个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一个人当时的心境是怎么样的,是非常好的一种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寄情于景。

苏轼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

”书法如此,绘画亦如此。

线条是人,书法是人,画面是人,笔迹是人。

一幅优秀的中国书画作品,一是表现易学、易道、易理;二是纯粹以易学、易理、易道作为书画艺术(包括文学、音乐等艺术门类)研究和创作的基础;三是以阴阳、八卦、五行等易学数理作为评判、欣赏、鉴定书画艺术的标尺。

书画的“意境”来自对“易理”的领悟,并将它的美妙转达化为笔墨线条。

意境的创造是在笔下线条的运行、往复、曲折、盘旋等过程中进行的。

线条的千变万化不能离开“易道”。

比如,行草书的“神”与“气”,与人之“神气”、天地之“神气”密不可分。

从易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神、气、骨、肉、血与五行联系起来,神为木,金为骨,水为血,火为气,土为肉,从中可以发现阴阳、五行在书画符号中的神奇内蕴。

又比如山水画在笔墨技巧上的各种皴法,都是线条的的流变,都是符号的体现。

总之,摆设一幅高雅的书画作品是一种吉祥意境的象征。

若从“天人感应”的能量观点,书画能产生能量,一幅书画产生最大的能量,其中的奥妙是名人名家在书画中贯注了个人的精气神韵,他们的旺盛人气、才气,这种流畅于艺术作品间的精气神韵就是一种吉祥能量,会给你带来福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