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每个朝代覆灭都存在这么一个定律

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每个朝代覆灭都存在这么一个定律

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每个朝代覆灭都存在这么一个定律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每个朝代覆灭都存在这么一个定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现仅存的文明古国,连续性五千年的文化传播,在亚洲东方形成了中国文明为代表的文化圈,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在这五千多年中,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王朝更替、各路英雄上演着各自的角色,有贵族豪强的乘机起兵反叛,有不堪迫害的农民的起义,总之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的,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

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中国开始了王朝统治,夏朝到夏桀时期,被商部落取代,建立商朝,商朝帝辛(纣王)时期,被周所取代,他们之间的取代都是以新贵族(新统治阶层)取代旧贵族(旧统治阶层)的形式进行,他们的统治方式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新统治阶层开始往往比旧统治阶层在统治的手段温柔,已取得诸侯们的支持。

到了西周厉王时期,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运动——国人暴动,可这次暴动只是周朝镐京的一次小范围的暴动,没有改变西周的统治的模式。

到了周幽王时期,周朝在诸侯中已没有往日的权威,其统治疆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中等诸侯国,平王东迁之后,周朝更只是一具空壳子,各诸侯开始相互攻伐,谁都想取代周而成为天下之主,由于实力原因,在春秋战国的五百年间都没有成功,只有秦国最后将其毁灭。

秦国于公元前221年大败其他对手统一中国,然而在秦始皇死后才两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失败之后,刘邦和项羽开始紧跟脚步,其中刘邦最初的起义模式是农民起义,但他后来归并于楚怀王的领导下,虽然说是名义性的领导,也是说明他是以楚国旧皇族的名义进行的对秦作战,刘邦失去了农民起义的根本目的,变成了新兴的贵族集团,秦国的覆灭可以说是东方六国新旧贵族集团不满秦国的统治,对秦国展开的毁灭战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至于之后的楚汉战争,只是两人对帝国的统治权,所展开的一个新旧贵族的较量,之后刘邦以新贵族战胜旧贵族而告终。

汉朝建立之后经历四百多年,在次期间经历过王莽、赤眉、绿林农民起义,他们只是沉重打击了帝国的统治,当并未打断王朝的延续,在已刘秀、刘寅、刘玄为代表的贵族代表给平息。

汉帝国晚期,帝国在黄巾农民起义军的浪潮下,各地豪强纷纷起兵,黄巾扑灭之后形成了割据的局面,汉帝国最终也在这场乱世中被曹魏代替,而后汉帝国之后的曹魏被晋国代替,晋国中期的八王之乱后又五胡乱华,导致晋国偏安一隅,南北朝正式开始,造成上面这种局面的并非是农民起义的浪潮所致,而是贵族集团间的交替,都是以贵族集团为核心取代旧王朝的战争。

南北朝时期也爆发过农民起义,如北魏葛荣、刘举、盖吴等起义,但是他们并没有灭亡其统治,只能说动摇其统治基础,真正让其致命一击的是内部贵族的反叛。

最后形成了新的政权,如北朝的东西魏国、北周、北齐,和南方的晋、宋、齐、梁、陈。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灭陈正式一统天下,经历了前期的辉煌,后期在隋炀帝统治之后,帝国走向衰败,新的农民起义浪潮开始席卷全国,农民起义的浪潮沉重打击了随帝国的统治基础,但没有灭亡隋王朝。

导致隋王朝的致命一击同样是帝国内部的反叛,各地帝国的贵族为核心代表的高级官员纷纷自立,对农民起义军即为拉拢也同时也加以绞杀,最终以李渊为代表的唐王朝胜利了。

唐朝统治维持百年后,同样开始出现内部的反叛而且是致命的,唐王朝渐渐走下下坡,反叛在唐王朝的统治后期有如走马观花,接连不断,在唐嬉宗爆发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最终被唐王朝的贵族集团所绞杀,可唐王朝在不到二十年后就被反叛贵族的胁迫下,走下了历史舞台。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到宋代,中原各国都是以唐朝时期的反叛贵族或其继任者的角色进入历史舞台,同样也是这些贵族反复争夺着统治权,可以看出,中国王朝的更替基本上呈现成这样的一个规律:王朝内部的强势的贵族不满足于现状,等到王朝统治阶层的贵族阶段出现衰退时就加以取代,成为王朝的新代理人,或许在王朝统治时期出现过农民起义,尤其在统治末期爆发大规模起义,但只是沉重打击了其王朝的统治基础,并没有将王朝彻底消灭,真正将其灭亡的往往是其王朝内部贵族的反叛。

到了宋代之后,宋王朝的灭亡的规律发生了一丝变动,中原王朝的统治首次被北方民族完全侵占,可以说宋王朝是外界打击下灭亡的,但这次战争也促成了中原内部原本的女真、党项、宋朝统治的汉人又一次民族融合,成就了新的汉族。

虽然我们的教科书中叙述元朝是被明朝灭亡的,对于这种看法我并不认同,元朝退出中原之后,在北方还有自己统治权,后期也是由于内部贵族的反叛分裂成为瓦喇和鞑靼。

元之后的明代末年的情形也呈现这样规律,对于明朝灭于李自成之手我也是不认同的,李自成、张献宗领导的农民起义,实际上并没有消灭明朝,只是如同晋代跟宋代情形相似,在北方占据,还是不稳定的统治,明代还牢牢掌握南方的统治权。

明王朝真正毁灭者应该是清王朝,直至1662年康熙二年朱由榔被杀为止。

至于清代更是如此,从乾隆中期开始有王伦起义、白莲教、天理教、瑶族起义、太平天国,回人起义等,这些都没有灭亡清王朝,如同上诉规律一样,虽未导致灭亡,却深深动摇其统治基础,其实是清朝内部的强势贵族灭完了清王朝,进而想取代清王朝。

.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可以说除了明代是以农民起义最为成功的一个王朝,他建立起了二百多年的大明帝国,可建立之后,明王朝统治者就以统治贵族的身份开始指责农民起义,也说明了旧时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明王朝统治者领导其农民起义的目的性从最初的反抗性到后来的镇压对抗性。

除此汉朝刘邦也是这种如此,最初是以农民起义的身份出现,但最后却是以新兴贵族的身份参加了争夺天下的战争,可以说其身份发生了改变,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丨高庆封建社会三种土地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封建土地制度主要存在有三种形式: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由封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土地的一种制度。

它是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只存在于一个封建王朝的初期,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等。

这种土地制度在封建王朝初期起着调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的作用。

但到了这个封建王朝的中后期,封建政府无田可分的时候,两大矛盾就尖锐至不可调和,农民起义便来了……如唐朝的“均田制”,王莽的“王田制”,实际也是一种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它的失败证明,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不适合存在于一个封建王朝的中后期。

在中后期,政府要实行这种土地制度,就必须剥夺地主(主要是大地主)的部分土地去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这是大地主所必然强烈反对的。

同时,期盼土地的农民又得不到土地。

这样,三者之间矛盾尖锐,这个王朝便该寿终正寝了。

宋代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唐朝杨炎的“两税法”、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等,虽不似“王田制”那样激烈,但实际上也是要限制大地主获得更多的土地,保证个体农民的土地数量,这是注定要失败的。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是封建社会统治的经济基础。

因此,从根本上看,封建政府是要全力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

这样,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地主占有的土地都会越来越多,这便是土地兼并。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会出现土地兼并,而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要抑制土地兼并。

因为不抑制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就会减少,农民就要造反。

但抑地兼并,连地主都要“造反”。

可见,土地兼并是一个封建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封建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就是这种经济的写照。

它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我国许多王朝如汉、唐、明、清等都是在建国之初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主旨都是为了恢复和维护小农经济,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力役征发,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如果土地兼并严重,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遭到破坏,封建统治就会软弱无力;如果王朝暴政破坏了小农经济,封建统治就会迅速崩溃。

由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国家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延缓土地兼并的趋势,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土地兼并最终导致个体农民的大量破产,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便如期而至。

以暴力推翻一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另外一种封建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可见,在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就像是一个人的两条腿。

不过,“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腿一开始就“小儿麻痹”,需要“国家土地所有制”这个拐杖去帮扶,才能与“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条腿平衡而支撑成一个“人”——一个稳固的封建王朝。

但是,“土地兼并”这一不治之症会使“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条腿越来越粗,而使最终失去“国家土地所有制”这个“拐杖”的“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腿越来越细,最后使“封建王朝”这个“人”轰然倒下。

农民起义的作用就是重新撑起一个“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

中国封建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的不断循环往复中经历了两千多年,这就是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朱维铮:中国人与中国史朱维铮(1936—2012),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门化,留校任教。

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有《孔子思想体系》,《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十大史学家》等。

中国人与中国史说到历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中国保留了世界上最悠久不断的历史传承。

假定有一门学问,可使个人、民族、和世人,都变得比较聪明,那就是历史。

所以年轻人多学历史是十分有智的选择。

谁是中国人三重认同尺度:国籍、种族、文化。

现代世界,国籍以疆域为限,却已不以原住民为限。

人口流动频率愈来愈高,迫使众多国家承认取得本国公民权,即为本国人,而公民权仅赋予连续在本国居住满若干年者,有的还与资产挂钩,所谓投资移民,还有承认双重国籍者。

同样,现代世界已罕有单一种族或民族的国家。

中国便居住着五十六个或以上的民族(尚有未经民族认同的族群,如苦聪人等)。

种族已不限于同一基因群的族类,而民族的组成因素更复杂,很少有符合斯大林定义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

否则,“中华民族”的界定将成问题。

因而,谁是中国人,如同谁是美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等一样,在现代世界上,主要表征是文化问题。

文化认同涵泳着复杂的因素。

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但汉族本身就是历史形成的。

它已不是上古的华夏族。

早在距今约三千年的春秋初,居住在江汉流域的楚人,已否认自己是当时“中国”的华夏族。

但黄土高原的华夏族,早先也非同族。

清末章太炎著《序种姓》,上篇主要考察古华夏族的形成史,下篇主要考察中世纪胡汉姓氏的同化史。

他在上篇就提出了华夏的族源、华夏的族群结构和华夏族早期的姓氏分化和重组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