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中物理光学易错题集锦1、有以下光现象:①立竿见影;②湖面倒映的蓝天白云;③通过玻璃看到钢笔“错位了”;④阳光透过缝隙在地面形成的圆形光斑;⑤镜花水月;⑥鱼翔浅底;⑦猴子捞月;⑧射击瞄准之“三点一线”;⑨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的彩色光带;⑩坐井观天;,可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 _____________,其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第二类是____________ ,其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类是__________ ,其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杯弓蛇“影”和阳光下的“影”,从成因来看,前者是由于光的______引起的,后者是由于光的_______引起的。
3、视力检查时要求被测人与视力表间隔.小明准备借助一块平面镜检查视力(如图所示),则他应坐在镜前_________m处.图中小明正在用手示意他所看到的“E”字朝向,其示意方向应与视力表中“E”字的实际朝向_______(选填“相同”或“相反”).4、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车内物体经它所成的____像偏向车子的_____(上/下)方,因而不会干扰驾驶员对前方的观察.5、光经过玻璃射向空气,已知入射光线和界面的夹角是55°,折射光线和界面的夹角是30°,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_ ,折射角是___ .6、如图,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入射时,_____(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
(3)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8、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从水面上方看水中的物体变浅了,为了确定水中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A.把一个小灯泡a放在水中某处,观察灯泡a所成像的位置;B.将另一个相同的小灯泡b放在水面上方,调整其位置,使它与灯泡a的像重合;C.用刻度尺测量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1)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一定相等,依据是平面镜所成的像()A.是虚像B.和物体大小相等C.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D.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2)测量时,如果直接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灯泡a的像在零刻度线处,则刻度尺在水面处的示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3)某小组实验时,测得灯泡a到水面距离u和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30. 0 60.90.120.150.23. 0 45.67.90.0113.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如图坐标纸上描点作出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和u的定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9、用如图所示的潜望镜观察物体AB,观察到的像是( )A.放大、倒立的实像B.等大、正立的虚像C.等大、倒立的虚像D.缩小、倒立的实像10、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图中可以较全面、正确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A: B:C: D:11、如图所示,铁块长为_______cm12、小明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如图甲),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2)如图乙,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成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如图甲),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1)该小组同学应该选取两根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做实验.(2)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__.(3)如图乙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他们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_______.(4)该小组实验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5)此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40cm刻度处,对于此时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是放大的虚像B.一定是缩小的实像C.一定是倒立的实像D.一定是正立的虚像15、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
关于电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B: 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 拍摄时,两镜头中心间的距离约为D: 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倍的镜头焦距16(1)王丽同学将一只透镜放在眼前处玩赏时,被别的同学拍下了如图1照片。
据此推断该透镜的焦距满足条件_____ (用不等式表示)。
(2)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蜡烛、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如图2位置分布时(分别为、、处),光屏上收集到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实像。
据此判断这一只透镜的焦距_____ ;而此时某同学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滴到该透镜上(污染面积约为镜面的),则光屏上出现的新现象是:_____17、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眼睛.(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图中,正确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____图,其矫正做法是____图.18、某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1)如图1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
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
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上。
(3)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逐渐向_____(上/下)移动。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凸透镜向_____调整(上/下)。
(4)当蜡烛距凸透镜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是___ __ 、_____的实像。
该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_____(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5)当蜡烛从距凸透镜处以的速度匀速移到同侧的倍焦点时,则像移动的速度_____(19、如图,小明和小红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机给小强同学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是甲和乙,则( )A.小红离小强的距离近B.小明和小红离小强的距离相同C.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D.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20、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
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A: 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B: 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C: 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D: 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21、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或折射光线,使光路完整.22、(1)在如图1中完成反射光路、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2)如图2所示,蜡烛经凸透镜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请画出入射光线经透镜后的出射光线,并确定透镜焦点的位置(保留作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