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结题论文虞城县利民镇中心小学2016年4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实验报告一、实验的提出。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时代呼唤改革,需要有活力、有创新的教育。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由“厌学”转为“乐学”,引导小学生创新性地学习数学,已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热门、焦点。
在实践中,我以课堂教学为改革的突破口,经过反复酝酿和论证,在遵循素质教育目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上,进行了严密而谨慎的探索与研究。
我把教学着力点放在“激学”、“导探”上,采用“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组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努力实现“创新教”与“创新学”的和谐统一。
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彻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二、实验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创新式课堂教学实验以一切为了儿童的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
努力创设一个有利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改变旧的、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形成相应的创新式教学体系。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具体要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学生扎实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2)、营造轻松愉快数学环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5)、引导学生互评与自评,在评价中体验成功,在小结中巩固与提高三、实验的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创新式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愉快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新活动的导航者”,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四、“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具体操作。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是以目标为中心,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精心设置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合作探究目标的一种创新式课堂教学。
它的基本环节是:以趣激学一一自学尝试一一合作互动一一综合内化一一深化发展。
(1)、创设情境,以趣激学。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乐”中“创新”。
教师在这一环节上通过复习旧知识,做好知识迁移准备,并努力创设有利、积极的学习情境。
可采用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故事问题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求新知,使学生熏陶在浓厚的学习氛围里。
这样有利于学生思路开阔,思维启发,进而进发出创新火花。
(2)、自学尝试。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
自己逐层发现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根据提纲初步进行观察、思考,试探、实验。
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中体验智力活动的乐趣,产生稳定的学习情绪。
教师则要善于以学生意态为中心,适时指导,让学生“疑”中“创新”。
(3)、合作互动。
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相互讨论,合作尝试,发挥每个人的优点。
在协作中,学生之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交互式的思维网络。
并通过尝试练习、讨论分析,进而取长补短、扩大眼界、开阔思维、产生一个人难于想到的新思维、新思路、新方法。
即引学生“动”中“创新”。
(4)、综合内化。
就是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作出相应结论。
教师重点示范、精讲,帮助学生综合小结,并通过“试一试”练习,指导学生边自我评价边纠正,将知识上升到理论层次。
即让学生“理”中“创新”。
(5)、深化发展。
这一环节通过组织综合练习,强化对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突变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大好时机。
同时,在教学中,我设计多种练习层次组成的体系: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形成思维训练网络,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即放学生“练”中“创新”。
五、实验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在实验中创设愉快的课堂情境,以趣激学,寓教于乐,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成效的愉悦感:乐学—爱学—活泼学—创新性地学。
这是创新学习的“前提”。
(2)、创新性原则。
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现代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运用目标性教学原理遵循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认知规律,支持学生标新立异、求疑探新的想法,掌握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
这是创新教学的“灵魂”。
(3)、活动性原则。
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强调动脑、动手、动口,增加开放性、实践性时间,促进知、情、行和谐发展。
这是创新教学的“桥梁”。
(4)、有序性原则。
根据实验方案和计划,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
让学生有领会新模式的时间,体现从易到难、由表层研究到深层探求的递增性。
这是创新教学的“基础”。
(5)、主体性原则。
在创新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创新教的导体,学生是创新学的主体,而两者又是导、主相互关系。
教师充分发挥导体创造性,用各种创新教的手段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是创新教学的“保证”。
六、实验注意内容。
(1)、注意灵活处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和各个环节。
(2)、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4)、注意协调好互动合作学习的“创新教”与“创新学”的关系。
(5)、注意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方式与效果。
七、实验过程与效果。
在整个实验期间,我注意作出实验质量的对比分析,注意积累、不断完善,贮存有关数据,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孩子们带着创新学习的乐趣学习数学。
(1)、学生学习数学态度兴趣盎然。
实验前,我对实验小组进行了抽测,采用问卷式调查,收集了有关数据:“每天最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3%;“认为一定要减少数学课程”的学生占总人数52%;“我认为数学作业最难、很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4%;“喜欢看数学课外读物”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长大后有信心成为一名数学家”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13%。
实验后,“每天最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6%;“认为一定要减少数学课程”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13%;“喜欢看数学课外读物”的学生占总人数87%;“长大后有信心成为一名数学家”的学生占总人数65%;“我认为数学作业最难、很烦”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4%。
现在,学生已从过去单一、沉闷的课堂气氛里解脱出来,上数学课兴趣倍增、情绪高涨,每节课都沉醉在愉快的学习游戏中。
他们积极发言、思维活泼。
(2)、学生学习数学负担根本减轻。
以前课堂教学,教师占了大量时间,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少。
“小组合作学习”创新式课堂教学的提出,就是立足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出发点。
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引发探究问题,进而讨论、综合、运用知识。
这样的教学,教师讲的少、学生动的多,花时少、收获大、效果好,课本作业基本在课堂上完成。
表1:作业练习情况对比通过表1,对比实验的抽查,实验小组平均每节课可练习12题,错误率只有8%左右,课外作业也只是布置一些动手操作性实践题,不用交给老师批改;而对比班平均每节课只练习8题,课外作业近1小时,错误率超过25%。
实验后的学生从心理上根本减轻了课业负担,不需加班加点补课,不搞题海战术,课余有充足时间活动、交流,这就真正让他们从繁重的作业堆见解脱出来。
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探知、创新,从而达到发展儿童综合素质的要求。
(3)、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实验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创新学习能力明显改变。
学生积极投入参与,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带着“为什么”的创新学习已成为一种习惯。
如表2和表3:表2:自学能力对比表3:主动创新能力对比(4)、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提高。
由于“激趣引探”创新式课堂教学的思想明确,操作简明、能学易用,深受师生们喜欢,因此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如表4:实验前后数学成绩优秀率对比从表4的优秀率可看到:实验前,实验小组与对比小组学生数学成绩的优秀率基本一样,无明显差别。
实验后,实验小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充分说明了“小组合作学习”创新式课堂教学的功效之处。
实验班里涌现了一批数学素质较好的学生,出现了一些数学苗子,实验学生的数学基础扎实,兴趣浓厚,思维灵活,能力较强,现已形成了:乐学一爱学一活泼学一创新性地学的学风。
他们在学校数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反映出实效性的成果。
与此同时本人所写的论文:《激发兴趣,合作探索,开拓创新》和《互动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凸现》均荣获镇优秀教学论文奖。
八、思考与分析作为实验教师应该坚持不懈地学习理论知识,敬业爱岗。
只有在充分学习、掌握好现代教育现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转变观念,领会实验思想、精神实质,才能搞好实验。
否则,实施创新教学将是盲目而无效的实践。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创新式课堂教学,教师应紧紧把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个情境教学,考虑如何为不同学生设置有利的学习情境至关重要,它的设计好与差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学习。
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创新式课堂教学,“创新教”与“创新学”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相互联系,形成互动关系,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爱、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探索,开拓创新。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逐渐减弱,而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
学生从学会尝试、实践探索和互动合作中不断提高,最终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