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至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
2、地热增温级: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
3、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4、软流圈:在地下深度60-400km范围内,震波速度明显下降,这一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因此又称为软流圈。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6、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7、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8、晶质体: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9、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10、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11、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12、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
13、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14、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不同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
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15、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
16、同斜褶皱:由一系列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倒转褶曲所组成的褶皱,称为同斜褶皱。
17、等斜褶皱:如果一系列相连的倒转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不仅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其倾角几乎相等,这样的褶皱称为等斜褶皱。
18、断裂构造:地壳中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19、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20、标准化石:演化最快、水平分布最广,鉴定地质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
21、指相化石:凡是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且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22、内生矿床: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有用组分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
23、外生矿床:在地表外力作用下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24、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和土体(岩土)空隙中各种不同形式水的总称。
二、选择题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2、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3、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4、下列哪种元素不是地壳中占98%以上的8种主要元素之一(C)A、硅B、铁C、铜D、镁5、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B)组成A、钾铝层;B硅镁层;C、铁镁层;D、硅铁层6、下列作用不属于外力地质作用的是(C)A、分化作用B、搬运作用C、变质作用D、沉积作用7、下列作用不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D)A、地震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成岩作用8、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A、云母B、石英C、煤D、自然金9、下列离子对不能进行类质同像离子置换的是(D)A、Mg2+和Fe2+B、Zn2+和Fe2+C、Cr3+和Al3+D、Na+和Fe3+10、下列哪组矿物属于同质多像矿物(B)A、白云母和黑云母B、石墨和金刚石C、赤铁矿和褐铁矿D、正长石和斜长石11、裂隙式喷发以哪种岩浆性质为主(C)A、酸性B、中性C、基性D、超基性12、宁静式以哪种岩浆性质为主(C)A、酸性B、中性C、基性D、超基性13、爆裂式以哪种岩浆性质为主(C)A、酸性B、基性C、中酸性D、中基性14、沉积岩成岩过程中剥蚀作用后是什么作用(B)A、风化B、搬运C、沉积D、成岩15、沉积岩成岩过程中搬运作用后是什么作用(C)A、风化B、剥蚀C、沉积D、成岩16、下列哪种是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B)A、糜棱岩B、矽卡岩C、片麻岩D、混合花岗岩17、下列哪种是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C)A、糜棱岩B、矽卡岩C、片麻岩D、混合花岗岩18、下列哪项不是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D)A、方向性B、周期性C、阶段性D、继承性19、下列哪些构造属于浑圆型褶曲(C)A、短背斜B、短向斜C、穹窿D、地堑20、下列哪项褶皱组合为隔档式褶皱(A)A、宽阔平缓的向斜和狭窄紧闭的背斜交互组成B、宽阔平缓的向斜和狭窄紧闭的向斜交互组成C、宽阔平缓的背斜和狭窄紧闭的向斜交互组成D、宽阔平缓的背斜和狭窄紧闭的背斜交互组成21、下列哪项褶皱组合为隔槽式褶皱(C)A、宽阔平缓的向斜和狭窄紧闭的背斜交互组成B、宽阔平缓的向斜和狭窄紧闭的向斜交互组成C、宽阔平缓的背斜和狭窄紧闭的向斜交互组成D、宽阔平缓的背斜和狭窄紧闭的背斜交互组成22、下列哪项不是新构造的类型(B)A、大面积的拱形构造C、大范围的地层倾斜C、断块构造D、挤压褶皱构造23、下列哪项地震是全球最主要的地震(A)A、构造地震B、火山地震C、冲击地震D、诱发地震24、下列哪项是年代地层“界”的符号(D)A、PTB、SC、P2D、Mz25、下列哪项不是太古宙地史特征(C)A、缺氧的气圈和水体B、岩浆活动频繁C、古地台形成D、原核生物出现26、下列哪项不是元古宙地史特征(B)A、贫氧的大气圈B、岩浆活动频繁C、古地台形成D、真核生物出现27、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D)A、笔石B、珊瑚C、半淡水鱼D、三叶虫28、发生在晚古生代的构造运动称为(B)A、加里东运动B、海西运动C、太平洋运动D、喜马拉雅运动29、联合古陆形成于(B)A、早古生代B、晚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30、世界上重要的造煤时代有()①奥陶纪②志留纪③泥盆纪④石炭纪⑤二叠纪⑥三叠纪⑦侏罗纪⑧古近纪A、①②③④B、③④⑥⑧C、④⑤⑥⑦D、③⑤⑥⑧31、燕山构造阶段属于(B)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元古代32、西高东低、百川东流的地势是哪个时代完成的(D)A、白垩纪B、古近纪C、新近纪D、第四纪三、填空题1、地磁三要素为: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3、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4、地球内部有两个一级不连续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5、矿物晶体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可分成2类:单形和聚形。
6、根据化学成分,矿物可分为5大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和含氧盐矿物。
7、火山喷发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8、深成侵入岩主要产状有岩基、岩株。
9、成岩作用包括压固、胶结、重结晶等方式。
10、沉积岩构造主要有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等。
11、碎屑岩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质2部分物质组成。
12、引起岩石变质的因素有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等。
13、岩层的产状三要素为走向、倾向和倾角。
14、根据不同产状,岩层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
15、受外力作用,岩石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3个阶段。
16、褶曲基本形式有背斜、向斜2种。
17、节理按成因可分为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两类。
18、节理按产生节理的力学性质可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两类。
19、根据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分类,断层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枢纽断层。
20、从剖面上看,断层的组合类型有阶梯状、叠瓦状、地堑、地垒等。
21、世界地震可分为四个地震带,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和大陆断裂谷地震带。
22、地震预测研究包括地质、统计、物理三个方向。
23、地震预报内容包括地点、时间、强度三个方面。
24、根据沉积环境可以把沉积地层分为海相、过渡相、陆相3大类。
25、震旦纪时期,南半球形成一个稳定的联合古陆,称为冈瓦纳古陆。
26、早古生代划分为3个纪,即为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
27、发生在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
28、志留纪末期,北美板块和欧洲板块对接,初步形成劳亚古陆。
29、晚古生代划分为3个纪,即为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30、裸蕨时代指的是泥盆纪。
31石炭二叠纪又称蕨类时代。
32、晚古生代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是指从无脊椎到有脊椎和从水中到陆上。
33、中生代在植物界又可称为裸子植物时代,在动物界又可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34、从中国和东方来看,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包括2个阶段,一个印支运动,另一是燕山运动。
35、新生代划分为3个纪,即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36、第四纪大冰期可划分为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
37、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也是第四纪生物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38、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4个阶段。
39、按照工业用途,矿产可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
四、简答题1、全球地热流值分布有哪些规律?①全球平均地热流值为1.47±0.74HFU,大陆平均地热流值为1.46±0.46HFU,,海洋为1.47±0.79HFU,大陆和海洋平均地热流值几乎相等。
②地热流值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
海洋中,洋中脊最高,海沟最低;在陆地上,不同时期形成的岩石或构造单元,从古到新,地热流值表现为由低到高的趋向。
③地热流值与岩石圈厚度有关,岩石圈越薄,地热流值越大;反之,则越小。
2、如何区分喷出岩和侵入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这种活动称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动。
喷出地表的岩浆在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称喷出岩。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这种岩浆活动称侵入作用。
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深成岩;在浅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浅成岩。
二者统称侵入岩。
3、简述鲍温反应系列。
从高温到低温岩浆结晶过程包括两个并行的演化系列:一方面为属于浅色矿物(硅铝矿物)的斜长石的连续固溶体反应系列,即从富钙斜长石向富钠斜长石演化(也就是从基性斜长石向酸性斜长石演化);在这个系列的演变过程中,矿物的晶体格架没有很大的变化,只是矿物成分发生连续的变化,实际上是连续的类质同像过程。
另一方面为暗色矿物(铁镁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即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的顺序结晶;在这个系列演变过程中,前后相邻矿物之间不是成分上的连续过渡,而是岩浆同早期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新矿物,相邻矿物的结晶格架也发生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