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的写作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新闻写作,感到非常荣幸。
下面我要和大家一起简单地学习一下消息的写作。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常用文体,它是对社会新近发生或发现的重要客观变动状况所做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
消息就是新闻。
之所以把它称为“消息”,是要在新闻的体裁上把它与其他新闻报道的体裁区别开。
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而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体裁。
消息的主要任务就是报道动态新闻。
因此是各种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新闻报道体裁之一。
消息的体裁具有这几个特点:一个特点是集中报道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所有的新闻体裁都是在报道事实,但是报道事实的方式和方法差异甚大。
消息报道事实的特点是单刀直入式地报道事实的本质和真相,对于新闻事实的某些细节、某些过程、某些情趣可能不会过于关注,它特别关注的是展示新闻的主要内容和本质意义。
二个特点是简洁概括、快速报道动态新闻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地报道新闻事实,它需要满足的是受众快速了解最新新闻动态的需求,因此,简洁的语言是消息行文的要求与特点。
三个特点是具有独特的文体结构形式消息在新闻传播中担负的任务是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受众,因此,百余年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体至今在消息的写作中占据着稳固的统治地位,这就是“先重后轻”的倒金字塔结构。
这一结构的本质要求是: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告诉读者。
消息的结构一般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开头的一段称为“导语”,把消息中最主要之点写在导语里面;有的消息,在导语后面的一段是副导语,即对导语的补充或者进一步的说明;再次是新闻主体,即消息所报道的主要的新闻事实——消息主体部分,有的是用一个段落来写,有的则用几个段落来写,这要看新闻事实的简繁来定;再次是新闻背景,即交代新闻事实发生的大的环境,包括宏观的环境、历史的背景、潜在的原因、各方面的反响等等。
当然,新闻背景的位臵并不是固定的,有的时候它可以插在导语的后面,有的时候它可以插在主要的新闻事实当中。
这里不做赘述。
一、导语的写作导语,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
无论是多么有造诣的新闻记者还是最具权威的新闻学者,在谈到新闻导语的写作时都会怀着敬畏之心。
可见导语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从导语的作用说起。
(一)导语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
导语高度概括着新闻事件的面貌,集中表现着新闻的核心内容,快速传递着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它所反映的是最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
第二个作用是,吸引读者。
导语不仅是一篇新闻的提高,而且是一篇新闻的导读。
读者是否愿意继续把新闻读下去、往往要看新闻的导语对他们是否具有吸引力。
第三个作用是,建造新闻展开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关系。
一个好的导语,实际上已经建造了展开新闻报道的逻辑顺序与基本构架。
(二)导语的类型在介绍导语类型之前,有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报道展开形式,也无论你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文字技巧,请记住,一定要用新闻事实去支持你的导语。
如果没有货真价实的事实内容,你写的就不是新闻导语了。
导语的类型,一个分类系统是从新闻的内容展开方式上对导语进行分类。
这样分两类:直接式导语和延迟式导语。
另一个分类系统是从报道的文字表现方式上对导语进行分类。
有概括式导语、提问式导语、评论式导语、对比式导语。
1、直接式导语:直接式导语也被称为概括式导语、硬新闻导语。
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从第一句话开始就集中描述新闻事件的主题。
在第一自然段就已经把构成新闻的五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结果,交代出来。
它不事渲染,不设悬念,不予铺张,完全用新闻事实自身的力量,即新闻事实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去吸引、打动读者。
实例:[本报讯]欧洲大战与昨天拂晓爆发。
(1939年9月20日《纽约先驱论坛报》:《德军入侵波兰欧战爆发》)。
[路透社(1963年)11月22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遭到刺客枪击身亡。
这都是非常精炼的导语,就一句话,非常简单,但传达的信息非常重要,它告诉了读者想知道的内容,即使你不往下看,也会知道整篇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了。
直接式导语非常适合于对突发性新闻、重大新闻、时间性强的新闻的报道。
因为这些新闻是读者需要快速了解的信息,读者没有任何时间和兴趣在索取这类新闻的过程中去玩味记者制造的文字游戏。
在写作直接式导语的过程中,要针对新闻的重点,对这些要素,根据这个要素合成导语。
为了突出最重要的新闻要素,要根据新闻价值的标准,准确果断地对新闻要素进行取舍。
不要在导语中追求展示信息的全面和详尽,只需追求批漏信息的核心与要点。
请看下面一则报道:[(2003年)11月26日消息]11月29日至12月1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将在意大利罗马举行。
11月25日,该组织公布了2003年度《世界食品不安全形式报告》。
据报告提供的数据,目前全世界共有8.42亿人处在饥饿中,这一数字比去年增加了2700万。
这则新闻报道报道的核心内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全球超过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
导语中涉及的要素包括:何时:11月29日至12月10日何时:11月25日何地:意大利罗马何人:联合国粮农组织何事1: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将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何事2:该组织公布了2003年度《世界食品不安全形势报告》何事3:据报告提供的数据,目前全世界共有8.42亿人处在饥饿中,这一数字比去年增加了2700万。
把上面如此庞杂的信息都堆放在导语里,怎么能够突出说明主体新闻要素?这条新闻如果按照新闻要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列,可能会得出下面的结果:何事1:目前全世界有8.42亿人处在饥饿中,这一数字比去年增加了2700万。
何事2: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2003年度《世界食品不安全形势报告》透露了这一消息。
何时:11月25日是这一报告的发表时间。
按照这样的重要度对新闻要素进行分解后,我们会写出这样的导语。
目前全世界有8.42亿人处在饥饿中,这一数字比去年增加了2700万。
联合国粮农组织11月25日公布的2003年度《世界食品不安全形势报告》透露了这一消息。
联合国粮农组织当年的工会会议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议程,不必放臵在导语里。
直接式导语是检验新闻写作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自己写作的直接导语,就可以发现自己是否能够准确地识别新闻要点,是否能够清晰了解受众的需求,是否能够使用简洁的文字单刀直入,直取新闻的核心。
2、延迟式导语:延迟式导语也被称为间接式导语、特写导语、软导语。
它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不在导语最开始的时候直接告诉读者新闻中最关键的信息,而是用情节、引语、细节、故事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读者的兴趣、疑问、好奇心或者是求知欲,借此带领读者走进新闻事件的核心。
延迟式导语通常不在报道突发性新闻、重大新闻、时效性很强的新闻时使用。
这种导语通常用于故事性、趣味性强的新闻、新闻特稿等新闻的写作。
很多后续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也经常使用这种导语。
延迟性导语最为吸引读者的地方,就是它的趣味性、可读性。
一个成功的延迟性导语会对读者造成一种不可摆脱的吸引力,吸引读者思维向新闻的深处走去。
例子:警官感觉到有一支扣紧扳机的枪顶着他的头。
“我要杀了你”。
身后一个声音说。
“我看不见是谁,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警官本能地打掉了枪,把嫌疑犯按倒在地上,给他上了手铐。
嫌疑犯是个12岁的男孩。
枪是一支玩具枪。
“它看上去像一支0.38口径的短筒左轮手枪,”警官是有5年军龄的老兵,他说,“这是支使用纸弹的玩具枪”。
这个事件对于那个男孩来说可不是个玩笑。
他被指控为袭击法律授权的警官而遭到逮捕。
这是用特写手法写作的一则新闻导语。
在第七个自然段,才告诉读者那名搞恶作剧的12岁的男孩被捕了。
这就是延迟式导语的表现手法。
3、概述型导语:这是对新闻的核心内容用概括的方式或者说直接叙述方式写成的导语。
它简明扼要地交代新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和意义。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新闻核心,这是直接式导语中经常使用的文字表达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中,这种方法使用得很普遍。
这里不赘述。
4、描述型导语:这是通过对新闻的一个场景、一个情节、一个景物、一个画面进行描述写成的导语。
它可以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使读者产生一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导语的写作受到新闻内容本身的制约,也就是说,新闻本身一定要有感动人的可供描述的场景、情节、景物和画面。
写作这种导语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不要过分渲染、喧宾夺主;二是要注意在描写中推进新闻的叙述。
你的任务不是玩弄文采,而是报道新闻。
下面的两则导语能让我们看到描写的力量。
实例:18声巨响结束了近10个月的奉节老城的爆破,在9栋大楼几乎同时坍塌掀起的烟尘中,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奉节,将随三峡水库的建成而长眠江底。
多么威武神气的猫头鹰!一对大眼睛正在扫射着什么,翅膀微微耸起,看来它准备振翼飞扑过去,抓住那只狡猾的大田鼠。
这只用棕榈树桩雕琢而成的猫头鹰,最近飞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展览会”上栖息。
5、提问型导语:这种导语的写作方法是,直接提出一个关系到新闻核心事实的问题,将读者的注意力瞬间集中起来,然后,立即公布问题的答案,从而披露新闻的核心内容。
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刺激读者的好奇心,引起读者的兴趣,有助于读者精确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
例: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里?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勘测的结果表明:长江的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比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还要长,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
提问型导语需要掌握三个技术要点:一是所提问题一定要让读者发生普遍的兴趣;二是所提出的问题紧扣新闻主题;三是尽快提供让读者一目了然的问题解答。
要记住,当你设计的问题不能出人意料、不能引人注意、不能发人深省的时候,就不要用提问型导语。
另外还有评论式导语,因为这种导语不好掌握,容易在评论中带有作者自己的观点与好恶,就是许多记者也不免出现这个问题,所以这里不做介绍了。
其他内型的导语,包括一切可以运用的文字手段和技巧都可以用于新闻导语的写作,如:拟人、借代、对比、排比等等,都可以运用。
因为属于较高的写作技巧,这里也不一一介绍。
(三)如何发现导语要想写出好的导语,发现构成导语的新闻事实是前提。
如何才能发现构成导语的新闻?基本方法就是要根据新闻价值去判断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因素。
导语需要选择什么样的事实?导语中选择的事实应该是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
然而这样的说法可能会让人感到茫然,特别是会让刚刚开始写作新闻报告的人不知所措。
因此,把这个标准细化为下面的提示:1、最新的事实2、对受众(读者)最有影响力的事实3、对受众(读者)最有实用价值的事实4、最具人情味的事实辨识新闻导语中需要的事实,比辨识新闻本身难度要大,它需要记者熟悉受众的状况,深刻了解新闻的全貌和本质,在此基础上,动用更敏锐的观察、更准确的判断,捕捉住导语所需的事实材料,构造出吸引受众的精彩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