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琪的礼物》教案课前预习熟读课文,认知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故事情节。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内容,理解主题。
评价任务:1、深入文本,品味关键词语。
2、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主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爱情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对爱情的渴望;“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是坚贞不移的爱情宣言;今天,我们就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一起去领略那份真挚纯洁的爱情。
二、自主学习5分钟时间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生字词,了解作者。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馈(kuì)赠抽噎(yē)吝(lìn)啬(sè)鹌(ān)鹑(chún)晦(huì)涩忐(tǎn)忑(tè)不安玳(dài)瑁(mào)啜(chuò)泣(学生互批互查,纠正错误,也可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和大家一起交流。
)2、欧·亨利是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和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他的代表作品有、。
三、交流研讨活动任务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参考:一对贫困的年轻夫妇为互赠礼物而忍痛卖掉引以为豪的长发和金表,却换了不再起作用的发梳和表链的故事。
(学生把答案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位互相交流,然后在全班展示。
)活动任务二问题:作者为什么能把原本无聊的一件事写得那么好?你能不能根据刚才概括的故事情节试着扩充这篇文章?在扩充的时候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学生活动:1、时间:圣诞节前夕2、人物:德拉和吉姆3、地点:租来的房子里。
⑴为什么要租房子?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经济拮据。
⑵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他们经济的拮据?学生深入文本,圈画关键词句,并评析。
示例:“一元八角七。
……”这一段写出了德拉手里没有多少钱,这一元八角七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艰难攒下的,生活的确不富裕。
学生回答预想:①“乞丐夫妻”这个词写出了他们面临的窘况。
②“楼下的门道里有个信箱,可从来没有装过信,还有一个电钮,也从没有人的手指按响过电铃。
”这里写出了他们因贫穷而门庭冷落,无人往来。
③“迪林厄姆”的字母也显得模糊不清,似乎他们正严肃地思忖着是否缩写成谦逊而又讲究实际的字母D。
这里写出了吉姆收入缩减,也没有钱对名片进行修缮或更换。
④“明天就是圣诞节,她只有一元八角七给吉姆买礼物。
……”写出他们家入不敷出的拮据状况。
⑤“两扇窗子之间有一面壁镜。
……德拉身材苗条,已精通了这门子艺术。
”连一面完整的穿衣镜都没有,照镜子是一门子艺术,这些读来让人心酸,但作者用了幽默的笔调来写,就淡化了悲哀的味道。
⑥“她穿上那件褐色的旧外衣,戴上褐色的旧帽子”衣服、帽子都是旧的,圣诞节到了也没买新的,足见经济的拮据。
4、事情的起因:圣诞节要到了,西方有互赠礼物的惯例和风俗。
5、事情的经过:⑴德拉想给吉姆买什么样的礼物?参考:一件可心的礼物,一件精致、珍奇、贵重的礼物——至少应有点儿配得上吉姆所有的东西才成。
⑵这样的礼物显然不是一元八角七就能解决的,她去哪里筹钱呢?文中有没有伏笔?参考:卖头发。
学生读第10自然段。
⑶你从哪里看出德拉要卖头发?卖头发前后有什么表现?深入文本,找关键词句并评析。
学生回答预想:①“突然,她从窗口旋风般地转过身来,站在壁镜前面。
她两眼晶莹透亮,但二十秒钟之内她的面色失去了光彩。
”德拉因想到了自己的头发可以卖钱而兴奋,但一想到要剪掉她引以为豪的秀发又黯然神伤。
②11自然段。
剪发前的不舍。
独到这里,感觉很心酸,如果她有足够的钱,就不用去卖头发了,这实在是无奈之举。
③12自然段“裙子一摆,便飘出房门”这句中“摆”字和“飘”字用得传神,写出了德拉决心已下,义无反顾的样子。
④13自然段“奔上楼梯,气喘吁吁”反映出她心情的急迫。
⑤“快给我钱。
”没有讨价还价,简洁的话表明了急切的心情。
⑥“接着的两个小时犹如长了翅膀,愉快地飞掠而过。
”时间过得快,衬托德拉内心的愉快。
⑦“彻底搜寻”说明德拉为给吉姆买礼物的细心程度。
⑷最终买到了什么样的礼物?为什么要买这样的礼物?参考:白金表链。
因为吉姆的金表虽华丽珍贵,但用得是旧皮带而不是表链,他有时只偷偷地瞥上一眼。
⑸买到合适的礼物,德拉回到家里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参考:22、23、24自然段。
女为悦己者容,德拉不想因为外在的改变而降低了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位置,尽管她的担心是多余的。
6、事情的结局⑴吉姆给德拉带回了什么?参考:全套发梳。
⑵面对心仪已久的发梳和刚刚卖掉的秀发,德拉有何表现?参考:41自然段。
关键词:搂、泪水、微笑(体会德拉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
)⑶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味道?德拉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参考:心酸,无奈,幸福,温暖,爱别人,更要尊重别人的爱。
⑷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德拉深深地爱着吉姆。
那么,吉姆是否值得拥有德拉这样的爱呢?他也同样爱着德拉吗?文中对吉姆的描写并不多,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
示例:吉姆在27自然段出场。
“瘦削”、“严肃”、“可怜的人儿,他才二十二苏,就挑起了家庭重担!他需要买件新大衣,连手套也没有呀。
”这些都写出了年轻的吉姆是一个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尤其注意“连”字,说明他应该有钱买副手套的,可是他却不愿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
学生回答预想:①28自然段。
请同学们表演一下,愤怒、惊讶、不满、嫌恶该是什么样的表情。
既然不是这几种表情,那该是一种怎样的表情呢?揣摩他此时的心理和表情。
②描写吉姆语言、动作、神情的句子还有哪些?自由朗读31、34、36、37、38自然段。
③“吉姆非但不按她的吩咐行事,反而倒在睡椅上,两手枕在头下,微微发笑。
”这里写出了吉姆为妻子用秀发的代价奉献的爱心而激动,也为自己无法用这件礼物而自嘲。
⑸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当德拉在卖头发买表链的时候,吉姆也在奔波着为妻子买礼物,可是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情节也一一写出来呢?参考:夫妻俩为赠送对方圣诞礼物而卖掉自己的最宝贵的东西的目的、心理、经过基本相同,详写德拉有代表性,吉姆卖表等过程再详写就显得重复,这样详略得当地处理材料,文笔简洁,使中心突出。
德拉的活动是明线,吉姆的活动是暗线。
⑹如果双方都卖掉了自己最好的东西,同事又为对方买了件有用的东西,不是既实惠又照样能表达他们的爱情吗?小说为什么不这样写,而偏要写出阴差阳错、反差极大的结局?参考:首先,是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矛盾。
它们的反差越大,实用价值越没有实现,就越能突出其情感价值。
反之,物质方面满足了,功利性实现了,却会冲淡对情感的关注,削弱、降低甚至淹没了情感的动人价值。
小说主人公希望实现自己最动人的情感、最纯洁的爱情,不仅要牺牲自己最宝贵的物品,而且要使自己所买之物与对方最宝贵的物件相匹配,双方都这样想,结果必然阴差阳错,适得其反,不仅无用,连原先的用途都丢光了。
但正是这样,却强烈地彰显了最动人的情感,鲜明地突出了最纯洁的爱情。
其次,小说情节如此出人意料地突转成哭笑不得的喜剧,双重期待落空,才能给人震撼性的效果。
这正是小说的美妙动人之处,这样的机缘巧合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作者构思的巧妙。
活动任务三探究题目的妙处。
1 、“麦琪”是谁?它在本文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作者说他们就是“麦琪”?参考:麦琪是耶稣诞生时从东方来的三位贤人。
他们赠送给耶稣黄金以示尊贵,乳香以示圣洁,殁药预示耶稣将受迫害而死。
德拉和吉姆都有贤人的品格,是有智慧的人,都有颗金子般的心,他们宁愿为了对方而牺牲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因此作者说他们就是“麦琪”,这是给予他们的高度赞扬。
自由朗读最后两段,齐读“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至最后。
2、这里的“礼物”仅仅指发梳和表链吗?它们有什么深层含义?参考:这里的“礼物”不仅指发梳和表链这两样圣诞礼物,更包含了主人公之间最纯真的爱。
四、检测点拨1、有人认为这两个人比较傻,可作者最后却说他们是最聪明的,你认为呢?2、学习了本篇文章,你觉得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到什么?五、反馈总结这节课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还原了故事情节,从中也体会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六、布置作业: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吉姆卖金表买发梳的情节写下来,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同位之间交流自己的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重在学生活动,让他们深入文本进行分析,在明确的问题的指引下去主动探讨文章的妙处,这样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