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科大学麻醉解剖学复习重点

中国医科大学麻醉解剖学复习重点

一、绪论学习麻醉解剖学是为了掌握人体局部配布规律,为学习其他临床医学和麻醉医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1人体结构概况:皮肤浅筋膜内有浅动静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皮神经分布深筋膜躯干部较弱四肢强上肢弱下肢强。

可形成筋膜鞘,阻止感染的扩散,其内注射局部麻醉药可达到最佳的神经阻滞效果。

肌、内脏、脉管、神经2麻解主要内容:动静脉血管穿刺定位、局部器官结构的定位,气管插管通道的解剖,椎管穿刺麻醉入路的解剖,心脏灌注与循环的解剖,疼痛的细胞、分子神经生物学基础,常见手术反射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二、头部1眶上切迹:眶上缘内中1/3处,有眶上神经和血管穿出,为眶上神经阻滞穿刺点。

沿切迹刺入0.5cm注药即可。

2眶下孔:孔口朝向前下内方,有眶下神经和血管穿出。

眶下神经阻滞定位:经眶外缘至上唇上缘中点做一连线,再经瞳孔中心做一垂直线,交点即为穿刺点。

针头朝外上稍偏后。

可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本方法适用于同侧上颌切牙至前磨牙的拔除,牙槽突修整及上颌囊肿刮治术和唇裂修复等手术。

3颏孔:位于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有颏神经血管穿出。

颏神经阻滞定位:经瞳孔中心做垂直线,与下颌骨上下缘中位线交点为穿刺点。

进针方向为向前内下稍偏后。

在漂唇术中该神经阻滞应用较多。

(注: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三点大概都在过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上下垂线上。

)4翼点5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蝶鞍两侧,是硬脑膜两层间前后狭长的不规则海绵状腔隙,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侧尖端。

其内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6三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三叉神经压迹处,包于硬脑膜两层间的裂隙内。

混合运动神经,其内特殊内脏运动神经纤维支配咀嚼肌运动;一般躯体感觉神经纤维接受面部、口腔及鼻腔的刺激。

三叉神经节阻滞定位: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方正对上颌第二磨牙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到达翼突基部,到卵圆孔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穿入卵圆孔,到达三叉神经节内,注药。

可有效缓解三叉神经痛。

(注:由于蛛网膜下腔延入三叉神经腔内,故少量麻醉药误入脑脊液中课引起意识丧失心搏骤停等后果)三叉神经位于颅中窝,颅中窝为颅底骨折好发部位,且多发生于蝶骨中部和颞骨岩部。

三叉神经分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三支。

7舌咽神经阻滞定位:(1)从外耳道外口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进针,刺入1.25-2.5cm,深度可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1.25-2.5cm可达颈静脉孔下方,注入局麻药。

(2)从乳突尖与下颌角两者连线中点垂直进针,针尖过茎突前方少许,将药注入茎突前方。

该法可有效抑制呕吐反射,但易损伤迷走神经和副神经。

8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组成。

在蝶鞍上方围绕视交叉和灰结节周围形成环状。

9危险三角: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域。

因其与海绵窦交通且该处面静脉无瓣膜,故该区域发生化脓性感染时,可导致海绵窦血栓或化脓性脑膜炎。

10腮腺咬肌区:上:颧弓与外耳道下:下颌体下缘前:咬肌前缘后: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

11腮腺管体表投影:相当于自鼻翼与口角间的中点到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

可经腮腺管乳透进行腮腺管造影。

12腮腺内由浅至深: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耳颞静脉。

13面神经阻滞定位:面神经阻滞穿刺点在乳突前方0.5cm处,穿刺针方向与正中矢状面约呈30°角,针尖向内上方,深约2.5-4cm,达茎乳孔,针压面神经,出现面神经麻痹,给药。

可治疗面痉挛。

14下颌神经主干阻滞定位:病人口稍张开,在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中点处垂直刺入,针抵翼突外侧板基部时退针,转向后15°-20°角、上5°-15°角,刺过翼突外侧板后缘即至卵圆孔下颌神经出颅处,出现异感,注药。

适用于下颌骨及舌的手术。

15耳颞神经分布于外耳道、耳廓及颞区皮肤。

阻滞定位:近耳部的颧弓上缘约1cm的发迹触到颞浅动脉搏动,在搏动点同一水平处进针约0.5cm。

三、颈部1舌骨:C3C4椎间盘平面,可扪及舌骨大角,为寻找或结扎舌动脉标志。

此外也为颈外动脉结扎的常用部位2甲状软骨:上缘平C4椎体,为颈总动脉分叉处。

3环状软骨:平C6。

计数气管环。

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分界处。

环甲膜穿刺应用于急救中气道的建立。

4胸锁乳突肌:是颈部重要肌性体表定位标志,前缘和后缘是手术切口标志,后缘中点是神经点(颈丛阻滞)颈内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臂丛阻滞定位标志。

5颈动脉三角:前上:二腹肌后腹前下:肩胛舌骨肌上腹后:胸锁乳突肌6颈部相关神经阻滞定位①颈丛(C1-C4)阻滞:临床少用。

易损伤喉返神经造成声音嘶哑,易造成全脊髓麻醉,呼吸困难。

颈丛浅支阻滞: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为穿刺点,适宜于颈部手术如甲状腺、颈部浅表手术、锁骨内侧段骨折内固定术,呼吸功能障碍者禁用。

②臂丛(C5-C8、T1前支)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

入路一:肌间沟径路。

环状软骨水平线与肌间沟相交处为穿刺点,垂直皮肤略向足侧进针,当上肢出现异感或针尖触及颈椎横突为止,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注药。

此法可能误入椎管间隙;麻药也可能波及膈神经或星状神经节,造成呼吸困难;针尖可能刺破椎动脉,造成血肿。

入路二:锁骨上径路。

患者仰卧,头转向对侧,在锁骨中点上方1-1.5cm处刺入皮肤,针尖向内、后、下推进,直达第一肋,寻找异感,回抽无血和气体,注药。

易刺伤胸膜顶或肺尖,造成血胸、气胸。

入路三:锁骨下入路。

在肌间沟最低处,触到动脉搏动,向内压,在指外侧进针,沿中斜角肌内侧缘推进,传入腋鞘,稍向前寻找异感,注药。

并发症:气胸,膈神经及星状神经节阻滞。

入路四:喙突下入路。

在喙突下2cm刺入,外下倾斜10度推进,2次落空感至腋鞘,给药。

入路五:腋路法。

(少用)在腋窝中点触到动脉搏动,在指尖前方向腋腔顶刺入,刺破腋鞘时有落空感。

经腋动脉上注药可麻醉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经动脉下方注药可麻醉尺神经桡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③膈神经阻滞: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距锁骨3cm处,提起胸锁乳突肌,向内后方深入3cm,给药。

此阻滞法适用于顽固性膈逆、膈疝或其他需要膈肌活动暂时固定的手术注意:(1)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

(2)可能损伤喉返神经、颈交感神经。

(3)进针过深易致胸膜顶、肺尖损伤出现气胸④副神经:为自下颌角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经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上1/3交点至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点的连线。

(只需记住走形投影)7气管杈:气管在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其内面有一向上的半月状隆起,称气管隆嵴,为支气管镜检查时重要标记。

其内黏膜有丰富的迷走神经末梢分布,遇支气管导管刺激时,可引起反射性血压降低、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8气管切开术经过层次: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及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间隙9脉管相关①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投影于下颌角与乳突尖连线中点至右侧胸锁关节的连线,或左侧胸锁乳突肌两脚间的连线。

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静脉起始处稍膨大称颈动脉窦,可感受动脉血压升高的刺激,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末梢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

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有颈动脉小球,感受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并反射性地调节。

②颈内、外动脉的鉴别※(1)颈内动脉初在后外侧,继而转到后内侧(2)颈内动脉颈部无分支,颈外动脉有分支(3)暂时阻断试验③锁骨下动脉:相当于自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处凸向上方的弧形线,该线的最高点距锁骨上缘处约1cm。

④颈外静脉:为自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

小儿静脉穿刺以及临床观察静脉充盈程度及静脉压高低常用部位。

⑤颈内静脉:为颈部最粗大的静脉干,在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汇合处称静脉角。

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

颈内静脉体表定位※(1)前路:在颈动脉三角处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在搏动的外侧旁开0.5~1cm,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进针,指向胸锁乳突肌下端所形成的三角,与颈内静脉走向一直进针,针干与皮肤成30°~40°。

(2)中路:在三角肌的顶端约离锁骨上缘2~3横指处作为进针点,针干与皮肤成30°角,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尾端。

若未成功,针尖向外偏斜5°~10°指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的后缘,常成功。

(3)后路:胸锁乳突肌的外侧缘中、下1/3交点或锁骨上2~3横指处作为进针点。

穿刺时肩部垫高,头尽量转向对侧,针干保持水平位,在胸锁乳突肌深面指向胸骨柄上窝方向前进。

④锁骨下静脉穿刺锁骨下穿刺进路:选择在锁骨中、外1/3交界处,锁骨下方约1cm为进针点,针尖向内轻度向头端指向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前进。

10胸膜顶:相当于自胸锁关节至锁骨内、中1/3交点处凸向上的弧形线。

最高点高出1-4cm。

四、胸部1颈静脉切迹:胸骨柄上缘凹陷,平对T2、T3之间。

2胸骨角:平对T4下缘,两侧平对第二肋。

胸骨角平面为主动脉弓起止端、气管杈、食管第二狭窄、胸导管由右转向左的部位。

胸骨最下端剑突平T9。

3剑肋角:剑突与肋弓构成。

左侧剑肋角为心包穿刺常用部位。

4乳头:男性乳头一般在锁骨中线与第四肋间隙交界处。

5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肋或第七肋间隙。

平T7棘突6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时,可侵犯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

淋巴回流受阻,肿瘤细胞可转移至对侧乳房或肝。

7肋间神经:胸神经前支12对,T1有纤维参与组成臂丛,T12有纤维参与组成腰丛。

其余独立经行于相应肋间隙,称肋间神经。

T12行于十二肋下,称肋下神经。

(肋间由上到下为静脉、动脉、神经。

即VAN)肋间神经阻滞:①在骶脊肌外侧缘距后正中线约8cm进针,可阻滞整条肋间神经。

②腋前线进针,只能阻滞远端1/3。

自肋骨下缘进针,针尖稍向上刺到肋骨骨面,然后改变方向使针尖沿肋骨下缘滑过,再进针0.2-0.3cm注药。

可能刺破胸膜引起气胸。

8胸膜腔穿刺:于腋后线第7、8肋间隙,沿下位肋骨上缘进针,刺入肋膈隐窝。

①肋膈隐窝后部较深,易抽液。

②远离肺下缘,不会损伤肺。

③不会损伤肋间神经和血管。

入路:皮肤→浅筋膜→胸壁肌→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胸膜腔。

气胸穿刺常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隙进行9胸腔镜手术入路: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肋间肌→肋骨→胸内筋膜→壁胸膜。

10膈:(1)两个薄弱三角,胸肋三角、腰肋三角。

膈疝多发部位,肾、胸腔感染可通过腰肋三角互相蔓延。

三角后方为肋膈隐窝,故肾手术要注意保护胸膜。

(2)三个裂孔:主动脉裂孔,平T12。

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食管裂孔,平T10,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膈疝好发部位之一;腔静脉孔,平T8,内有下腔静脉。

11肺。

迷走神经和胸交感干分支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