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介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新课改和高效课堂要求我们必须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式,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高效课堂要通过课堂重构及转变质量增长方式来实现。
导学案介入课堂是很好的突破方式。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导学案介入小学语文课堂必须保证“一变”“一不变”。
变的是课堂结构、基本策略、导学手段等,不变的是语文课程的特征,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需要加强语言文字的必要训练。
一、处理好“教案”与“导学案”的关系
“教案”侧重于“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流程图;“导学案”侧重于“学”,是学生在教师有效“导”的前提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线路图。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教案”是“纲”,“导学案”是“目”,“纲”举“目”张,“导学案”必须是教师依据“教案”和学情,通过问题引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案”是“唇”,“导学案”是“齿”,“唇”“齿”相依,“教案”与“导学案”应水乳交融,相互辉映,一旦脱离,则“唇”亡“齿”寒,导学案便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二、导学案课堂必须“始出问题,归于问题”
1.课堂应该以问题为楔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课始,教师应反馈导学案预习效果,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敏锐地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探究的重点。
以此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全班交流。
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在反复读悟中解决问题。
这样既保持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又发挥了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2.课堂呈现的问题应该“激兴趣、低起点、层次化、贴生活、重体悟”
兴趣是生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问题应引起学生探究的渴望,要有“问题一出来,课堂一锅粥”的热烈探讨气氛。
要围绕教学目标,将问题逐渐深入下去,体现出层次性;要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三、导学案课堂新授课的课堂结构
第一课时(五环节)
环节一:预习展示,梳理问题
预设目标:通过反馈预习及学生预习生成的文本问题,师生探讨梳理出有价值的学生不易普遍解决的问题。
操作要领:新授课开始,开展小组互阅互批,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展示预习成果。
教师要利用课前对导学案中学生问题情况的掌握,有机调控集中梳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环节二:呈现问题,明确目标
预设目标:把学生不易“解惑”的有价值的问题确定为课时目标。
操作要领:小组内先梳理,有的问题学生相互能够解决,有的一时半会无法解决,需要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如课文的脉络层次、
主要内容等,就可以明确为课时目标。
环节三:梳理课文,初步学习
预设目标:通过整体感知文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初步感悟内容。
操作要领: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整体感知课文,再放手让学生自行探讨。
在理清课文脉络的主要内容后,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以及读悟来捕捉课文内在信息,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环节四:检测反馈,再次巩固
预设目标:依据课时目标设计内容实在、形式多样、有层次性、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个清晰的整理和巩固。
操作要领:当堂检测,采用小组内反馈、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等形式巩固所学。
环节五:总结收获,布置预习
预设目标:发挥评价功能,提升学生知识与情感认知,自然衔接第二课时任务。
操作要领:这个环节可以小组评价团队学习收获与个体自我评价学习收获结合、小组和个体相互借鉴,促进整体发展。
第二课时(四环节)
环节一:预习展示,呈现目标
预设目标:学生在导学案中自学的成果可能并不完善甚至不正确,这恰恰是我们课堂生成的绝佳资源和开展训练的课时目标。
操作要领:小组内开展讨论,全班集中交流,师生共同确立课时目标。
环节二:问题引路,展开自学
预设目标:个体围绕问题自学,批注自学感悟。
操作要领:以学生的问题作引子,开展课堂学习活动。
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自主学习,教师要融入学生的自学活动中,注意个别交流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为有效导学和课堂调控奠定基础。
环节三:合作交流,展示矫正
预设目标: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解疑析惑。
操作要领:开展必要的小组合作探究,推荐小组代表发言,采取个体补充和小组相互补充使学生参与面最大化,使问题明晰化。
环节四:检测评价,固学收获。
预设目标:通过互评互学,深化巩固所学。
操作要领:检测内容丰富,具基础性与思考性,反馈以集中交流、学生自主矫正与教师点拨辅助、评价促进深化进行。
以畅谈收获,巩固学习成果为结束。
四、导学基本策略
1.教学方法
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前提,敢于放于让学生自学、自由讨论、自我反思。
注重学法指导,点拨适时恰当,注重学生学习形式的多样,并作出积极的评价。
2.小组合作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宗旨,以形成习惯为本质,发挥团队集体智慧,要在问题受阻时运用小组合作,体现小组合作价值;要在学生互学时、互相批阅导学案时运用;要明确组长的组织榜样职责,激发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热情,增强团队荣辱意识;要有小组竞争和考核机制。
3.评价积极
以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
评价形式应多样化,有针对性、激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