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标志
名称
涵义
分析水平
微观组织行为
组织内的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
宏观组织行为
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
与组织目标的关系
正向组织行为
组织成员表现出的一切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
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成员表现出的所有阻碍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发展阶段
产生
1.工业革命时期欧文在企业中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实验
前者适合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的群体;后者适合简单性、相似性、临时性的群体。
6按群体的客观性划分(1)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指为研究和分析某一特定人群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群体。(2)实际群体。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群体。
7按群体存在的性质划分(1)参照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榜样群体,它的存在对人们有学习、借鉴和参照意义。设立参照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如何创建准备工作 创造条件 形成团队 提供持续支持
绩效影响因素外部环境 团队目标 任务性质 团队规模 团队构成 社会影响
高效团队建设核心价值观 绩效指标 技能组合 创造力
人际沟通
涵义: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
沟通方法:面对面沟通 书面文书 非语言或文字形式 电子媒体
改善人际沟通的方法:态度诚恳 注意选择合适时机 提高自己表达能力 注重双向沟通 积极进行沟通 要有勇气开口
地位高的成员:
通常比其他群体成员拥有更多背离规范的自由
更能抵制从众压力
群体成员间的互动受到其地位的影响
地位高的成员更自信
地位低的成员可能不太积极参与
群体创造力可能受损
凝聚力群体成员受到互相吸引并留在群体当中的意愿强烈程度
凝聚力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和绩效有关的群体规范,高规范下的高凝聚力会产生较高的生产率
2. “管理运动”潮流找那个人力资源管理的萌芽
3.工业心理学的创建
4.“霍桑试验”、“劳动宪章”与“人群关系运动”
发展
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个案分析法
模型法: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一般用在物理实验上。
第一章
关于人的理论
中:儒家 法家 道家
西:人啊,认识你自己
关于人性的认识
自然人:人是动物,具有动物有本能 情欲、学习能力、求生本能
经济人:人是高度理性的,其行为依据其理性思考。生性好争且很自私,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满足。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导论
组织
定义: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特征:目标 资源 环境 制度
行为
定义:人或动物表现的与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连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规律:目标律 本我律 动机率 强化律 遗传律 环境律 发展律 差异律
组织行为
涵义: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组织行为包括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一个人愿不愿意从事某项工作,干劲是大还是小,全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进行这项工作的动机及动机的强弱。
动机是鼓励和引导一个人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行动的内在力量。
形成过程:未知内容的新需求紧张不安知道内容意愿知道途径
意向外界实现机会动机
行为
定义:人或动物表现的与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连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三者模型:需要 (心里紧张 动机 行为 满足需要消除紧张 新的需要)激励模式
宽大效应 对自己的下属宽大处理,评价偏高。
投射推己及人,喜欢与自己相近的人。
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社会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既有的因式会使该人交往时作出符合因式的行为,也就是说其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
知觉管理:遵从他人 自我表现 给予好处 恭维他人
人格
涵义:是个体特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群体基础理论
定义: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类型:1按规模大小分:大、中、小群体(一般认为5-7人的群体效率可能最高)
2按发展水平分:(1)松散群体──群体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只是在空间和时间的结合,此种群体目标、结构和领导都不十分明确。
(2)一般群体。
群体的发展
形成阶段:总之、结构和领导都有很多不确定性
震荡阶段:充满群体内部冲突
规范阶段:具体强烈认知的群体结构固定下来
执行阶段:群体结构已经运转并努力实现目标
解体阶段:临时群体解散
群体动力
涵义: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互动过程。
动力:角色 规范 地位 凝聚力
角色 每一个成员在群体中变现出来的特定的行为模式
能力
概念:能力是人们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直接相关的心理特征,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性因素。
能力是个体完成某一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类型:一般能力 智力
特殊能力 飞行能力 科研能力 绘画能力 公关能力
创造能力 产生独特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
测量
管理 差异表现类型水平 类型 时间
意义员工的选拔与安置
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是人的心理上的主观感受。
需求的种类
标志
名称
内容
备注
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
对物质产品(包括生活用品与社会文化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
对知识、道德、人际关系、荣誉等精神领域的需要与追求。
需要的起源
生理性需要(初生性需要)
它是天然的,生物性的,原始性的需要,包括维持、发展和延续生命的需要。
理论流派 :气质类型体液说 抑郁型(神经质) 多血质(活泼型) 胆汁型(急躁型) 粘液质(怡静型)
血液说
内外向性格
人格特质论
五唯度模型(大五人格) 随和性 责任心 情绪稳定性 经验开放性 外向性
霍兰德模型 便于沟通 事业发展 工作安置
心理类型测量指标(P78)
如何运用MBTI理论自我了解和发展 事业和职业发展 机构和组织发展 团队建设与沟通 管理和领导培训,提升决策质量 人际关系辅导(沟通)
(2)P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也不喜欢X;
(3)P不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喜欢X;
(4)P不喜欢O,O喜欢X,于是P不喜欢X;
不平衡结构(1)P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喜欢X;
(2)P喜欢O,O喜欢X,P则不喜欢X;
(3)P不喜欢O,O喜欢X,但P也喜欢X;
(4)P不喜欢O,O不喜欢X,P也不喜欢X(负相关)
访谈调查法: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直接进行交流的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思辨某一问题。
问卷法: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实验法和心理测试法:根据已标准化的实验工具如量表,引发和刺激被测试者的反应,所引发的反应结果由被测试者自己或他人记录,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予以量化,描绘行为的轨迹,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社会人:人是社会人,其行为受到社会群体规范的制约。每个个体都受法律规章和伦理道德的制约。
复杂人:人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人是不同的,人是会变的,因此,人是复杂的。每一个人由于受社会教育的程度的不同和不断地接受着社会的教育,因此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需求价值理论
需要:组织行为学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的源泉,人没有需要,就没有动力。
有些学者认为: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性需要
(如猎奇、好动、探险以及感情的需要等)
社会性需要(次生性需要)
主要来自后天的习得,如成长、友谊和成就的需要等。
需要满足的来源
外在性需要
需要的目标(诱激物)由外部环境所支配,工作只是人们获得报酬的手段,是工具性的。
(A) 物质性 : 如工资、福利、房等;
(B) 社会感情性: 如信任、支持、表扬、尊重等。
(2)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中级阶段。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的,约束与抵制共存,但这种活动只具有个人意义。
(3)集体群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成员之间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起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3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A促进社会发展B阻碍社会发展C群体与个人联系程度
4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分⑴正式群体。为完成组织任务所建立起来的正规社会群体(命令型、任务型),这类群体分工明确,并受到法律保护。
三者相乘为正,则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否则不平衡,此时会产生焦虑,驱使恢复平衡。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思想、看法、信念、知觉)失调指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人们在经历认知失调后,会主动地驱使自己减少矛盾,恢复平衡。
态度的改变:群体影响法 活动参与法 信息沟通法

⑵非正式群体。人们之间以利益和感情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群体(利益型、友谊型),这类群体属于自然形成,一般不受法律与行政的保护与干预。
5按群体人员构成分(1)同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的相同或接近。
(2)异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沟通障碍价值观和利益冲突 职责规定不清 组织风气不佳 资源冲突 考核评价不当
基本类型建设性冲突:会给组织带来创意、活力和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
创新管理
态度
内涵: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特征:指向一定对象 内在心理倾向 相对稳定
心理结构: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意向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