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农村公路建设上投资力度的加大,各地区农村公路的建设里程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各地的路网通达深度和公路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积极拉动了公路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随着农村公路建设所占公路网比例的不断上升,路面状况逐年改善,通达深度逐年增加,农村公路建设随之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本文探讨了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村公路作为农业和农村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沟通农村与城市的桥梁,是连接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目前农村公路普遍存在技术等级低、服务水平低、通行能力差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公路只能简单解决农民的出行,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受制于基础设施这个“瓶颈”,农业没有形成产业化、规划化,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业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
因此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完善县乡路网布局,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地区发展不平衡
有些地方基础条件好一些,财力比较好,对农村公路的投入比较多,农村公路的发展就快一些,好一些; 而有些地方基础条件较
薄弱,地方能提供的支持比较少,农村公路建设滞后,影响了全省农村公路的整体硬化指标和通达率。
2、资金筹措难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 a. 利用中央投资和省市补贴; b. 县乡村三级政府的资金配套;c. 村民出资、出工或出地产材料及受益企业出资等措施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往往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且农村富裕程度不平衡,地理环境各异,公路建设投入受限,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公路建设。
3、部分项目建设质量不高
农村公路建设属于国家、省、市、县补贴,村镇集资配套修建的项目,受资金影响,在工程的建设结构、施工工艺等方面出现“可汤下面”的局面,导致局部工程质量不稳定,部分项目存在质量隐患。
4、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跟不上
按照有关规定,农村公路项目业主应由县级交通运输局或镇人民政府承担,但县级交通运输局除中央投资或上级补助资金外本身并没有资金来源,而乡镇考虑到自身的财力很有限,无能力筹集农村公路资金,也不愿意再加重公路建设的欠债包袱,同时为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利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把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下放到村委会做业主,这有悖于上级的要求。
另一方面,镇政府缺乏公路工程技术力量,所以农村公路质量管理主要靠
县交通主管部门。
由于农村公路点多面广数量大,农村公路管理所的技术人员又很有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人员不足。
5、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目前,农村公路养护政策不完善、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失养现象很普遍,路政管理还未触及村道,因此,这类公路损坏严重,造成财力浪费。
在农村公路大规模建设后,农村公路的长效养护机制和路政管理急需研究落实。
二、农村公路建设的对策
1、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
对农村公路建设实行目标考核制度,严格兑现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对优秀的建设管理团队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并推广他们的先进做法; 扩大路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县级路政可委派专人常驻镇政府,切实担负起镇、村道路路政管理,维护好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对超重超载车辆依法打击。
由于农村公路线长面广,仅靠目前的专职路政管理人员很难管理。
因此,建议聘用乡村路政协管员分片管理,协管员的主要职责是宣传有关政策,提供信息、及时制止侵路、损路事件。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农村公路规划要适应规划区域内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要与当地农村产业布局、乡镇企业发展、资源开发、自然地理等特点相适应,与国、省道干线公路规划相匹配,公路两边建房必须控制在建筑红线以外。
应遵循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在实现“大动
脉”畅通的情况下,逐步丰富“毛细血管”,避免出现“断头路”、“卡脖子路”以及干线公路施工时支线受损的现象。
建设农村公路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农民百姓的出行和运输问题,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应兼顾乡村客运站点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实用、规模适中、使用方便的简易站点,逐步提高农村班车的通达率和覆盖面。
3、依靠政策,拓展建设资金来源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核心是政策,关键是资金。
地方政府应完善农村公路筹资政策,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落实配套资金。
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利用外资”的体制,结合农村公路特点实行全方位筹资,在积极争取上级加大扶助的同时,不断加大地方的筹资力度。
确保农村公路资金来源最可靠的措施是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基金: 一是养路费中安排一部分; 二是手拖费中一部分;
三是各级财政预算收入中安排一部分; 四是企业或社会捐助。
另外,可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直接或间接筹集建设资金,通过拍卖道路冠名权筹措部分资金,挖掘公路沿线的广告效益,做好资金筹集文章。
4、加强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通过招标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监理和施工,项目法人对施工单位应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执行合同条款,施工单位应忠实履行合同,规范施工; 严格执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
企业自检”的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稳步提高工程质量。
项目法人应成立质安机构,专职负责质量和安全管理。
应委派专干常驻项目法人单位,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巡视和抽检,确保工程建设处于受控状态; 根据农村公路特点,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让群众监督管理的现场质量和安全控制体系,更好地实现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重视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工作,验收前,施工单位应完成竣工资料和竣工图编制,经监理和项目法人验收合格后保存。
验收工作由项目建设单位牵头,质监、设计、监理、施工和沿线村民代表参加,对照设计图和技术规范,结合内业资料,对设计、监理和施工质量进行现场检测、评分,只有被验收为合格的工程才能投入使用。
六是建立完备的质量档案,实行质量终身追究责任制。
5、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力度
建立有稳定资金来源的养护基金,由省、市每年投入和县、乡政府筹措一定比例的资金积累滚动使用; 设区市交通部门征收的其他机动车养路费以及分成的汽车养路费,县( 市、区) 交通部门征收的其他机动车养路费、收取的农村公路路产赔( 补) 偿费,可全额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建立行之有效的养护运行机制,建立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分级管理体制,以县级政府为主负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坚持农村公路自修自管、民办公助和民工建勤相结合的方针,形成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专群结合,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养护管理模式; 积极改革和完善符合市场运作规
律的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养护市场化,发挥农民自己建设自己养护的积极性。
总之,“想致富,先修路”是农村建设发展中的经验总结,在建设农村公路的同时,也要真正呵护好农村公路,不能只重视短期建设,更要重视长期养护。
要求农村公路坚持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使农村公路由修建为主转变为建管养并重,促进新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宗良.加强和规范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科技资讯. 2006(13)
[2] 梁国华,杨琦,马荣国.农村公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j]. 中国公路学报. 2007(06)
[3] 岳珍.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道路的关系探析[j]. 新西部(下半月).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