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解高考地理试题例谈
地理高考新课程考试大纲之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第一条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见分析地理信息在高考解题中的重要性。
地理信息一般有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
在高考中如果能够对试题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获取和解读”,结合扎实的基础知识等就可以保证地理高考的成功。
通过笔者引导学生课堂实践,咬文嚼字分析地理信息的方法在高考地理解题中的作用效果不错。
下面试举一例:
(2008年宁夏卷)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中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
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14分)
课堂分析:
讲解这道题前,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理解这道题的文字材料的意思?学生回答:看不懂,没有学过雾的形成。
我又说:请大家把文字材料中的关键词挑出来。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北温带季风气候,冷空气,水汽饱和等。
我说:这些都是关键信息,但是你们都忽略掉另外一个关键词:滞留。
现在你们再慢慢地把文字材料念一遍,分析总结本题中的冷空气滞留对雾形成影响。
经过学生重新思考和我的提示,“冷空气缓慢进入+滞留→水汽过饱和→产生浓雾”,抛开题目中甲、乙两路段的水汽条件,很明显冷空气由于密度大在地势低处更容易收缩下沉而滞留,因此乙路段受浓雾影
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
课堂总结
新材料、新背景形式的地理信息是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鲜明特点,一般难度也大。
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必须要根据题目把相关联的信息准确分析。
但是在分析这些信息时,一定要注意分析信息的完整性。
通过咬文嚼字的分析方法对全部地理信息慢慢地扫描,把每一个词字尽量都和题目找关系,找出可能有用的关系再进一步筛选,直到找出最有效的信息,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其实只要留心观察,很多所谓的高考难题材料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定的解题的“突破口”的,但是很容易被忽略。
只要通过咬文嚼字的方法准确找出题目的有效信息,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要点
(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
乙路段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