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种作业之动火作业安全培训

特种作业之动火作业安全培训


气瓶使用安全注意事项
5、气瓶不得靠近热源/可燃或助燃气体,氧气瓶和乙炔气瓶分别单独存放,
两瓶之间至少5米间距,且离明火装置不少于10米,夏季要防止日光暴
晒。
6、瓶内的气体不能全部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防止外界介质渗入。
7、使用氧气的操作人员,其手/手套/工具不得沾有油脂。
8、氧气和乙炔软管必须使用防回火装置,使用
课件编号
动火作业管理要求
❖ 风险分析 ❖ 系统隔离 ❖ 可燃气体检测 ❖ 通风 ❖ 气瓶安全 ❖ 电气安全
风险分析
申请动火作业前,作业单位应针对动火作业内容、作业环境、 作业人员资质等方面进行风险分析,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制定 相应控制措施。具体执行Q/SY1238《工作安全分析管理规 范》。
风险分析应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作业过程中火灾和爆炸的潜在危险分析和控制措施; —— 作业人员的工作习惯、经验及能力; —— 作业设备、机具; —— 受影响的区域,包括临近的其他作业和人员、周围环 境、系统管线、涵洞、地沟、地漏、下水井及设备材料等。
❖ 乙炔具有易燃易爆的危险性.
动火作业的危险
气瓶存放不规范
动火作业的危险
气瓶事故和原因
1、气瓶材质和加工方面的缺陷。 2、气瓶受热压力剧增:气瓶受阳光/明火/热辐射作用,气体受 热,压力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增长,超过气瓶材料强度极限而爆 炸。
3、气瓶介质充装过量:充装过量的介质受热(环境温度,暴晒), 瓶内气体膨胀,压力急剧上升而爆炸。
事件描述:2009年9月8日,某公司一工地一名员工在打磨坡 口作业时,作业产生的火花造成乙炔气管老化泄露处燃烧, 火焰炙烤使氧气气管外壁变软,最终导致压力较高的氧气气 管突然爆裂。
动火作业的危险
灼伤或烫伤
火灾造成人员的烧伤 焊接造成人员的灼伤 设备表面高温造成烫伤
……
动火作业的危险
机械伤害
周边作业环境 使用的设备工具 交叉作业 ……
对塔、罐、容器、槽车等设备和管线进行动火,要求:
1 . 清洗、置换和通风; 隔离,加盲板,上锁挂签;
2 . 检测可燃气体浓度; 3 . 达到许可作业浓度(小于爆炸下限的10%)才能进行动 火作业。
进入受限空间动火,要检测有限空间内气体:
1 .可燃气体浓度:可燃介质(包括爆炸性粉尘)含 量必须低于该介质与空气 混合物的爆炸下限的 10%(体积); 2 . 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 规定; 3 .氧气浓度应在19.5%~23.5%。
用于检测气体的检测仪必须在校验有效期内,并在每次 使用前与其它同类型检测仪进行比对检查,以确定其处 于正常工作状态。
动火作业
• 动火作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安全措施或安全工作方案的要求进行作业。 • 动火作业人员在动火点的上风作业,应位于避开油气流可能喷射和封堵 物射出的方位。特殊情况,应采取围隔作业并控制火花飞溅。 • 使用气焊(割)动火作业时,氧气、乙炔瓶必须固定立放;氧气瓶与乙 炔气瓶间距不小于5 米,二者与动火作业地点均不小于10 米,并采取遮 阳措施,不准在烈日下曝晒。搬运气瓶时,避免碰撞、振动,要戴好防 震圈、防护帽,避免火烤;严禁直接用吊车调运气瓶。 • 在动火作业过程中,应根据安全工作方案中规定的气体检测时间和频次 进行检测,填写检测记录,注明检测时间和检测结果。 • 动火作业过程中,动火监护人应坚守作业现场。动火监护人发生变化需 经批准。 • 动火作业完毕,应清理现场,确认无残留火种后,方可离开。
----电焊、气焊、钎焊、塑料焊等焊接切割; ----电热处理、喷灯、火炉、电炉、熬沥青、炒沙子等明 火作业; ----易燃易爆场所进行临时用电、电钻、砂轮、风镐及破 碎、锤击、黑色金属撞击等产生火花的作业和使用内燃发动 机设备。
动火作业的危险
火灾与爆炸 灼伤或烫伤 机械伤害 中毒或窒息(包括介质、焊接烟气) 紫外线及红外线辐射 触电 噪声 其他
4.1.8 铁路沿线25米以内的动火作业,如遇装有危险化学品 的火车通过或停留时,应立即停止。
4.1.9 使用气焊、气割动火作业时,乙炔瓶应直立放置,氧 气瓶与之间距不应小于5米,二者与作业地点间距不应小于 10米,并应设置防晒设施。
XXX知识培训
4.1.10 作业完毕应清理现场,确认无残留火种后方可离开。 4.1.11 五级风以上(含五级)天气,原则上禁止露天动火 作业,因生产确需动火,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 4.2 特殊动火作业要求 特殊动火作业在符合4.2规定的同时,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在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不应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作业; 2) 应预先制定作业方案,落实安全防火措施,必要时由安 全科安排专人到现场监护; 3) 动火点所在车间应预先通知安全科、生产科、设备科及 相关部门,使之在异常情况下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4) 应在正压条件下进行作业; 5) 应保持作业现场通风排风良好。
4、瓶内介质混装:最危险的就是氧气与可燃气体混装。
5、气瓶运输中受到剧烈振动或碰撞冲击。
6、气瓶操作不当(瓶阀开得太快,使减压器或管道中的压力迅 速提高,严重时会使橡胶圈等附件烧毁)。
7、气瓶管理混乱(可燃易燃气瓶与惰性气体气瓶搞混了)。
违规氧气、乙炔瓶混放
违规氧气、乙炔瓶混放
现场配置的灭火器,使该起事 件引起的明火得以迅速扑灭
倾倒后的油漆 被电焊火 花点燃
气瓶着火
乙炔气管着火
动火作业危险
乙炔气瓶
❖ 乙炔是易燃易爆的无色气体,略溶于水,易溶 于丙酮。其分子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氢和碳, 并放出大量的热,如果分解是在密闭空间进行, 由于温度升高,压力急剧增大,就可能发生爆 炸。
❖ 乙炔能与铜、银、汞等化合生成爆炸性化合物, 与氯化合生成爆炸性的乙炔基氯。
3、区别于其他气瓶。
气瓶使用安全注意事项
1、使用前,检查调节阀/流量表/气瓶/软管和防回火装置是否有泄 漏,磨损及接头松懈等现象。
2、开启瓶阀时缓慢操作,绝不可使用锤子/凿子/管钳等工具,避免 损坏阀门或造成事故。
3、先开启1/4圈以吹洗瓶阀内的油污灰垢, 操作人员应站在侧面,以防被气流和吹出 的杂物冲伤。 4、瓶阀和减压阀冻结时,严禁用火烤,可 用清洁的热水、蒸汽解冻。
动火作业的危险
机械伤害
动火作业的危险
触电
动火作业的危险
触电
动火作业的危险
触电
动火作业的危险
触电
动火作业的危险
中毒或窒息 封闭空间作业
通风系统不畅 没有穿戴防护用品 ……
动火原则
凡是可不动火的一律不准动火。 凡能拆下来的一定要拆下来移到安全地点动火。 确实无法拆移的,必须在正常生产的装置和罐区内
专用夹具保证软管和气瓶的可靠连接。 9、乙炔气瓶不可以卧倒使用,并绑牢防止其倾
防震圈
倒,阀盖始终放在气瓶上。
10、使用后关闭气瓶上的阀门,并释放调节 阻火器 阀和软管压力。
系统隔离
❖ 动火施工区域的隔离-在与周围操作设备或区域隔离时,应使用难燃材 料(耐火材料、滞燃材料)或不燃材料作为隔离材料。
❖ 动火施工区域应设警戒,严禁与动火作业无关人员或车辆进入动火区 域,必要时动火现场应配备消防车及医疗救护设备和器材。
❖ 与动火点相连的管线应进行可靠的隔离、封堵或拆除处理。动火前应 首先切断物料来源并加盲板或断开,经彻底吹扫、清洗、置换后,打 开人孔,通风换气。
动火作业 ❖ 能直接或间接产生明火的临时作业, 包括固定动火和临时动火。
如: 焊接 气割 切削 燃烧 明火 研磨 打磨 钻孔 破碎 锤击 使用非防爆的电气设备 使用内燃发动机设备 其他
举例:
防火防爆区域 打磨等情况也 列入动火控制 范畴!
临时动火
指在固定动火区域以外或易燃易爆场所能直接或间接产 生明火的临时作业。临时动火主要包括:
气瓶的漆色和标志
氧气瓶外表颜色天蓝色,瓶体打印氧(黑色)字样
乙炔瓶外表颜色白色,瓶体打印乙炔(红色)字样
溶解乙炔气瓶为什么外面涂白颜色
1、由于白色的色度远远小于其他颜色,可以较好地反射阳 光,避免瓶体高温,以增加气瓶的安全。
2、乙炔气体极不稳定,温度稍高或少有振动和撞击,便会 发生聚合/分解反应。由于这两种反应都是放热的,化学 反应产生的高温可以使漆皮变黑,便于操作人员及早觉 察,并做妥善处理,避免事故发生。
动火,需做到: ❖ 按要求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 ❖ 创建临时的动火安全区域。 ❖ 转移可燃物和易燃物。 ❖ 隔离措施。 ❖ 做好作业时间计划,避开危险时段。 一般情况下节假日及夜间作业,非生产必需,一律 禁止动火。 遇有6级以上大风(含6级)不准动火。
4.1 作业基本要求 4.1.1 动火作业应有专人监火,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现 场及周围的易燃物品,或采取其它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 并配备消防器材,满足作业现场应急需求。 4.1.2 动火点周围或其下方的地面如有可燃物、空洞、窨 井、地沟、水封等,应检查分析并采取清理或封盖等措施; 对于动火点周围有可能泄漏易燃、可燃物料的设备,应采 取隔离措施。 4.1.3 凡在盛有或盛装过危险化学品的设备、管道等生产、 储存设施及处于GB50016、GB50160、GB50074规定的 甲、乙类区域的生产设备上动火作业,应将其与生产系统 彻底隔离,并进行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后方可作业;因 条件限制无法进行清洗、置换而确需动火作业时按4.2规 定执行。
4.1.4 拆除管线进行动火作业时,应先查明其内部介质及其 走向,并根据所要拆除管线的情况制定安全防火措施。
4.1.5 在有可燃物构件和使用可燃物做防腐内衬的设备内部 进行动火作业时,应采取防火隔绝措施。
4.1.6 在生产、使用、储存氧气的设备上进行动火作业时, 设备内氧含量不应超过23.5%。 4.1.7 动火期间距动火点30米内不应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 或喷漆等作业。
危险根源
火灾与爆炸
(1) 系统安全措施不到位。如处理不干净、容器内存在死角、盲 板插加不合理、相连物料管线未隔开、阀门内漏等,动火时易发生 火灾爆炸事故。 (2)可燃、易爆介质吸附在设备、管道内壁表面的积垢或外表面的 保温材料中,如处理不干净,动火时会释放出来,易发生火灾爆炸 事故。 (3)生产动火点周围及下方存在易燃、易爆物品,如未清除干净, 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4)管理方面不按规定办理动火证、不执行动火证规定的安全措施, 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5)此外还有电气引起火灾、气瓶引起爆炸等…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