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埗大桥:东莞文化现代性的彰显

高埗大桥:东莞文化现代性的彰显

高埗大桥:东莞岭南文化现代性的彰显第一个照相馆、第一个电影院、第一个造船厂、第一个海关、邮局,包括深圳、包括东莞,都出现于岭南,我觉得要理解岭南文化,都不应该过度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你要用传统文化跟中国很多的城市比,根本没有优势,但是,要承认,近代以来,岭南文化这种得风气之先,尤其是由孙中山所带领的革命的变革,包括改革开放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吃螃蟹、海纳百川等这样一种精神,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岭南文化的最核心的特点。

——谢有顺4月13日,“国内最年轻的博导之一”谢有顺做客由文化周末主办的文化周末大讲坛第五十讲,指出东莞文化更应具有现代性,他建议东莞的城市文化建设最终要落实于生活,在生活中来彰显和诠释,通过生活影响和塑造的人所代表的才是一个城市文化,另外,落实到广东、落实到岭南,需要强调的是它影响现代生活的先进性。

本期本报就选取代表东莞创新精神的“致富桥”——高埗大桥进行描绘报道,以其表达东莞岭南文化的现代性特色。

不怕东莞佬,最怕东莞路道路曾经是东莞的旧痛,据媒体报道称,当年香港货柜车司机有句口头禅:“不怕东莞佬,最怕东莞路”。

为此从1980年至1985年,东莞开始了第一波的修路潮,每年由政府安排,全县建设40至50公里的水泥路。

记者采访过东莞交通的“老行尊”——东莞市交通局原副局长卢锐平,从50年代至70年代初,卢锐平参与和见证了东莞修建将近900多公里简易公路的历程。

“别小看这几百公里的路,它们就是当时经济发展的基础。

”卢锐平如是说。

到80年代,东莞的路总处于一种“晴通雨阻”的状态,作为地方公路管理站站长的卢锐平,常常会带着一大帮工人群众进行公路抢修,回忆当时的情景,卢锐平记忆尤深:“我曾经带领一帮人和交通局的领导去抢修,在大岭山和长安交界的一个路段有一个坑洞,填了一百车解放牌卡车的石头,填了一百车才将大炕填平,一百车呀,你说那些路是有多么的烂啊。

”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到了夏季,一个月差不多有将近20天的时间要带着工人和各级机关干部到下面抢修公路,即使是市里的经委领导经常也是这样,卢锐平还满有感触地说:“那时候几乎是天天带着一帮人去抢修公路,我曾跟领导说:‘天天这样,我怕是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看得到水泥路了。

’当时自己是带着那种悲观的情绪的,结果呢?5年的时间,东莞就建了200多公里的水泥路。

”1984年,卢锐平调到东莞市交通局一直任职到2000年4月退休,在交通局作为领导层的十几年当中,他有十年是在“东莞扩路指挥部”,指挥全市的4条主干道和13条联网公路的建设工作。

与东莞路桥建设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卢锐平,始终奋战在东莞路桥建设的第一线,已将这份工作融入了生命。

这位东莞交通的“老行尊”将修路工作融入了生命,除了这“老行尊”的敬业外也体现了当时香港货柜车司机的口头禅:“不怕东莞佬,最怕东莞路”并不浮夸!回到高埗大桥的建设,从地图上看,高埗北临广州,南面是东莞市区,西邻中堂,东靠石碣,但东、北和南三面都是江水环绕。

水成了高埗最需要跨越的天然障碍。

29年前,高埗,一个孤岛,要去抢占改革开放的浪滩,高埗大桥的修建是必然之举。

天堑变通途的创新高埗大桥是东莞文化现代性最据标签意义的桥梁建筑,这座成就东莞上世纪桥梁建设首创了“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的全国第一座征收过桥费的地方公路桥梁,对诠释东莞文化现代性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篇,而横跨在江河之上纵览山水的桥梁则是最具魅力的凝固诗篇,它包容着城市的喧哗又暗含天地山水的灵气,寄予着许多“天堑变通途”的喜悦。

当我们在解读东莞文化现代性时,不得不提及的是具有“第一座征收过桥费的地方公路桥梁”之称的高埗大桥,在这块荡气回肠的土地上,这座成就东莞上世纪桥梁建设创新模式的桥梁,一如莞人的理想彩虹,横空出世,长虹卧波,承载着东莞人建设的气魄和胆魂。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愈发认识到“路”的重要性,修路脱贫渐成社会共识。

1983年,交通部提出了“有水大家行船,有路大家走车”,交通建设先行意识打开了经济发展的“任督”两脉。

“想致富,先修路”这句标语在1980年后期开始刷遍高埗镇的田间地头,这句话是高埗人最先说出来的,话糙理不糙,很快流行全国,这也体现了高埗人的发展眼光和市场经济意识,承载着东莞人的创新和实干精神。

从万江到高埗,如果不想绕一大圈,除了游泳外,高埗大桥是唯一的捷径。

据旧高埗大桥附近的居民介绍,从旧高埗大桥走到对岸,只要5分钟的时间,而在没有旧高埗大桥时,过对岸要不游泳要不坐渡轮,非常麻烦。

在1995年建成的新高埗大桥大约一百米处就是旧的高埗大桥。

这座桥位于高埗镇下江城村,长169.36米,宽12米,构造比较简单,桥身有三个跨度,显半弧形,有两个桥墩支撑,跨度与桥面之间有从上到下逐渐变小的四个拱门,岸边还各有一个拱门,供人行走。

据报道,高埗大桥从1981年到1984年建成通车,大桥建成后打通了高埗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刺激了高埗工农业的发展。

通车当年,高埗工农业总收入3509万元,首次突破3000万。

高埗大桥的建成通车,很快让高埗人尝到了甜头,各方也纷纷对此表示肯定。

《中国交通报》1984年11月21日曾报道:“高埗桥建成通车后,仅运费、渡费一项预计每年可节约50万元。

现在高埗区每天可运十卡车新鲜蔬菜到深圳特区,收入相当可观。

交通条件改善后,外商纷纷来高埗区洽谈生意,投资建厂。

该区已办起伞厂、刺绣厂、皮袋厂、藤厂、电子表零件厂、铝制品厂、胶花厂等七个厂……农民收入大大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富。

群众称高埗桥是‘致富桥’、‘幸福桥’。

”在其之后,石龙南桥、万江大桥用同样的集资方式相继建成。

“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的模式,开始在省乃至全国推广。

对此,《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高度赞扬东莞人的创新精神。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读书时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把它当作要背下来的“作业”罢了,寻访高埗大桥的历史后,才体会到诗的意境,更深切感受到人们对路、桥的渴望。

高埗大桥的创新来自于人的心灵诉求,而不是单纯经济上的需求,很难想象,在秋冬的夜晚,赶不上最后一班渡轮的高埗人,是如何无奈地站在岸边跺脚,望着对岸的家,一百来米的距离,可以把一个大汉留在了家的彼岸。

高埗人首先提出“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多么朴实无华,但也让人印象深刻。

创新的辐射效应2008年10月25日,《光明日报》刊登由张胜友所采写的报告文学《东莞:城市传奇》。

该文以生动雄浑的笔墨描写了东莞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而其报告文学《东莞:城市传奇》也不敢忽略中国“第一座征收过桥费的地方公路桥梁”的高埗大桥。

正如报告文学《东莞:城市传奇》描绘的一样,1984年,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220万元兴建的收费桥梁——高埗桥落成后,它开始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

——东莞(常平)火车站建成通车运营,京九、广梅汕、广深三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并辐射周边地区近2000万人口。

——进入九十年代,东莞市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92.9公里,居然超过台湾与韩国,成为全国公路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997年5月1日,被誉为“世界第一跨”的虎门大型悬索桥落成通车,香港、深圳至珠海、中山的陆路交通缩短了120公里,往来珠江口两岸则只需10分钟。

——至2007年,东莞全市公路密度已跃升至每百平方公里159.2公里,“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一座现代桥梁的文物高埗大桥旧桥构造比较简单,远远望去,桥身有三个跨度,半弧形,有两个桥墩支撑,跨度与桥面之间有从上到下逐渐变小的四个拱门,岸边还各有一个拱门,供人行走。

这桥左右前后都对称,是一座典型的柱墩式结构,三孔拱券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吸收了古代赵州桥敞肩式造型特点。

据报道称,高埗大桥是当年由高埗全民集资,一人10元,硬是把修桥的资金筹到位了。

这座桥跨越东江支流从高埗下江城村通往万江,从1981年到1984年建成通车。

大桥建成后打通了高埗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刺激了高埗工农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1996年,高埗大桥(旧址)停止使用,“一桥飞架南北”的使命由距离100米处的高埗新大桥来承担。

作为时代的印记,2002年,高埗镇人民政府把高埗大桥旧址列为高埗镇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了镇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禁止车辆和行人通行。

走向高埗大桥(旧址),只见桥头东立着一块石牌,篆刻碑文:“东莞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落款日期为2004年1月8日。

高埗大桥,这座成为“改革开放30年感动广东事件”之一的大桥,跟东莞其他文物一样,民众对它记忆犹在,但印象逐渐模糊……快30年了,30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东西,旧高埗大桥从人、车通行的桥梁变成了文物,这近30年来,东莞修了多少座“高埗大桥”?“引进来、走出去”之后,东莞成为一个典型的沿海开放城市,究竟东莞文化有多么的现代化也无须大篇幅论证了……(作者:任猛)关于高埗大桥的变迁——1981年高埗人民公社筹备修建旧高埗大桥。

1982年成立大桥建设指挥部,选址并动土、施工。

1984年4月大桥建成通车,提出“想致富,先修路”,开始过桥收费。

1995年旧桥完成还贷,停止收费;新高埗大桥建成通车。

1996年旧桥停止使用,90年代末期,旧桥被封。

2002年旧桥成为高埗镇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月旧桥被评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旧桥成为东莞城市形象展示基地,以5158票成为“改革开放30年感动广东事件”之一,名列第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