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中的单核细胞比例增高
【案例经过】
下午5点10分,门诊已就诊患者处理完毕,笔者打开工作台,没有新挂号的,准备下班。
刚要收拾,进来一对母子,妈妈手持一张化验单,焦急的说:“大夫,快给我看看,我儿子血检有异常,呼吸科医师说要检查骨髓,我可舍不得让孩子吃这个苦。
大夫,你看看这个化验单,没事儿吧,不会是血液病吧?”这是一个16岁孩子,因发热伴咳嗽、咳痰2周于呼吸科就诊,呼吸科医师检查了血常规:白细胞(WBC)2.3х109/L,中性粒细胞(N)30%,淋巴细胞(L)43%,单核细胞(M)25%,血红蛋白(Hb)120g/L,血小板(PLT)70х109/L。
胸片提示两肺感染。
笔者马上告知患者家属确实需要进行骨髓检查,可是母亲看着孩子,怎么也不愿意穿刺。
于是,笔者只好建议患者先进行外周血分类,20分钟后接到形态室电话:外周血可见10%幼稚细胞,疑为急性白血病,立即收住院。
血小板低时手术是否叫停
有一个在胸外科住院的中年女性患者,因为咳嗽、发热待查,在外院做X 线胸片发现纵膈肿物,建议手术切除。
入院后马上进行检查。
血常规是最早回报的结果,血小板只有20х109/L。
检验科当时就打电话通知笔者说患者血小板很低,一定要查明原因,建议行血涂片和骨髓穿刺进一步确诊。
笔者也马上进行了这些检查。
骨髓穿刺回报: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浸润。
结合患者病史、影像学,考虑纵膈肿物也是淋巴瘤的表现,于是首选化疗。
转给血液科化疗后,纵膈肿物明显好转。
这个患者因此也避免了手术的打击和风险。
另外一个因脑膜瘤住在神经科的患者,也是在术前查血小板很低。
因为有以前经验,首先排除了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血小板功能是正常的,又赶紧查了一些血液方面的检查,结果都是阴性。
经过和检验科教授讨论后,考虑送检试管中的抗凝剂(EDTA)可能对血小板计数有影响,于是改用其他抗凝剂试管(枸橼酸盐)送检,这下血小板计数正常了。
之后,患者顺利的接受手术治疗,最后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