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星照耀中国》优秀课件

《红星照耀中国》优秀课件

明确: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来说明母亲最 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 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 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5、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 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明确:以可感的形象“强健身体”“勤 劳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 影响,真切、真实、真挚,充满了对母 亲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
1927—1936
1937
独立支持一家人生活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热爱劳动、勤劳一生
1944
85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 织为一个整体的?
课文纵横交叉。脉络清晰有条不紊,围 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来写。以 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 横向顺序。 中心内容:
啊!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啊,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母爱是伞,为你遮风挡雨。 母爱是衣,为你送去温暖。 母爱是灯,为你送去光明。 母爱是光,照亮你的心灵。 在寒冷的年代里,母爱是温暖。 在温暖的年代里,母爱是关怀。 在文明的年代里,母爱是道德。 在欢乐的年代里,母爱是幸福。
党中央的挽联 八路公助,大孝为国; 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的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人的挽联 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饮贤母范; 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给下列红字注音
佃农( diàn ) 仪陇( lǒng ) 劳碌( lù ) 衙门( yá ) 不辍劳作( chuò ) 妯娌( zhóu li ) 差役( chāi yì ) 和蔼( ǎi ) 慰勉(wèi miǎn)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是 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等所表达出来的观点、 认识或情感。
格式:本文记叙(描写)了……的故 事(事迹、经过、事件),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表现(表达、赞美、反映、歌颂) 了……。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叙 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赞颂 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 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 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 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 母亲的决心。
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 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听《懂你》
歌颂母亲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林

歌颂母亲的名言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

jí ) 祖籍( 溺死( nì ) 私塾( shú ) 横蛮(hèng mán ) 饱尝( cháng ) 和睦( mù ) 迁徙( xĭ ) 管束( shù ) 为富不仁(rén)
①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③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⑤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 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
纪伯伦
与母亲有关的俗语: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献给母亲的诗
母亲是一张弓,我是弓上的箭。 您宁肯将筋骨拉断, 也要把孩儿送到人生之巅。 母亲是一座桥, 任我将您的脊梁踏弯, 不管风霜雪雨, 都把我送到理想的彼岸。 母亲是一轮明月,我是您身边的云片, 每当我读书夜半,您常用笑脸把我陪伴。 母亲是一条小船, 风口浪尖从不回旋, 勇敢地载着儿女们,渡过了多少激流险滩。 母亲是一座高山, 您伟岸的身躯。 立地顶天,竭力把您的儿女举到宇宙之间 ……
随堂练习
看见这幅图片, 你能想到什么?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 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 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 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 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 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 ,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 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 ,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
(1)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 为两段。
(2)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采用了带有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放声朗读第十六、十七节。
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1
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2
3
文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谈谈你的理 由。 “创造了”是指已经创造的历史,说的是过去;“创 造着”是指正在创造的历史,说的是现在,两者有时 间上的先后,故不能互换。
回忆录
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
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
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 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1、快速浏览全文,标记好自然段; 2、梳理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1、本文可分为几部分?
根据“总-分-总”把文章划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 引出回忆的内容。
3、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 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明确: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 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不 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 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 难”,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 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 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6、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 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明确: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 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 分深切。
本文的语言特点
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
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 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3、详略得当,回忆母亲优秀品质的部分祥写, 夹叙夹议。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哀悼略写,以议论为主,结合抒情。 4、前后照应。
母爱是指南针,在迷路的时候为你指明方向。 母爱是精神,为你扫除障碍的动力。 母爱是明镜,照出你的缺点和不足。 母爱是船舶,载你走向成功之路。 母爱可以使你在痛苦中得到安慰。 母爱可以使你在孤独中得到欢乐。 母爱可以使你在失望中得到希望。 母爱可以使你在冷落中得到幸福。
寄其哀 述其功
第二部分(第2-13段)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 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 第三部分(第14-17段)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 响,表达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颂其德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明确:“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2、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明确:“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3、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
慈祥深情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 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
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
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 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 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
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 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
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跳读课文,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 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 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思想品质
勤劳俭朴、聪明能干 作者小时候 “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 退佃、搬家和天灾 爱憎分明 1900前后 没有灰心,反感为富不仁者 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 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有远见 摆脱贫困和压 迫的愿望 深明大义 1908 支持和慰勉“我”参加革命 热爱劳动 1919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勤劳一生
红 星 照 耀 中 国
朱 德 母 亲
朱 母 钟 太 夫 人 像 及 墓 地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于 1944年2月25日病逝,享年86岁。3 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朱母 钟太夫人传略》。朱德同志深感母 亲的养育之恩,写了本文,并载于 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 报》。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 祭。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一生的经历,歌颂了母亲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学生齐读14、15段,文章哪三个方面抒写了母 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一是“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 的习惯” 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实际上也是从侧 面来刻画母亲的形象。
作者将如何报答自己的母亲? 尽忠于民族、人民、中国共产党 第16段的末尾,加了“一定能做到的”一句,有什么好 处? 突出作者坚定的信心
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 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 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作者以设问句将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革命的 热爱与忠诚,将两者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 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 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 的深恩,才算爱母亲。大大地深化文章的主题。 所以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 做到的”。
1、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 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明确:通过对比,表现了母亲的勤劳 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 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