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现状趋势论文摘要: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平民化、故事化和娱乐化,平民化手法更是各大电视媒体争相采用的一种方法。

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主要途径之一。

“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的基本特点。

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电视民生新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民生新闻是在多重标准下划分的新闻类型。

它注重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又带有娱乐性,是随着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的广泛普及,电视媒体的话语语境中慢慢展现出一种大众情怀的产物。

民生新闻,是关心市民生活,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他首先是一种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关注的是老百姓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

民生新闻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通过信件、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平台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增加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在指导思想上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在新闻选材上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在叙述手法上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

通过向观众提供实用的关心自身利益的新闻资讯从而不断提升观众的媒体素养,担负起了社会赋予的舆论导向责任。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简介:民生新闻的雏形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的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已经逐渐开始风靡,但是在新兴媒体——电视上,新闻却一直以政治新闻为主,关注的都是大事件。

1、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建设历程: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改名为《第七日》),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

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

时至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

之后,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1860新闻眼》等民生新闻栏目。

由此引发了本地区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城市新闻“大战”。

2001年,沈阳电视台推出的《直播生活》,就带有明显的民生新闻特质。

2004年10月,辽宁电视台开办的《新北方》,第一次在辽沈地区公开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

2004年以来,河北卫视频道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打造了卫视龙头栏目—以新闻的速度、民生的视角,讲述、报道新近发生的硬性新闻以外的生活新闻、生活故事的《直播生活》。

2004年5月24日,兰州电视台撤消合并了其下属新闻综合频道的所有部门,在晚间2130全力打造推出时长达60分钟的大型新闻版块节目《兰州零距离》,下设《我在现场》、《新闻110》和《1218新观察》等子栏目,在节目长度、播报形式、涵盖广度等诸多方面都实现了甘肃电视新闻界的创新。

2004年是电视民生新闻突飞猛进的一年。

这些新闻栏目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

2009年的央视两会报道在栏目设置、嘉宾选择、节目表现形式上都体现了“平民化”的特点,使观众觉得平实亲切。

2、电视民生新闻就是要贴近实际一直以来,我们的新闻媒体更多地关注于“国计”,而“民生”作为媒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显得有些欠缺。

民生新闻的兴起,正是在中央亲民、为民之风日盛,我国新闻业转向以受众为主体以及新闻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的。

它以一种新的新闻视角和价值取向,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呼声,反映民声、民意、民情,真正体现亲民、爱民、服务于民的宗旨。

同时,它也契合了市场化条件下媒体对受众“眼球经济”的消费定位。

电视民生新闻是适应电视媒体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产物。

各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可见观众对它的青睐。

收视率的高低决定了栏目的广告收入。

而广告收入又是支撑栏目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单纯的政治新闻、领导新闻等硬新闻没能做到这一点,民生新闻给各级电视台发展注入新动力,成为各级电视台的亮点和看点。

民生新闻往往被观众亲切地称作“老百姓自己的新闻”,这其中蕴含着民生新闻服务民众的价值理念。

民生新闻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活,让新闻变得可看、管用,让民众产生一种带有期待值的意识。

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关注民生就是关注时代。

民生新闻将民生现场置于媒体的聚焦之下,挖掘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

同时,民生新闻记录着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情感困惑,在新闻报道中勾勒出百姓生活的全景图,具有贴近性和平民化色彩,使受众感受到亲近与信赖。

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体上说,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目前以“直播”、“快报”等命名的民生新闻节目占领了晚间新闻部分时段,以至于“千台一面”的现象日益突出,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内容到主持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似曾相识。

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挖掘题材、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被发掘。

某些“民生栏目”只是一味地报道天灾人祸、邻里纠纷等琐事,往往仅仅满足于对事件进行简单的记录,使新闻流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

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现象突出。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民生新闻对色情、暴力、凶杀内容趋之若鹜,在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

为追求视觉刺激,常常采用过程实拍、细节展现的报道手法,从而使低级下流、污浊不堪的东西充斥荧屏。

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歪曲事实真相,曲解新闻事件,甚至将新闻事件庸俗化,而置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于不顾,过度炒作,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三)缺乏求实精神,干预事件。

在人文关怀理念的引领下,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感情的天平往往倾向于弱势群体,带上了鲜明的感情色彩。

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缺乏“与人为善”的宽容态度,陷入一种狂热偏执的状态,经常处于激动或者浮躁情绪的状态下,只听信当事人的片面之辞,常常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发出报道,或者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不问青红皂白对当事人大加讨伐,犀利尖锐却缺乏冷静细致的思考[2]。

“富士康诉记者案”便是一典型事例,我们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媒体应该具备人文关怀,但是前提是保持头脑清醒,具有严谨的态度。

乐于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坚持片面“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而不善于寻找能够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这样势必会使“民生新闻”主客体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沟通。

在一些舆论监督事件的报道上,一些媒体以煽情的语言激起公众对一方憎恨,对一方同情;或者诸媒体联合片面地宣传,有意识地压制相反意见。

这种“权力”的滥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

三、民生新闻的趋势通过参考资料,认真分析,我认为宣传部门的领导要在宏观上把握民生新闻的合理设置,理清不同频道的辐射区域,绝不能看民生新闻一时的收视看好就在各个频道都设民生新闻的栏目。

这种跟风的结果是电视台内部的自相残杀。

民生新闻要在贴近百姓的基础上学会说大事。

千万不要以为百姓只想知道身边的柴米油盐茶,其实,百姓对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能把国家大事通过小的角度说得细致入微、精彩鲜活是民生新闻的本事;记者还必须学会把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用老百姓的语言说得透彻明白。

不要让民生新闻显得拉杂和琐碎。

通常我们把国家大事称之为时政新闻。

不可否认,时政新闻长期以来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严重缺乏亲近感。

所以,将时政新闻民生化,或者说用民生视角来做时政新闻,这是解决民生新闻低俗的一个重要的出路。

一句话,民生新闻要培养自已说大事的本领。

因为时政新闻永远是中国新闻的主角。

好看的节目,不一定感动。

但感动的节目,一定好看。

民生新闻要学会用讲故事的形式说新闻。

我们《都市发现》栏目从2000年5月开播时就要求用讲故事的方法做新闻,虽是无心插柳,却符合了今天的趋势。

如今讲故事,已是全球电视新闻的趋势。

(一)、民生新闻要想有好的出路还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1.更广的内容。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民生新闻的选材有越来越狭窄的趋势,而且受到地域的影响同一地区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报道深度止于浅层,部分节目迎合低俗趣味。

因此,民生新闻在未来的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扩展报道范围的问题。

除了日常社会新闻,除了提供"生活投诉、家长里短、实用讯息",民生新闻显然应该包括与普通百姓直接相关的政策资讯服务,如时政新闻、社教新闻、新出的法规等。

2.更活的形式。

眼下民生新闻在形式上大多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传播手段,通过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充分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然而,互动、现场、双向式传播虽然己经几乎从技术上削减了传统新闻“传者本位”和"我说你听"的正统地位,但与丰富多彩的民众生活比较起来,依然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民生新闻的下一步完全可以将形式做得更为灵活。

当某种新的传播形式迅速被他人克隆的时候,我们应能迅速创新,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廉,人廉我新,人新我转"。

这方面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就做得比较好,可以说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3.更新的风格。

追根溯源,民生新闻的风格其实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晚报类报纸和90年代都市类报纸的风格,即在对新闻的处理和传播上追求一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软、短风格,即已故著名报人赵超构所说"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

当然,作为电视新闻,民生新闻在追求短、软风格的同时,似乎有必要在"快"和"新"上做文章。

这里的"快"当然是就民生新闻的时效性而言。

这里的"新",除了在新闻的时效性上体现,更多时候还要通过信息处理的另类视角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及个性主持来得以体现。

这是民生新闻应对同质化竞争的现实策略,也是未来民生新闻发展的现实走向之一。

4.更大的影响力。

民生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中国电视发展创造了个不小的奇迹,但不可否认的是,民生新闻目前仍远末达到对社会公众的深度影响,尚不能影响社会主流舆论,而如果单纯依靠民生新闻,电视媒体也很难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

由于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和关注指向大多仍未脱离"琐闻"的案白,这类栏目虽然收视率颇高,但因其受众的层次相对较低以及其在社会重大新闻事件面前的失语,这类栏目眼下在电视媒体中很难进入主流,因此也就无法影响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主流人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