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2青霉素
葡萄球菌时偶尔发现了青霉素。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当时未
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澳大利亚病理学家霍
华德.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大感兴趣。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 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弗 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至此,青霉素的功效得到了证明。 1945年,弗莱明、钱恩、弗罗里共同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
❖ 【抗菌效价】 1IU钾盐=0.625μg;1IU钠盐=0.6μg。
❖
1mg钾盐=1595IU;1mg钠盐=1667IU。
【药动学】
1 吸收:口服易被胃酸破坏,仅少量吸收,一般不内服,但仔
猪3 或代雏谢鸡:敏仅感4菌0肠%道在感肝染中时被,破可口坏服。防治,肌注吸收良好,马 、4 牛排、泄猪:360分0%钟以,山原羊形、从鸡肾10排分出钟,血其药浓中度肾达小到管峰分值泌,有占效 浓90度%维。持丙6-磺8小舒时抑。制乳肾池灌小注管在分最泌初青几霉个小素时,内因可此大可量延吸收长。青 2霉分素布的:作青用霉时素G间在。血中有50%可与血浆白蛋白可逆性结合, 通过猪被t动1/扩2为散0方.7式h分,布一各般组对织体多液数中敏,感以菌肾血、肺药、浓脾度和可肌维肉持中 含6-量8小较高时,。但脑脊液、关节囊、胸腔、乳腺浓度低,当中枢神
第十一章、抗微生物药物
第二节 抗生素
❖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3、林可胺类抗生素 ❖ 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5、多肽类抗生素 ❖ 6、四环素类抗生素 ❖ 7、氯霉素类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结构特征:含有β-内酰胺环 抗菌机理: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分 类:青霉素类
❖ 【理化性质】 青霉素G为弱的有机酸,略溶于水,易溶于 醇醚等。羟基上的氢可被碱金属取代成盐,或与有机碱合 成复盐,如普鲁卡因青霉素和乙二胺青霉素。临床上常用 青霉素钾盐或钠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水溶 液不稳定,24小时后药效降低50%且易生成青霉噻唑酸和 青霉烯酸(为过敏反应的半抗原,结合大分子蛋白质后转 变为致敏物质青霉噻唑蛋白),水溶液的ph值在6.0-6.5 之间时最稳定。青霉素钾或钠盐的粉末性质稳定可保存三 年不降低药效。
3、第三代青霉素
一般以氨苄青霉素为母体合成的一系列衍生物。基本结 构是在氨苄青霉素的α-氨基上再酰化成酰胺或转化为脲的 衍生物,有阿洛西林、阿帕西林、哌拉西林等抗菌谱广,杀 菌力强,多用于控制绿脓杆菌及其它G-菌所引起的严重感染 。
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
头孢菌素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分类】 1、天然青霉素:产生于数种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有效成分 有:青霉素G、青霉素F、青霉素K、青霉素X和双氢青霉素F 五种。以较稳定,作用也最强,产量较高,且符合临床和生 产上的要求。但青霉素G的过敏反应也是最严重的。而临床 上常指的青霉素是指青霉素G。其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等优 点,但由于抗菌谱窄,不耐酸而不能内服,不耐酶易被水解 等缺点,严重影响了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在1959年,6-APA 分离成功,为合成新型青霉素创造了条件。
2、半合成青霉素
⑴耐酸青霉素:苯氧甲基青霉素(青霉素Ⅴ)、乙氧萘青霉素 (新青霉素Ⅲ)、苯氧乙基青霉素(PEPC)、苯氧丙基青霉 素(PPPC),仅耐酶不耐酸,临床应用较少。
⑵耐酶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新青霉素Ⅰ,耐酶不耐酸), 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和双氯青霉素均为耐酸和耐酶的窄 谱抗生素。
⑶广谱青霉素:氨苄青霉素(ABPC)和羟氨苄青霉素(AMPC) 为耐酸广谱,羧苄青霉素(CBPC)为不耐酸广谱。
❖ 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布 氏杆菌等作用很弱,而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真菌、原虫和病毒等无效。
【耐药性】
一般细菌对青霉素不易产生耐药性 1、细菌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可与β-内酰胺环羰基部分共价 结合,水解其酰胺键,并能水解脒基键及其它C-N键,破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活性,已发现190多种本类酶类。 2、降低抗生素与PBPs靶位的亲和力。 3、在细菌细胞质周围形成水解屏障,阻碍抗生素进入靶位。 4、细菌缺乏自溶酶,使抗生素只能抑菌,而杀菌作用较弱。 5、改变细菌细胞壁,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透入菌体内。
经系统有炎症时,较易透入,可达到血药浓度的5%-30%。
❖【抗菌谱】
❖ 青霉素为窄谱抗生素,主要对G-球菌和G+球菌以
及G+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放线菌和钩端螺旋体中 度敏感,较低浓度时有抑菌作用,较高浓度时有强大 杀菌作用。
❖ 对青霉素敏感的病原菌有:链球菌、葡萄球菌、猪 丹毒杆菌、化脓棒状杆菌、破伤风梭菌、炭疽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肺炎双球菌、梭状芽胞杆菌、李氏杆 菌、牛放线菌、钩端螺旋体等。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
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已发现二百多种 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和 BUSH法。
分子生物学法将酶分为四类。A类酶包括多种质粒编码的青霉 素酶,活性部位为丝氨酸残基,分子量为29kDa。B类酶为金属 酶,由染色体或质粒编码,酶活性需锌离子参与,可被 EDTA抑 制。C类酶的活性部位为丝氨酸残基,分子量为39kDa,其产生 与诱导剂有关。C类酶主要指染色体编码的头孢菌素酶(AmpC酶 )。D类酶又称为OXA型(水解苯唑西林)β-内酰胺酶。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化学结构】 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由侧链RCO—以及母核6—氨 基青霉烷酸(6-APA)两部分组成,母核中含有一个饱和四氢噻唑 环(A)和一个β—内酰胺环(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天然青霉素
【来源】 产生于数种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有效成分有:青霉素 G 、青霉素F、青霉素K、青霉素X和双氢青霉素F五种。以青霉 素G较稳定,作用也最强,产量较高,且符合临床和生产上的 要求。但青霉素G的过敏反应也是最严重的。而临床上常指的 青霉素是指青霉素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