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讲义【全】 (12)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讲义【全】 (12)

第十二章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医院内感染2.清洁、消毒、隔离3.洗手与手消毒4.无菌技术5.隔离技术第一节医院内感染一、概述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病人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感染症状;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感染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一)形成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已感染的病人最主要。

(二)分类二、医院感染的管理(1)建立三级监控体系:一级管理——病区护士长和兼职监控护士;二级管理——专科护士长;三级管理——护理部副主任。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4)加强医院感染学教育,明确医务人员职责。

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一、概念清洁:清除物体表面灰尘、污垢等。

消毒:杀灭所有病原微生物,不含芽孢。

灭菌: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二、消毒、灭菌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1.热力消毒灭菌法燃烧法常用于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污染纸张,带脓性分泌物的敷料,尤其是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等特殊感染污染的敷料;病理标本;某些金属器械、搪瓷类物品急用时及微生物实验室接种环的消毒灭菌。

锐利刀剪禁用此法,以免锋刃变钝。

方法:可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中焚烧;金属器械可在火焰上烧灼20秒;搪瓷类容器可倒入少量95%~100%乙醇,转动容器使其分布均匀,然后点火燃烧至火焰熄灭。

干烤法利用特制烤箱进行灭菌。

其热力传播和穿透主要靠空气对流和介质传导,灭菌效果可靠。

适用于高温下不损坏、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如粉剂、油剂、玻璃器皿及金属制品的灭菌。

不适用于塑料制品、纤维织物等的灭菌。

煮沸消毒法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

方法:先清洗、后煮沸。

打开轴节、开盖、注水时间10~15分钟加入碳酸氢钠,配成1%~2%的溶液,可去污防锈。

中途加物?需重新计时。

注意事项:①有轴节的器械或带盖的容器,应将轴节或盖打开再放入水中,空腔导管须先向管腔内注水。

②根据物品的性质决定放入水的时间及消毒时间:玻璃器皿冷水放入,消毒时间为10~15分钟;橡胶制品用纱布包裹好,水沸后放入,消毒时间为5~10分钟;金属和搪瓷类物品,消毒时间为10~15分钟。

③物品不宜放置过多,相同规格的碗、盆不能重叠,保证物品各面与水接触。

④水中加入碳酸氢钠,配成1%~2%浓度时,可提高沸点到105℃,除增强杀菌作用外,还有去污和防锈作用。

⑤海拔每增高300m,消毒时间延长2分钟。

⑥消毒后应将物品及时取出,置于无菌容器内。

压力蒸汽灭菌法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

方法:压力在103~137kPa时,温度可达121~126℃,20~30分钟(器械灭菌时间20~30分钟,敷料灭菌时间30分钟)。

压力在205.8kPa时,温度可达132℃,5~10分钟即可灭菌。

先清洗再灭菌,灭菌包不宜过大(30cm×30cm×25cm)、不宜过紧,各包间有空隙,布类物品在上。

2.光照消毒法日光暴晒法方法:物品放在直射阳光下暴晒6小时,定时翻动,使物品各面均能受到日光照射。

臭氧灭菌灯消毒法用于物体表面、水、空气等的消毒。

消毒后20~30分钟人员方可进入。

3.微波消毒灭菌法主要用于食物、餐具的消毒,医疗用品及耐热非金属器械的消毒灭菌。

不能用于金属物品的消毒。

水是微波强吸收介质,用湿布包裹物品或炉内放些水会提高消毒效果。

被消毒物品以小、薄为宜。

4.机械除菌法指用机械的方法,如洗、刷、擦、扫、抹、铲除或过滤等以除掉物品表面、水中、空气中及人畜体表的有害微生物,减少微生物数量和引起感染的机会。

常用层流通风和过滤除菌法。

层流通风主要使室外空气通过孔隙少于0.2μm的高效过滤器以垂直或水平两种气流呈流线状流入室内,再以等速流过房间后流出。

过滤除菌是将待消毒的介质,通过规定孔径的过滤材料,去除气体或液体中的微生物,但不能将微生物杀灭。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消毒剂高效: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细菌芽胞、真菌、亲脂及亲水病毒,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氯、部分含氯消毒剂等中效: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真菌、亲脂及亲水病毒,如醇类、低浓度碘类及含氯类等。

低效: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部分真菌,如氯己定、酚类、季铵盐类。

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化学制剂,如戊二醛、环氧乙烷等。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1.消毒前洗净、擦干;2.消毒液中不放纱布、棉花等;3.消毒物品全浸在消毒液内,轴结打开,开盖,管腔充满消毒液、避免套叠;4.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表面消毒液;5.易挥发消毒液要加盖。

化学消毒方法(1)浸泡法:将被消毒的物品刷洗干净、擦干后浸泡在消毒液内的方法。

浸泡时要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带管腔的要在管腔内灌满消毒液。

按规定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

(2)擦拭法:用化学消毒剂擦拭被污染物体的表面或进行皮肤消毒的方法。

如0.5%~1%碘附消毒皮肤,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墙壁、地面等。

(3)喷雾法:用喷雾器将化学消毒剂均匀地喷洒于空气或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的方法。

用于地面、墙壁、环境等的消毒。

喷洒时物体表面湿透才能达到消毒作用。

(4)熏蒸法:是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其产生气体进行消毒的方法。

如手术室、病室的空间消毒。

在消毒间或密闭容器内,也可用熏蒸法对污染物品进行消毒灭菌。

临床常用甲醛、环氧乙烷气体进行消毒灭菌。

常用化学消毒剂(5)含氯消毒剂:常用的有漂白粉、漂白粉精、液氯、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

1)消毒效力:中、高效。

2)作用原理:在水溶液中释放有效氯,破坏细菌酶的活性使细菌死亡。

高浓度能杀灭各种致病菌、芽胞和病毒。

中浓度能杀灭各种致病菌和病毒。

3)适用范围:①适用于餐具、茶具、水、环境及疫源地等的消毒。

②含有效氯0.02%的消毒液浸泡待消毒物品需10分钟;含有效氯0.2%的消毒液浸泡被乙肝病毒、结核杆菌、细菌芽胞污染的物品需30分钟。

③用于喷洒时有效氯的含量、消毒时间均须加倍。

④排泄物的消毒:排泄物5份加含氯消毒剂1份搅拌,放置2~6小时。

4)注意事项:①保存在密闭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以减少有效氯的丢失。

②配制溶液的性质不稳定,应现配现用。

配制溶液时应按测定的有效氯含量计算校正后取量。

③对物品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宜用于金属制品、有色织物及油漆家具的消毒。

④消毒后的物品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

⑤要定时更换消毒液。

三、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一)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二)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1.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2.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1)芽孢、真菌孢子、危害性大的病毒——灭菌或高效;(2)细菌、真菌、亲水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中效以上;(3)一般细菌、亲脂病毒——中效或低效消毒方法。

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怕热、忌湿和贵重物品选择环氧乙烷或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三)医院日常的清洁、消毒、灭菌环境:地面、空间、空气进行消毒剂喷洒等;被服、衣物:环氧乙烷灭菌后送清洗;棉胎、枕芯、毛毯等可日光暴晒;工作人员和病人的分开清洗、消毒;皮肤与黏膜:加强手清洗和消毒,选合适消毒剂;空气:减少走动、通风、湿式清扫、紫外线消毒;预防性与疫源性消毒;物品、器械;医院污物。

概念预防性消毒:在未发现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性微生物污染的环境、物品、人体等进行消毒及对粪便及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疫源性消毒:在有感染源的情况下进行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医院污物的处理医疗垃圾包括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等五类。

黑色袋装生活垃圾;黄色袋装医疗垃圾;损伤性废物置于黄色锐器盒内。

第三节洗手与手的消毒一、洗手技术时机:非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在进入和离开病房前;接触清洁物品前、处理污染物品后;上厕所前、后;无菌操作前、后;护理特殊易感病人前、后;接触伤口前、后;护理感染病人或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的病人后。

方法:1.取下手上饰物及手表,卷袖过肘。

打开水龙头,调节水流和水温。

水龙头最好是感应式或能用肘、脚踏等控制的开关。

水流不宜过大,以防溅湿工作服。

2.湿润双手,关水龙头,取洗手液或肥皂涂抹双手。

肥皂的质量要好并保持干燥。

3.揉搓双手各面,方法为:双手依次掌心搓掌心;双手手指交叉掌心搓手背并互换;双手手指交叉掌心相对沿指缝相互搓擦;两手互握互搓指背;在掌中转动拇指和手腕并互换;指尖摩擦手掌并互换。

范围至腕上10cm。

持续15秒。

注意指甲、指缝、拇指、指关节等处。

4.打开水龙头,流水冲净双手。

5.关闭水龙头,用纸巾或毛巾擦干双手或在干手机上烘干双手。

关闭水龙头时手不可直接接触水龙头。

二、手的消毒方法1.涂擦消毒法用消毒剂依次涂擦双手,即手掌对手掌、手背对手掌、指尖对手掌、两手指缝相对互擦,每个步骤进行3次,注意指甲、指缝、拇指、指关节等处。

要求选择作用速度快、不损失皮肤、不引起变态反应的消毒剂。

2.涂擦时间2分钟,自然干燥,即达到消毒手的目的。

3.浸泡消毒法(1)双手及肘部完全浸入消毒液的液面以下,双手在消毒液中互相揉搓2分钟,揉搓方法同涂擦消毒法。

(2)要求选择作用速度快、不损失皮肤、不引起变态反应的消毒液。

第四节无菌技术一、无菌技术概念与操作原则(一)概念1.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无菌区无菌区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3.非无菌区非无菌区指未经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4.无菌物品无菌物品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二)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1.环境: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及更换床单等工作,减少走动,避免尘土飞扬。

2.洗手、剪指甲、戴口罩等。

3.明确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手臂应保持在腰部以上、操作台面以上,不跨越无菌区4.无菌物品分类放置,置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包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并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有效期为7天,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

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如用物疑有污染或已经被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5.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病人使用一次。

以防交叉感染。

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存放: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1/2,松开轴节。

取放:钳端闭合,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及内壁。

到距离较远处取物时?应将持物钳和容器一起移至操作处,就地使用。

防止无菌持物钳在空气中暴露过久而污染。

不可夹取油纱布,不可换药。

每周清洁、消毒2次,同时更换消毒液。

干燥保存法将盛有无菌持物钳的无菌干罐保存在无菌包内,治疗前开包,4小时更换一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