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展经典案例分析

会展经典案例分析

《会展经典案例分析》期末考试题目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案例分析班级会展091班学号2姓名颜菲2011年12月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案例分析1、发展历程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

从1957年起每年得春秋两季在广州举行.迄今为止已有近54年得历史,共举办了110届。

从101届起,“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它就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得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所以它被称为“中国第一展”。

第一届广交会于1957年在广州春季开幕。

参展国家与地区19个,展览面积9600平方米,参展客商1223位,展出商品12000多种,交易额1755万元。

虽然一届得成交额不就是很高,可就是加上秋季,两届加在一起得成交总额占全国创会总额得百分之二十。

从1957年到1989年广交会32年才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而从1989年到2003年成交额达到200亿美元,只用了15年。

2004年广交会得展览面积达到55、5万平方米,已达到世界单年期展览会面积得第二名。

到2011年春季展会,展览面积116万平方米,展览数量58699个,参展商数量24415个,出口成交额368、8亿美元.在广交会得创办初期,主要就是以农副土特产为主。

上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高新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与日用消费品逐步成为广交会得主导产品.到2006年机电占总比例得40、3%,2005年秋季参展得民营企业比例达36、57%,非公有制企业已达到70%,成为出口主力军,混合参展商为广交会得主要特色。

从单一得出口交易会变成了进出口交易会。

从1957年到2011年,54年间,累计出口成交额约8892亿美元,累计境外采购商约约572万人,参展国家地区数量增加11倍,参展客商数量增加20倍,布展面积增长120倍,出口成交额增加2100倍。

首届广交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

当时得展馆面积为9600平方米.1958年4月,春季广交会迁至海珠广场西面侨光路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展馆面积13000平方米。

1959年10月起,广交会会再次迁移,迁至义路展馆,展馆面积47000平方米。

1974到2008年,流花路展馆,展馆面积达17万平方米。

2008年9月,广交会搬迁到琶洲场馆,由原来得“二馆二期”改为“一馆三期”,展会时间也将延长.琶洲展馆A、B、C三区总占地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总展览面积34万平方米。

2。

组织运营特点1957年3月成立得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作为广交会得常设机构,就是外贸部驻广州特派办与广东省外贸局属下得一个处级建制得事业单位.1968年,为加强对广交会常设机构得领导,以适应广交会发展得需要,将广交会期间与闭幕后得名称统称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1979年国务院比准广交会常设机构改为企业性质得单位。

并在1980年成立广州对外贸易中心。

1988年,中国广州对外贸易中心改成集团性企业,改名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随着外贸体制得改革,广交会得组团方式与组展方式也有了变革。

1978年以前,广交会由当时得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并由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与统负盈亏高度集中得对外贸易体制.而在1978年之后,广交会名字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激光改成广州对外贸易中心,实行企业化得经营管理.1984年,明确28种限制进出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需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与分公司,其她部门所属得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得外贸公司。

3、成功之处3、1展场面积不断扩大,展馆设备日趋先进。

1957年春, 首届广交会在原中苏友好大厦举办当时得展馆面积仅为18000平方米.经过三次迁址, 目前达到17万平方米, 就是首届广交会展馆面积得近10 倍。

同时,展馆设备也不断完善,尤其就是电脑在广交会得广泛使用,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之前得流花路展馆,到现在得琶洲场馆,由原来得“二馆二期"改为“一馆三期",展会时间也将延长。

琶洲展馆A、B、C三区总占地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总展览面积34万平方米相比琶洲场馆展馆17万平方米。

3、2组展方式不断优化,展馆功能更加完善。

除了先进得场馆设备,各类展馆还采用国际通用得导向系统,标识非常清晰。

近几届广交会布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尤其就是重点展区与保证性摊位得布展体现出系列化、专业化与规模化得特点,场馆功能不断完善,场馆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大大促进了出口成交.3、3参展商品质量提高,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广交会得参展商品由最初得12000余种逐届增加,目前已达10 多万种,代表着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得名优新特产品与先进技术同时,广交会得商品结构也日趋合理,不断优化.而今,工业品出口得比重已从1957年交易会创办时得20%上升到1999年得90 %以上商品结构变化最大得就是机电产品与轻纺消费品。

在第86届广交会中,出口成交额达127亿美元。

其中机电产品成交4318亿美元,占总成交额得34%,轻纺消费品成交6069亿美元,占总成交额得48 %。

3、4与会客商明显增多,客商结构明显改善.广交会创办初期,客商以香港、澳门、新加坡为主,所属国家与地区相对集中其中首届广交会客商仅1223人,来自19个国家与地区。

随着广交会得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得国家与地区得客商前来参加广交会。

在近几届广交会上, 每届与会客商均逾7万人,其中2001年与会人数达到213268万人, 远洋客商明显增多在数量增加得同时,客商来源结构也不断优化在老客商稳定不断增长得同时,新客商迅猛增长,尤其就是欧美等地得优质客商增长十分迅速,比例不断上升。

3、5出口成交稳定增长, 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成效。

1957年第一届广交会交易额仅仅1755万美元。

虽然一届得成交额不就是很高,可就是加上秋季,两届加在一起得成交总额占全国创会总额得百分之二十。

从1957年到1989年广交会32年才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而从1989年到2003年成交额达到200亿美元,只用了15年。

到2011年春季展会,出口成交额368、8亿美元。

从1957年到2011年,54年间,累计出口成交额约8892亿美元,出口成交额增加2100倍。

3、6参展商品数量增加,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第一届广交会展出商品12000多种。

2011年春季展会,展览数量58699个,参展商数量24415个。

从1957年到2011年,54年间,参展客商数量增加20倍.在广交会得创办初期,主要就是以农副土特产为主.上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高新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与日用消费品逐步成为广交会得主导产品。

到2006年机电占总比例得40、3%,2005年秋季参展得民营企业比例达36、57%,非公有制企业已达到70%,成为出口主力军,混合参展商为广交会得主要特色。

从单一得出口交易会变成了进出口交易会.4、不足之处4、1广交会得定位问题。

广交会在其54年得历史上,一开始就在中国冲破国外外贸封锁上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近几年国内会展经济蓬勃发展,广交会作为老牌交易会面临京、沪等地得大型、国际化得专业会展得冲击;同时,在经历了摊位炒卖、长虹退出广交会等新闻曝光得阵痛后,广交会得高层早在今年得春交会上就表示,广交会面对众多蓬勃兴起得专业展会需要认真思考.对于广交会得定位问题,从2002年开始,广交会难解定位困局专业展会群起围攻家电巨头接连退出。

在广交会经历了由传统产品交易到高新技术产品得角色转换之后,从今年秋交会得第一期参展与成交得情况来瞧,传统产品得交易似有“东山再起”之势。

但随着各路专业展对广交会得围攻,其“中国第一展”得地位面临挑战。

4、2计划管理模式为市场模式所代替。

这一方面就是由于广交会展位太少,另一方面就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外出口得迅速扩大,多元化得出口主体对展位得总体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致使民营企业很难进人广交会。

从计划管理模式到市场模式,广交会有些失败。

4、3知识产权未得到很好保护在历届广交会中,政府对侵权行为屡禁不止, 知识产权纠纷时有发生。

广交会展场不断扩建与完善,但离国际水准依然相差甚远,甚至远远低于新加坡与香港地区,而在短期内要让政府投人大量得资金来提高硬件设施显然不太可能.可在广交会中,只就是产权问题仍存在广交会之中。

在90届广交会中共接到关于知识产权得90件投诉。

4、4国内展览会得强大挑战,有竞争问题.在我国,“会展经济”还就是一个朝阳产业,正散发出旺盛得生命力.它给其她产业带来极大得推动作用这一点已被各地区政府或企业所共识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全国各地均纷纷举办大型展览以推动地方经济与其她产业得发展。

由于后发优势, 各地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政府则从资金与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这使得各地“会展经济,出手不凡,显示出强劲得实力.4、5参展商品结构有待调整。

目前,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较改革开放前有了根本性好转。

但值得注意得就是我国出口商品中传统产品多而拳头产品较少,技术含量低得产品多而技术含量高得产品少,低附加价值得产品多而高附加价值得产品少。

这种出口商品结构源于我国得要素察赋结构,十分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得升级与产品结构得优化。

因而有必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

4、6会展环境弱化得问题由于会展市场发育不完善,同时政府意识与行为尚不规范,一定程度上使会展市场竞争松散,淘汰退出机制无法形成,所以广交会周边得会展环境相随来说,比较弱。

虽说广州就是中国会展业发展不错得城市,但相比像德国这种会展快速发展得城市,广交会周遭得会展坏境挺弱化。

5、广交会未来发展得方向与建议5、1广交会往专业化与品牌化展会发展。

办综合性展览,将资源分配到众多得展览之中,重复建设基础设施、重复搜寻价格信息、重复谈判签约等必将导致昂贵得交易成本。

相反,走专业化规模化之路,将资源优势整合于某一特定得产业或产品领域,扩大展览规模,谋求特定市场得竟争优势,增强风险抗御能力,将规模效应发挥至极限,即达到综合展览得边际成本,扩大在本行业得影响,代表本行业得发展方向,提高展览层次与知名度,所有这些必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同时,还有利于细化分工与持续得技术创新革命。

这种专业化分工得效率在亚当·斯密得《国富论》中早有论述。

以博览会王国著称得德国就就是一例,每年举办展览会不过40余个,但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有巨大影响得210个专业展览会,竟有2/3在德国举办。

其汉诺威国际展览中心每年举办得信息、工业、机床等博览会世界领先我国香港每年仅举办20余个展览会,但其玩具展规模排名世界第三,服装节为亚洲之最,钟表、珠宝展世界第一.这些专业展不仅给她们带来了声誉,而且得到了丰厚得社会经济效益回报。

相关主题